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机制、安全、伦理、人才……

金融科技发展面临多种挑战

发布时间:2021-08-02 09:00:45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记者 苏洁

7月28日,金融科技与金融安全峰会暨2021“光大杯”第五届中关村“番钛客”金融科技国际创新大赛启动仪式在京举办。行业学者、银行和金融科技机构代表就金融科技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路径等话题展开了思想碰撞。

创新与挑战并存

中关村金融科技产业发展联盟秘书长、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院长刘勇在发布《2021金融科技竞争力报告》和《2021金融科技专利报告》时介绍,中国金融科技竞争力百强企业集中分布于北上深,涉足领域最多的是软件、系统服务、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增长最多的是综合类企业,融合创新模式逐渐成熟,数字化转型加速。成立时间为6-10年的企业增多,金融科技发展在保持活力的基础上逐渐趋稳。中国金融科技专利技术百强企业的专利申请量显著增长,银行金融科技研发力度持续加大,金融科技专利集中度较高,场景创新层出不穷。

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副司长李兴锋指出,当前金融科技发展面临新形势和新挑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应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新时期金融科技工作,推动金融科技行稳致远。首先要加强金融科技创新审慎监管;其次要着力弥合发展数字鸿沟问题;再次要全面深化监管科技应用实践;最后要坚守金融领域科技伦理底线。

“我国金融和科技融合协调发展的态势更加明显,金融科技统筹推进、守正创新的理念不断增强。具体表现为金融科技发展规划扎实推进,金融科技监管创新不断完善,金融和科技协调发展的格局正在形成,金融科技产业生态持续繁荣,金融科技研究与人才支撑进一步夯实。但与此同时,我国金融科技发展依然面临着一些新问题和挑战,主要集中在机制、安全、伦理、人才等方面。”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秘书长陆书春说道。

金融安全不容忽视

金融科技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各种安全隐患和风险。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北京立言金融与发展研究院院长杨涛认为,金融科技的价值在于如何提高金融的效能、弥补功能的短板、保障金融的安全和发挥价值外溢作用。除了服务金融自身,金融科技还要有更长期、更社会化、更民生的作用。“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把数据运用和发展中一些基础原则、基本指标、基本标准梳理清楚,然后再跟政策规则相融合。技术自身问题很大程度上是能够通过创新和学习来解决的,现在更重要的是技术背后的伦理问题。如何更好地保护消费者,如何打破大数据杀熟、数据牢笼等问题,是需要思考的。”杨涛说道。

“技术创新、开放共享是把双刃剑,在给金融发展注入新动能的同时,数据隐私泄露、业务交叉风险等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对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与稳健经营提出了更高要求,主要包括四方面的风险问题:一是新技术应用引发的风险,二是银行业面临的网络安全威胁持续升级,三是产业链不成熟导致的安全问题日益严峻,四是生态风险事件增多。” 中国工商银行首席技术官吕仲涛指出,商业银行要全方位打造稳定可控、支撑可持续发展的“安全”银行,让客户信赖、监管放心,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推动:第一,要推进数字基建,筑牢安全运营的根基,为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提供坚实保障;第二,坚守安全生产底线,深化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可靠转型;第三,加强新技术安全和网络安全防护,完善对外合作风险管控。

清华大学教授、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安全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主任朱军认为,金融科技关键隐私数据的保护非常重要,如何在数据不可见的情况下充分发挥数据价值是技术侧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搭建融合多方安全计算、联邦学习等技术的机器学习平台是有效的技术解决方案,能够在保护隐私、降低风险的前提下提高业务效率。

中关村银行执行董事、行长杨新军同样认为,银行数字化转型对金融安全提出了新挑战:数据安全保护和科学化管理刻不容缓;金融科技技术安全需要正视技术升级,需要稳中求进;基于大数据的信贷业务、资产安全问题更值得高度关注。

“金融科技,尤其是信贷领域,实质是用数字化的手段去管理好风险,而模型是金融科技的必要环节和必要条件,但是模型本身也是一种风险源。随着模型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隐藏在全流程模型构建中的风险也越大,做好模型风险管理则越来越重要。模型风险管理不只是管好单一的模型,而是要能架构一个企业级模型风险管理的体系,确保做好模型全生命周期的管理。”融慧金科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战略官张羽表示。

