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服务小微 科技助力

发布时间:2021-05-12 09:00:48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记者 苏洁

日前,银保监会发布《关于2021年进一步推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于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强化普惠金融服务、增加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活力具有重要意义。《通知》强调了金融科技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应用,如综合运用金融科技手段和信用信息资源,增强“能贷会贷”服务能力;为小微企业准确“画像”,实现金融资源向长尾客户的精准“滴灌”,等等。对此,本期特邀同盾科技联合创始人、COO马骏驱,同盾科技合伙人兼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李晓林做相关解读。

记者:《通知》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进一步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整体效能,以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为方向。尤其强调了金融科技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在第十条、第十一条、第十四条特别做了阐述。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对于金融科技的重视。对此,您怎么看?

马骏驱:小微企业融资的最大难点之一在于风险把控难。风控难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风控效果难提高,小微企业因管理不完善、报表不规范,信用水平难以依靠其提供的信息进行很好的评估。二是风控效果和成本难两全,即如果按照传统评估方式,通过纯人工的方式进行信息搜集、风险评估,其投入将大幅提高风控成本。而金融科技填补了信息的沟壑,中小微企业的“硬性”抵押产品不再是唯一信用评价指标,“软性”的评估维度被纳入银行的视野中,数字化加持的银行开始精准触达小微企业的“毛细血管”,降低普惠金融业务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优化风险水平,降低融资成本。

记者:《通知》不仅谈到了银行保险应对科技型小微企业提供支持,也谈到了运用科技解决小微企业贷款难题。如,一方面强调了对掌握产业“专精特新”技术、特别是在“卡脖子”关键技术攻关中发挥作用的小微企业,要量身定做金融服务方案,及时给予资金支持;鼓励保险机构开发推广履约保证保险、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及关键研发设备的财产险、产品责任险、产品质量保证险、专利险等特色产品。另一方面综合运用金融科技手段和信用信息资源,增强小微企业“能贷会贷”服务能力。监管从银行保险两个方面做了细致阐述,是否可以看出未来对小微企业的支持政策越来越细化?

马骏驱:客观地说,我们仍然不得不面对仍有数量巨大的小微信贷缺口的现实。数据显示,小微经营户占全国就业人口30%,其营业收入占全国的消费品零售总额1/3。然而,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的贷款支持力度与中小微企业的经济贡献之间,仍有很大差距。《通知》强调要综合运用金融科技手段和信用信息资源,增强“能贷会贷”服务能力。小微企业“融资难”,关键是缺信息、缺信用;小微企业“融资贵”,根在于需求与供给不平衡。而在传统融资流程中,第一道难题就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在获取企业信息方面存在较高成本,信息不对称,数据不完善,存在“惠而不普”、“普而不惠”等问题。要实现精准扶持小微融资,光靠金融机构远远不够,更好的策略是和金融科技企业紧密联合。

记者:在数据共享和数据安全方面,《通知》指出,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主动向信用信息主管部门反映数据需求,推动提高数据标准化水平,优化共享方式。要高度重视信息传输、存储和使用中的数据安全管理,要在合作机制中明确制定、严格落实数据安全管理制度,防范信息泄露和盗用。近年来,关于数据隐私和数据安全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尤其是金融行业,政策方面也在不断加强数据使用。您怎么看待数据安全这个问题?

李晓林:金融业作为数据密集型行业,其数字化、智能化发展也是不断挖掘和利用数据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推广知识联邦等隐私计算技术,可以满足金融业“数据可用不可见”等要求,在保障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实现数据的流通和数据价值的挖掘,将有助于充分发挥数据要素的倍增作用,确保数字金融行稳致远。

对于如何用好数据、管好数据,在充分保护数据和隐私安全的前提下,实现数据价值的转化和提炼?我们认为,可以采用诸如知识联邦技术手段实现数据去标识化处理、关联信息分散存储、数据传输端到端加密,确保数据“可用不可见”。


