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科技赋能消费金融

发布时间:2021-06-28 08:53:45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本报记者 于晗

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居民消费需求收缩、收入下降等不利因素影响,2020年以来,消费金融行业迎来明显转折,消费信贷市场告别了过去的高速增长模式。不过,从长远来看,随着我国经济稳步增长和居民消费水平升级,消费金融市场未来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近日,有权威机构预测,到2025年,中国狭义消费信贷余额仍将翻番,从约15万亿元人民币增至约29万亿元。不过,若想稳健发展,行业仍有诸多功课要做,譬如,进一步提升风控水平、应用前沿科技,推动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的模式转型等。

在相关人士看来,这意味着金融科技将成为消费金融下一个5年的核心竞争力。无论是实现风控的提升还是模式的转型,科技都将是推动变革的关键。

转折之后,科技为先

自2015年起,消费金融业务在我国步入快车道,近几年来,一直保持着约20%的年均增速。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从2015年至2019年,我国整体信贷消费余额从2015年的18.95万亿升至2019年的43.97万亿,年复合增速达23.42%。

不过,2020年,中国消费金融市场迎来转折。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居民消费需求收缩、收入下降等不利因素影响,加之监管对消费金融市场监管进一步趋严,消费信贷市场告别过去的高速增长模式。如今,市场面临着低利率环境下利润空间收窄、市场竞争加剧以及不良资产快速增长三大挑战。

“中国消费信贷市场野蛮发展时代已然成为过去式,新一轮行业调整期即将到来。消费信贷市场将告别高增长,逐步转向规范化的成熟经营模式。”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曲向军指出。

苏宁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表示,过去几年,随着居民和企业部门杠杆的激增,一定程度上,消费贷款已经从促进消费升级的工具变成抑制消费的负担。换言之,从天时来看,消费贷款行业已过快速增长期,接下来的增长空间更多来自存量置换。

结合对消费金融市场的深入分析,麦肯锡认为,未来5年,中国消费信贷市场增长将主要来自于宏观经济发展带动人均可支配收入上升、消费支出的GDP占比进一步提高、储蓄率持续降低以及90后、00后年轻一代崛起带来的群体性消费及借贷观念转变。受宏观经济发展的拉动,预计未来5年中国消费信贷市场整体规模仍将翻一番。

“在此背景下,消费金融要稳健发展,金融科技要全面赋能消金价值链,成为其下一个5年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而全面提升风控水平、全价值链应用前沿科技、推动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的模式转型等,将成为行业普遍关注的方向。”曲向军说。

各类机构如何把握战略航向

日前,中国平安董事长马明哲发表了一篇署名文章提到,“全面数字化必将成为平安可持续发展的‘压舱石’和‘领头雁’。”马明哲谈及了他对中国平安十年来数字化转型的思考和领悟。

马明哲认为,数字化的技术可以实现‘预测,预警,预防’的风险防控。通过对风险数据分析的前移,从财务数据,到业务数据,再到行为数据,凭借人工智能的精准监测与分析,从行为源头上预防风险。与此同时,在服务方面,金融业无需通过实物进行客户服务,相对其他实体行业,更适合用数字化提升服务,优化客户体验。

马明哲以平安普惠作为典型案例,“平安普惠通过微表情技术,分析客户面部表情的细微变化,从审贷入口就严控高风险客户进入,减少了33%的信贷损失,这项成果的研究报告登上了《经济学人》,非常难得。”据悉,平安普惠是中国平安联营公司,是一个以消费金融、小微贷款为主要业务的贷款服务平台。

结合市场变化与成熟实践,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容觉生指出,金融行业,尤其是消费金融行业,应积极拥抱科技。

对于消费金融公司而言,要坚定加速线上化布局,为B端和C端提供泛金融解决方案。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应加快探索O2O模式,围绕用户综合金融和生活需求开发线上平台,这样不仅将线下获得的客户引导至线上平台持续运营、提高用户黏性、促进存量客户交叉销售,还可拓展线上消费金融场景和新客转化,找到新的业务增长点。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则要建立起“金融+生活消费场景”的APP生态闭环,深耕存量客户经营,加强银行大零售业务的交叉销售。同时,深度整合第三方合作机构,强化场景化获客,构建消费信贷生态圈。在风控端,要建立起以数据为基础的端到端量化风险管理体系和一体化决策机制,有效管控风险。

“从具体业态来看,信用卡由于兼具支付和贷款双重属性,紧密贴合消费场景,是最好的场景贷款工具;近两年来,政策也频频释放信用卡利好消息。”薛洪言指出,在此背景下,能否做好信用卡业务,在某种程度上将决定商业银行“十四五”期间在消费金融市场的站位。

在曲向军看来,各类机构要在明确自身资源禀赋和价值主张的基础上,制定差异化战略举措,尽早布局、躬身践行的金融机构能率先建立核心竞争优势,在新一轮竞争中迅速突围,拔得头筹。


