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组建共生共荣生态圈

——长三角以数字经济带动保险服务

发布时间:2021-02-03 09:40:56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张志超 姜怡 郑愉凡

以5G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推动了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长三角要实现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需要以数字经济为推动力,以数字一体化引领区域一体化,保险业需要也可以有更大的作为。

数字化是区域一体化的可靠保障

目前供给侧结构性问题依然存在,生产要素的供给体系存在优化空间。将产业进行数字化改造,让数据参与生产和分配,通过数字化平台有效连接供给侧与需求侧,进行信息的有序对接,形成产业大数据,可以提高市场的透明度和信息对称性,保证生产要素的无障碍流动,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实现供需双方精准匹配,达成供给侧改革的最终目标。

进入数字化时代后,个人和企业均成为了互联网上的一个节点,信息传达从线下转为线上,分工也由传统外包向网络外包和网络众包发展。传统外包模式中,发包者与接包者直接接触,呈现单边市场结构;网络外包模式中,发包者与外包者通过网络平台进行间接协调,呈现双边市场结构;网络众包模式中,整个过程依托数字化信息进行精准分工,出现了数字化生态网,发包者与接包者快速有效匹配,高效推进经济活动开展,呈现多边市场结构。

在数字技术加持下的区域一体化,可以将用户、企业及上下游伙伴组成一个实时连接的、共生共荣的生态圈,实现相互赋能,创造价值增量。

长三角区域“三省一市”,依托本地的特色优势,深化模块分工、生产分工、产品分工和产业分工,能够进一步完善产业协作机制,增强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在数字化带动要素高效流通的魅力下,长三角区域先后成立长三角产业互联网联盟、西虹桥长三角产业互联网总部基地等实践组织,致力于培育涵盖传统企业+互联网、互联网企业+传统行业,以及专业化配套完善的产业互联网,形成数字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数字经济在产业赋能中实现高速发展

数字经济通过新兴数字技术,在数字化协同上赋能企业,实现业务协同、数据协同和生态协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商业模式创新和运营效率的改善,从底层深刻改变每一个产业。在数字技术高速发展的推动下,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以数据为关键要素,以价值释放为核心,以数据赋能为主线,优化重塑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进一步提升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和经营活力。

线上线下的深度融合,打破了供给端与消费端的时间、空间限制,催生出新商业、新消费,创造了更多的创业机会和就业机会。比如,数字中台的出现,为互联网时代客户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与传统企业基于效率为核心的管理模式所造成的冲突提供了解决方案。以数字中台建设为核心,以数据驱动为引擎,实现运营与管理的有机统一,正在帮助企业优化效率、改进决策,进行数字化转型。

近些年来,我国数字经济一直处于高速发展阶段。长三角区域在政策和技术的双重支撑下,数字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全国水平,2018年总量达到8.63万亿元,占全国的28%,占当地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41%,比全国平均水平高6个百分点;2019年数字经济总量已经达到10万亿元,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30万亿元左右。

数字经济无疑是长三角区域的优质资产,依托高增长的新技术产业,目前正迎来新的发展风口,成为长三角一体化过程中面向未来的“新经济”的代表。

长三角数字经济对保险业发展的影响

数字经济新形态、区域数据在流动过程中产生了新的风险敞口。网络消费、无人经济、在线办公、多点就业、共享经济等多种新业态,颠覆了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联系方式和互动规则,有效降低了经济运行成本,给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数字技术的发展并未改变交易风险的本质,即供需双方间的信用和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还产生了技术风险、合规风险、平台交互风险等新问题。

因此,需要保险业能够为数字化的交互方式所放大的产品质量、售后、物流等方面的不确定性,以及包含隐私、数据、货币在内的网络安全风险,新型劳动关系和产权关系所造成的一系列人身安全、财产损失和责任纠纷等问题提供全方位的保险保障计划。

数字技术加速向保险全价值链渗透,帮助保险企业能够在业务板块之间、机构之间、前中后台之间甚至岗位之间,实现最大限度地兼容和衔接,简化运营流程,降低人工成本,推进资源共享和相互赋能。除了传统的保单信息、理赔信息等内部数据外,保险企业还可以通过网站、社交媒体、传感器等数字媒介获取客户的消费习惯、收入水平、风险偏好等外部信息,形成更加丰满真实的用户画像,实现客户的细化分类。叠加数据处理技术的进步,使得原来无法实现的计算、分析和模拟成为可能,推动保险定价模式向精准化、动态化、个性化演进,营销模式向智能化、场景化、定向化转变。