服务小微 科技助力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1-05-12

□记者 苏洁

日前,银保监会发布《关于2021年进一步推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于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强化普惠金融服务、增加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活力具有重要意义。《通知》强调了金融科技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应用,如综合运用金融科技手段和信用信息资源,增强“能贷会贷”服务能力;为小微企业准确“画像”,实现金融资源向长尾客户的精准“滴灌”,等等。对此,本期特邀同盾科技联合创始人、COO马骏驱,同盾科技合伙人兼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李晓林做相关解读。

记者:《通知》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进一步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整体效能,以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为方向。尤其强调了金融科技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在第十条、第十一条、第十四条特别做了阐述。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对于金融科技的重视。对此,您怎么看?

马骏驱:小微企业融资的最大难点之一在于风险把控难。风控难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风控效果难提高,小微企业因管理不完善、报表不规范,信用水平难以依靠其提供的信息进行很好的评估。二是风控效果和成本难两全,即如果按照传统评估方式,通过纯人工的方式进行信息搜集、风险评估,其投入将大幅提高风控成本。而金融科技填补了信息的沟壑,中小微企业的“硬性”抵押产品不再是唯一信用评价指标,“软性”的评估维度被纳入银行的视野中,数字化加持的银行开始精准触达小微企业的“毛细血管”,降低普惠金融业务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优化风险水平,降低融资成本。

记者:《通知》不仅谈到了银行保险应对科技型小微企业提供支持,也谈到了运用科技解决小微企业贷款难题。如,一方面强调了对掌握产业“专精特新”技术、特别是在“卡脖子”关键技术攻关中发挥作用的小微企业,要量身定做金融服务方案,及时给予资金支持;鼓励保险机构开发推广履约保证保险、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及关键研发设备的财产险、产品责任险、产品质量保证险、专利险等特色产品。另一方面综合运用金融科技手段和信用信息资源,增强小微企业“能贷会贷”服务能力。监管从银行保险两个方面做了细致阐述,是否可以看出未来对小微企业的支持政策越来越细化?

马骏驱:客观地说,我们仍然不得不面对仍有数量巨大的小微信贷缺口的现实。数据显示,小微经营户占全国就业人口30%,其营业收入占全国的消费品零售总额1/3。然而,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的贷款支持力度与中小微企业的经济贡献之间,仍有很大差距。《通知》强调要综合运用金融科技手段和信用信息资源,增强“能贷会贷”服务能力。小微企业“融资难”,关键是缺信息、缺信用;小微企业“融资贵”,根在于需求与供给不平衡。而在传统融资流程中,第一道难题就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在获取企业信息方面存在较高成本,信息不对称,数据不完善,存在“惠而不普”、“普而不惠”等问题。要实现精准扶持小微融资,光靠金融机构远远不够,更好的策略是和金融科技企业紧密联合。

记者:在数据共享和数据安全方面,《通知》指出,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主动向信用信息主管部门反映数据需求,推动提高数据标准化水平,优化共享方式。要高度重视信息传输、存储和使用中的数据安全管理,要在合作机制中明确制定、严格落实数据安全管理制度,防范信息泄露和盗用。近年来,关于数据隐私和数据安全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尤其是金融行业,政策方面也在不断加强数据使用。您怎么看待数据安全这个问题?

李晓林:金融业作为数据密集型行业,其数字化、智能化发展也是不断挖掘和利用数据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推广知识联邦等隐私计算技术,可以满足金融业“数据可用不可见”等要求,在保障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实现数据的流通和数据价值的挖掘,将有助于充分发挥数据要素的倍增作用,确保数字金融行稳致远。

对于如何用好数据、管好数据,在充分保护数据和隐私安全的前提下,实现数据价值的转化和提炼?我们认为,可以采用诸如知识联邦技术手段实现数据去标识化处理、关联信息分散存储、数据传输端到端加密,确保数据“可用不可见”。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