探索金融科技前沿技术

“数字是数字化转型的根本基础,类似于农业时代的种子或者工业时代的石油。”百信银行首席数字官、智能科技群组总裁于浩瀚这样比喻。针对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他认为,第一,数字化转型照搬工具不可行,会“水土不服”。第二,数字化转型是整体联动的事,包括业务、流程、人员的机能结构。第三,创造数字文化非常重要,也就是说必须用数据说话,不用所谓定性的话来表述。

神州信息金融科技副总裁、神州信息金融研究院院长戴可认为,要从业务、技术、运营三方面布局,通过场景引领金融科技赋能实体经济。首先,在业务方面,除了要将用户的需求解构,还要挖掘其潜在需求,以做到引导开发。要努力做到对金融科技的投入方向明确、价值可衡量。其次,在技术方面,运用触点的挖掘、系统化的串联以及场景的沉淀指导金融科技产品的研发,运用数据中台和业务中台不断积累系统的建模能力、分析能力及组建能力,运用多云数据的基础持续提升数据价值。最后,在运营方面,从顶端SaaS(软件服务)层面上的运营和数字中台、业务中台的运营两个落脚点切入,帮助或者共同支持用户完善场景运营能力,最终实现金融科技的赋能。

中科软董事长、中关村金融科技产业产发展联盟副理事长左春指出,保险业务中私域流量是改善了的保险公司客户、营销、代理人渠道等系统。未来保险是互动的,从而带来了私域流量。未来保险将在专家或者顾问营销方面有很大的发展。

维择科技中国区首席运营官杨居正谈到,算力、算法和数据是人工智能的“三驾马车”,数据是智能的基础,而在数据使用边界充满不确定性的情况下,风控需要强大的算法为数据补位。无监督机器学习算法不依赖于历史标签、不局限于已知攻击模式、利用“好人分散、坏人扎堆”的逻辑检测不断伪装、不断对抗现有风控手段的欺诈者,是对现有风控手段的全面升级和有效补充,能够真正地将现有风控防御从被动转向主动,实现对现有风控体系的升维加固。


机制、安全、伦理、人才……

金融科技发展面临多种挑战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1-08-02

□记者 苏洁

7月28日,金融科技与金融安全峰会暨2021“光大杯”第五届中关村“番钛客”金融科技国际创新大赛启动仪式在京举办。行业学者、银行和金融科技机构代表就金融科技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路径等话题展开了思想碰撞。

创新与挑战并存

中关村金融科技产业发展联盟秘书长、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院长刘勇在发布《2021金融科技竞争力报告》和《2021金融科技专利报告》时介绍,中国金融科技竞争力百强企业集中分布于北上深,涉足领域最多的是软件、系统服务、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增长最多的是综合类企业,融合创新模式逐渐成熟,数字化转型加速。成立时间为6-10年的企业增多,金融科技发展在保持活力的基础上逐渐趋稳。中国金融科技专利技术百强企业的专利申请量显著增长,银行金融科技研发力度持续加大,金融科技专利集中度较高,场景创新层出不穷。

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副司长李兴锋指出,当前金融科技发展面临新形势和新挑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应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新时期金融科技工作,推动金融科技行稳致远。首先要加强金融科技创新审慎监管;其次要着力弥合发展数字鸿沟问题;再次要全面深化监管科技应用实践;最后要坚守金融领域科技伦理底线。

“我国金融和科技融合协调发展的态势更加明显,金融科技统筹推进、守正创新的理念不断增强。具体表现为金融科技发展规划扎实推进,金融科技监管创新不断完善,金融和科技协调发展的格局正在形成,金融科技产业生态持续繁荣,金融科技研究与人才支撑进一步夯实。但与此同时,我国金融科技发展依然面临着一些新问题和挑战,主要集中在机制、安全、伦理、人才等方面。”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秘书长陆书春说道。