保险服务长三角数字经济路径

发挥政策的顶层设计与引导作用。把保险机制纳入长三角数字经济发展的整体制度安排,建立健全重大项目和重点领域的长效风险保障体系和配套支持政策,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宏观调控手段,鼓励保险业在新兴领域的创新性探索;依托长三角地区优质的高校和研究机构资源,搭建“政产学研金”合作平台,加快保险业服务数字经济的理论研究,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提高政策制定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搭建长三角地区监管部门、政府机构和金融保险的一体化沟通服务平台,加强政策解读、宣传和跨区域金融监管合作。

强化保险企业和科技公司等机构的协同。数字技术的应用,使科技公司在某些垂直细分领域的风险管理、客户增值服务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保险企业要高度重视科技的革命性力量,整合多方技术与服务资源,通过不断丰富和创新数字技术在保险领域的应用场景,实现从单一环节的技术对接走向保险科技生态圈的构建。科技企业要正视保险机构的专业壁垒,通过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技术入股等方式,主动向自主研发能力欠缺的保险机构进行“技术输出”。

加快保险企业内部组织形态和业务流程的变革。保险企业必须进行内部流程和结构的变革,适度简化组织层级、缩短管理链条、增加管理幅度,打造一种外向型、柔性化、共生型的组织架构。通过构建大量开放式的小前端,主动连接外部资源,直接触达市场和用户。并赋予小前端一定的自主权,能够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迅速调整产品、服务和营销模式等,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和应变能力。

落实数字化人才队伍的培育与优化。长三角地区对于国际及港澳台和国内其他地区的数字型人才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根据《长三角地区数字经济与人才发展研究报告》显示,长三角地区数字型人才流入/流出比例达到1.35。保险企业要努力分享人才溢出的红利,了解数字化人才的商业价值和供需情况,梳理自身需求,明确定位和规划,有针对性地开展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同时,加快现有内部人员的数字化赋能,大力培养复合型人才。

(作者单位:中国人保财险浙江省分公司)


组建共生共荣生态圈

——长三角以数字经济带动保险服务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1-02-03

□张志超 姜怡 郑愉凡

以5G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推动了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长三角要实现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需要以数字经济为推动力,以数字一体化引领区域一体化,保险业需要也可以有更大的作为。

数字化是区域一体化的可靠保障

目前供给侧结构性问题依然存在,生产要素的供给体系存在优化空间。将产业进行数字化改造,让数据参与生产和分配,通过数字化平台有效连接供给侧与需求侧,进行信息的有序对接,形成产业大数据,可以提高市场的透明度和信息对称性,保证生产要素的无障碍流动,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实现供需双方精准匹配,达成供给侧改革的最终目标。

进入数字化时代后,个人和企业均成为了互联网上的一个节点,信息传达从线下转为线上,分工也由传统外包向网络外包和网络众包发展。传统外包模式中,发包者与接包者直接接触,呈现单边市场结构;网络外包模式中,发包者与外包者通过网络平台进行间接协调,呈现双边市场结构;网络众包模式中,整个过程依托数字化信息进行精准分工,出现了数字化生态网,发包者与接包者快速有效匹配,高效推进经济活动开展,呈现多边市场结构。

在数字技术加持下的区域一体化,可以将用户、企业及上下游伙伴组成一个实时连接的、共生共荣的生态圈,实现相互赋能,创造价值增量。

长三角区域“三省一市”,依托本地的特色优势,深化模块分工、生产分工、产品分工和产业分工,能够进一步完善产业协作机制,增强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在数字化带动要素高效流通的魅力下,长三角区域先后成立长三角产业互联网联盟、西虹桥长三角产业互联网总部基地等实践组织,致力于培育涵盖传统企业+互联网、互联网企业+传统行业,以及专业化配套完善的产业互联网,形成数字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数字经济在产业赋能中实现高速发展

数字经济通过新兴数字技术,在数字化协同上赋能企业,实现业务协同、数据协同和生态协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商业模式创新和运营效率的改善,从底层深刻改变每一个产业。在数字技术高速发展的推动下,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以数据为关键要素,以价值释放为核心,以数据赋能为主线,优化重塑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进一步提升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和经营活力。

