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哈银消费金融:瞄准系统全面“上云”

发布时间:2021-04-07 09:02:27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记者 赵修彬

作为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的金融业,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哈银消费金融公司(以下下简称“哈银消费金融”)为代表的消费金融公司,积极从技术研发方面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

哈银消费金融有关人士表示,碳达峰、碳中和的实现,需要全社会、全行业的群策群力,作为社会经济的参与者,任何企业都要将“节能减排”作为致力于长期实现的目标,同时要成为企业落实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

哈银消费金融作为以“平台+自营”、“线上+线下”联动发展模式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利用自身科技优势,赋能节能减排。一直以来,哈银消费金融紧盯数字化能力建设,发力自主风控和自主研发。截至目前,哈银消费金融已拥有36项软件著作权、6项专利申请受理,并成为全国第二家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资质的消费金融公司。

据了解,在数字化能力建设方面,哈银消费金融目前已建成全渠道获客、分布式核心、智能资产管理、大数据风控、智能化运营五大系统群。依托这五大系统群,节约了大量线下工作环节所需要的能耗及纸张。此外,AI技术也在业务节能减排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包括覆盖客服和催收领域的AI智能语音机器人、AI外呼机器人等,提升了电话作业效率,同时还可直接过滤掉无效客户,大幅削减了电话坐席压力,从而减少人工坐席能耗。

事实上,单纯的线上化并不能完全解决碳排放的问题,数据中心仍然存在高能耗等问题。对此,哈银消费金融也在不断探索更加绿色环保的数据储存模式,逐渐实现系统全面 “上云”,减少机器设备用量进而减少耗电量。

在线下业务方面,哈银消费金融也在积极探索更加低碳环保的展业模式,依托自身的数字化能力,探索推出了“无接触”的O2O绿色信贷服务模式。

在公司管理层面,节能减排观念也贯穿其中。如公司正在完善节能减排相关制度,推进无纸化办公,鼓励员工上下班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

消费金融作为金融业态之一,因其直接面向个人用户的特点,在实践绿色金融方面需要从实际需求出发,从细节着手,制定可落地、可操作、长期有效的绿色金融方案。

据介绍,哈银消费金融目前正在从战略层面制定清晰的节能减排目标和规划,接下来将从目标用户、业务场景、业务模式、技术赋能、公司运营等方面全方位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


哈银消费金融:瞄准系统全面“上云”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1-04-07

□记者 赵修彬

作为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的金融业,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哈银消费金融公司(以下下简称“哈银消费金融”)为代表的消费金融公司,积极从技术研发方面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

哈银消费金融有关人士表示,碳达峰、碳中和的实现,需要全社会、全行业的群策群力,作为社会经济的参与者,任何企业都要将“节能减排”作为致力于长期实现的目标,同时要成为企业落实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

哈银消费金融作为以“平台+自营”、“线上+线下”联动发展模式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利用自身科技优势,赋能节能减排。一直以来,哈银消费金融紧盯数字化能力建设,发力自主风控和自主研发。截至目前,哈银消费金融已拥有36项软件著作权、6项专利申请受理,并成为全国第二家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资质的消费金融公司。

据了解,在数字化能力建设方面,哈银消费金融目前已建成全渠道获客、分布式核心、智能资产管理、大数据风控、智能化运营五大系统群。依托这五大系统群,节约了大量线下工作环节所需要的能耗及纸张。此外,AI技术也在业务节能减排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包括覆盖客服和催收领域的AI智能语音机器人、AI外呼机器人等,提升了电话作业效率,同时还可直接过滤掉无效客户,大幅削减了电话坐席压力,从而减少人工坐席能耗。

事实上,单纯的线上化并不能完全解决碳排放的问题,数据中心仍然存在高能耗等问题。对此,哈银消费金融也在不断探索更加绿色环保的数据储存模式,逐渐实现系统全面 “上云”,减少机器设备用量进而减少耗电量。

在线下业务方面,哈银消费金融也在积极探索更加低碳环保的展业模式,依托自身的数字化能力,探索推出了“无接触”的O2O绿色信贷服务模式。

在公司管理层面,节能减排观念也贯穿其中。如公司正在完善节能减排相关制度,推进无纸化办公,鼓励员工上下班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

消费金融作为金融业态之一,因其直接面向个人用户的特点,在实践绿色金融方面需要从实际需求出发,从细节着手,制定可落地、可操作、长期有效的绿色金融方案。

据介绍,哈银消费金融目前正在从战略层面制定清晰的节能减排目标和规划,接下来将从目标用户、业务场景、业务模式、技术赋能、公司运营等方面全方位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