金融安全不容忽视

金融科技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各种安全隐患和风险。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北京立言金融与发展研究院院长杨涛认为,金融科技的价值在于如何提高金融的效能、弥补功能的短板、保障金融的安全和发挥价值外溢作用。除了服务金融自身,金融科技还要有更长期、更社会化、更民生的作用。“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把数据运用和发展中一些基础原则、基本指标、基本标准梳理清楚,然后再跟政策规则相融合。技术自身问题很大程度上是能够通过创新和学习来解决的,现在更重要的是技术背后的伦理问题。如何更好地保护消费者,如何打破大数据杀熟、数据牢笼等问题,是需要思考的。”杨涛说道。

“技术创新、开放共享是把双刃剑,在给金融发展注入新动能的同时,数据隐私泄露、业务交叉风险等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对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与稳健经营提出了更高要求,主要包括四方面的风险问题:一是新技术应用引发的风险,二是银行业面临的网络安全威胁持续升级,三是产业链不成熟导致的安全问题日益严峻,四是生态风险事件增多。” 中国工商银行首席技术官吕仲涛指出,商业银行要全方位打造稳定可控、支撑可持续发展的“安全”银行,让客户信赖、监管放心,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推动:第一,要推进数字基建,筑牢安全运营的根基,为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提供坚实保障;第二,坚守安全生产底线,深化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可靠转型;第三,加强新技术安全和网络安全防护,完善对外合作风险管控。

清华大学教授、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安全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主任朱军认为,金融科技关键隐私数据的保护非常重要,如何在数据不可见的情况下充分发挥数据价值是技术侧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搭建融合多方安全计算、联邦学习等技术的机器学习平台是有效的技术解决方案,能够在保护隐私、降低风险的前提下提高业务效率。

中关村银行执行董事、行长杨新军同样认为,银行数字化转型对金融安全提出了新挑战:数据安全保护和科学化管理刻不容缓;金融科技技术安全需要正视技术升级,需要稳中求进;基于大数据的信贷业务、资产安全问题更值得高度关注。

“金融科技,尤其是信贷领域,实质是用数字化的手段去管理好风险,而模型是金融科技的必要环节和必要条件,但是模型本身也是一种风险源。随着模型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隐藏在全流程模型构建中的风险也越大,做好模型风险管理则越来越重要。模型风险管理不只是管好单一的模型,而是要能架构一个企业级模型风险管理的体系,确保做好模型全生命周期的管理。”融慧金科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战略官张羽表示。

探索金融科技前沿技术

“数字是数字化转型的根本基础,类似于农业时代的种子或者工业时代的石油。”百信银行首席数字官、智能科技群组总裁于浩瀚这样比喻。针对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他认为,第一,数字化转型照搬工具不可行,会“水土不服”。第二,数字化转型是整体联动的事,包括业务、流程、人员的机能结构。第三,创造数字文化非常重要,也就是说必须用数据说话,不用所谓定性的话来表述。

神州信息金融科技副总裁、神州信息金融研究院院长戴可认为,要从业务、技术、运营三方面布局,通过场景引领金融科技赋能实体经济。首先,在业务方面,除了要将用户的需求解构,还要挖掘其潜在需求,以做到引导开发。要努力做到对金融科技的投入方向明确、价值可衡量。其次,在技术方面,运用触点的挖掘、系统化的串联以及场景的沉淀指导金融科技产品的研发,运用数据中台和业务中台不断积累系统的建模能力、分析能力及组建能力,运用多云数据的基础持续提升数据价值。最后,在运营方面,从顶端SaaS(软件服务)层面上的运营和数字中台、业务中台的运营两个落脚点切入,帮助或者共同支持用户完善场景运营能力,最终实现金融科技的赋能。

中科软董事长、中关村金融科技产业产发展联盟副理事长左春指出,保险业务中私域流量是改善了的保险公司客户、营销、代理人渠道等系统。未来保险是互动的,从而带来了私域流量。未来保险将在专家或者顾问营销方面有很大的发展。

维择科技中国区首席运营官杨居正谈到,算力、算法和数据是人工智能的“三驾马车”,数据是智能的基础,而在数据使用边界充满不确定性的情况下,风控需要强大的算法为数据补位。无监督机器学习算法不依赖于历史标签、不局限于已知攻击模式、利用“好人分散、坏人扎堆”的逻辑检测不断伪装、不断对抗现有风控手段的欺诈者,是对现有风控手段的全面升级和有效补充,能够真正地将现有风控防御从被动转向主动,实现对现有风控体系的升维加固。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