线上线下的深度融合,打破了供给端与消费端的时间、空间限制,催生出新商业、新消费,创造了更多的创业机会和就业机会。比如,数字中台的出现,为互联网时代客户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与传统企业基于效率为核心的管理模式所造成的冲突提供了解决方案。以数字中台建设为核心,以数据驱动为引擎,实现运营与管理的有机统一,正在帮助企业优化效率、改进决策,进行数字化转型。

近些年来,我国数字经济一直处于高速发展阶段。长三角区域在政策和技术的双重支撑下,数字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全国水平,2018年总量达到8.63万亿元,占全国的28%,占当地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41%,比全国平均水平高6个百分点;2019年数字经济总量已经达到10万亿元,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30万亿元左右。

数字经济无疑是长三角区域的优质资产,依托高增长的新技术产业,目前正迎来新的发展风口,成为长三角一体化过程中面向未来的“新经济”的代表。

长三角数字经济对保险业发展的影响

数字经济新形态、区域数据在流动过程中产生了新的风险敞口。网络消费、无人经济、在线办公、多点就业、共享经济等多种新业态,颠覆了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联系方式和互动规则,有效降低了经济运行成本,给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数字技术的发展并未改变交易风险的本质,即供需双方间的信用和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还产生了技术风险、合规风险、平台交互风险等新问题。

因此,需要保险业能够为数字化的交互方式所放大的产品质量、售后、物流等方面的不确定性,以及包含隐私、数据、货币在内的网络安全风险,新型劳动关系和产权关系所造成的一系列人身安全、财产损失和责任纠纷等问题提供全方位的保险保障计划。

数字技术加速向保险全价值链渗透,帮助保险企业能够在业务板块之间、机构之间、前中后台之间甚至岗位之间,实现最大限度地兼容和衔接,简化运营流程,降低人工成本,推进资源共享和相互赋能。除了传统的保单信息、理赔信息等内部数据外,保险企业还可以通过网站、社交媒体、传感器等数字媒介获取客户的消费习惯、收入水平、风险偏好等外部信息,形成更加丰满真实的用户画像,实现客户的细化分类。叠加数据处理技术的进步,使得原来无法实现的计算、分析和模拟成为可能,推动保险定价模式向精准化、动态化、个性化演进,营销模式向智能化、场景化、定向化转变。

保险服务长三角数字经济路径

发挥政策的顶层设计与引导作用。把保险机制纳入长三角数字经济发展的整体制度安排,建立健全重大项目和重点领域的长效风险保障体系和配套支持政策,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宏观调控手段,鼓励保险业在新兴领域的创新性探索;依托长三角地区优质的高校和研究机构资源,搭建“政产学研金”合作平台,加快保险业服务数字经济的理论研究,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提高政策制定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搭建长三角地区监管部门、政府机构和金融保险的一体化沟通服务平台,加强政策解读、宣传和跨区域金融监管合作。

强化保险企业和科技公司等机构的协同。数字技术的应用,使科技公司在某些垂直细分领域的风险管理、客户增值服务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保险企业要高度重视科技的革命性力量,整合多方技术与服务资源,通过不断丰富和创新数字技术在保险领域的应用场景,实现从单一环节的技术对接走向保险科技生态圈的构建。科技企业要正视保险机构的专业壁垒,通过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技术入股等方式,主动向自主研发能力欠缺的保险机构进行“技术输出”。

加快保险企业内部组织形态和业务流程的变革。保险企业必须进行内部流程和结构的变革,适度简化组织层级、缩短管理链条、增加管理幅度,打造一种外向型、柔性化、共生型的组织架构。通过构建大量开放式的小前端,主动连接外部资源,直接触达市场和用户。并赋予小前端一定的自主权,能够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迅速调整产品、服务和营销模式等,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和应变能力。

落实数字化人才队伍的培育与优化。长三角地区对于国际及港澳台和国内其他地区的数字型人才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根据《长三角地区数字经济与人才发展研究报告》显示,长三角地区数字型人才流入/流出比例达到1.35。保险企业要努力分享人才溢出的红利,了解数字化人才的商业价值和供需情况,梳理自身需求,明确定位和规划,有针对性地开展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同时,加快现有内部人员的数字化赋能,大力培养复合型人才。

(作者单位:中国人保财险浙江省分公司)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