科技赋能消费金融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1-06-28

□本报记者 于晗

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居民消费需求收缩、收入下降等不利因素影响,2020年以来,消费金融行业迎来明显转折,消费信贷市场告别了过去的高速增长模式。不过,从长远来看,随着我国经济稳步增长和居民消费水平升级,消费金融市场未来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近日,有权威机构预测,到2025年,中国狭义消费信贷余额仍将翻番,从约15万亿元人民币增至约29万亿元。不过,若想稳健发展,行业仍有诸多功课要做,譬如,进一步提升风控水平、应用前沿科技,推动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的模式转型等。

在相关人士看来,这意味着金融科技将成为消费金融下一个5年的核心竞争力。无论是实现风控的提升还是模式的转型,科技都将是推动变革的关键。

转折之后,科技为先

自2015年起,消费金融业务在我国步入快车道,近几年来,一直保持着约20%的年均增速。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从2015年至2019年,我国整体信贷消费余额从2015年的18.95万亿升至2019年的43.97万亿,年复合增速达23.42%。

不过,2020年,中国消费金融市场迎来转折。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居民消费需求收缩、收入下降等不利因素影响,加之监管对消费金融市场监管进一步趋严,消费信贷市场告别过去的高速增长模式。如今,市场面临着低利率环境下利润空间收窄、市场竞争加剧以及不良资产快速增长三大挑战。

“中国消费信贷市场野蛮发展时代已然成为过去式,新一轮行业调整期即将到来。消费信贷市场将告别高增长,逐步转向规范化的成熟经营模式。”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曲向军指出。

苏宁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表示,过去几年,随着居民和企业部门杠杆的激增,一定程度上,消费贷款已经从促进消费升级的工具变成抑制消费的负担。换言之,从天时来看,消费贷款行业已过快速增长期,接下来的增长空间更多来自存量置换。

结合对消费金融市场的深入分析,麦肯锡认为,未来5年,中国消费信贷市场增长将主要来自于宏观经济发展带动人均可支配收入上升、消费支出的GDP占比进一步提高、储蓄率持续降低以及90后、00后年轻一代崛起带来的群体性消费及借贷观念转变。受宏观经济发展的拉动,预计未来5年中国消费信贷市场整体规模仍将翻一番。

“在此背景下,消费金融要稳健发展,金融科技要全面赋能消金价值链,成为其下一个5年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而全面提升风控水平、全价值链应用前沿科技、推动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的模式转型等,将成为行业普遍关注的方向。”曲向军说。

各类机构如何把握战略航向

日前,中国平安董事长马明哲发表了一篇署名文章提到,“全面数字化必将成为平安可持续发展的‘压舱石’和‘领头雁’。”马明哲谈及了他对中国平安十年来数字化转型的思考和领悟。

马明哲认为,数字化的技术可以实现‘预测,预警,预防’的风险防控。通过对风险数据分析的前移,从财务数据,到业务数据,再到行为数据,凭借人工智能的精准监测与分析,从行为源头上预防风险。与此同时,在服务方面,金融业无需通过实物进行客户服务,相对其他实体行业,更适合用数字化提升服务,优化客户体验。

马明哲以平安普惠作为典型案例,“平安普惠通过微表情技术,分析客户面部表情的细微变化,从审贷入口就严控高风险客户进入,减少了33%的信贷损失,这项成果的研究报告登上了《经济学人》,非常难得。”据悉,平安普惠是中国平安联营公司,是一个以消费金融、小微贷款为主要业务的贷款服务平台。

结合市场变化与成熟实践,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容觉生指出,金融行业,尤其是消费金融行业,应积极拥抱科技。

对于消费金融公司而言,要坚定加速线上化布局,为B端和C端提供泛金融解决方案。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应加快探索O2O模式,围绕用户综合金融和生活需求开发线上平台,这样不仅将线下获得的客户引导至线上平台持续运营、提高用户黏性、促进存量客户交叉销售,还可拓展线上消费金融场景和新客转化,找到新的业务增长点。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则要建立起“金融+生活消费场景”的APP生态闭环,深耕存量客户经营,加强银行大零售业务的交叉销售。同时,深度整合第三方合作机构,强化场景化获客,构建消费信贷生态圈。在风控端,要建立起以数据为基础的端到端量化风险管理体系和一体化决策机制,有效管控风险。

“从具体业态来看,信用卡由于兼具支付和贷款双重属性,紧密贴合消费场景,是最好的场景贷款工具;近两年来,政策也频频释放信用卡利好消息。”薛洪言指出,在此背景下,能否做好信用卡业务,在某种程度上将决定商业银行“十四五”期间在消费金融市场的站位。

在曲向军看来,各类机构要在明确自身资源禀赋和价值主张的基础上,制定差异化战略举措,尽早布局、躬身践行的金融机构能率先建立核心竞争优势,在新一轮竞争中迅速突围,拔得头筹。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