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年终专稿

金融科技:迈向数字化升级新阶段

发布时间:2021-01-04 08:22:40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2020年对于金融行业来说是极为不平凡的一年,一方面,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以银行保险为代表的金融机构纷纷开启了线上模式,加速了数字化进程,催生了“无接触”线上服务;另一方面,监管政策频出,一系列规范相继出台,金融行业发展与监管行稳致远协同推进。回顾2020年,以银行保险为代表的金融科技领域有哪些创新和突破?2021年又会迎来哪些发展机遇?

银行篇

数字化转型进入加速期

□记者 苏洁

随着5G时代的到来,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难以抵挡,无论对于个人生活,还是企业发展,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金融科技已经成为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疫情使得银行加速了“无接触”线上化服务,同样加速了银行数字化的进程。

科技提升银行产能

艾瑞咨询日前发布的《2020年中国金融科技行业发展研究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银行业整体技术投入达1214.8亿元,金融科技投入及创新应用领跑其他金融机构。从整体上看,围绕科技创新的新型银行建设,以及围绕新一代核心系统的技术升级成为银行金融科技投入的主攻方向。智能化应用(智慧支付、智慧网店、智能风控等)依然是银行主要的科技发展方向,随着区块链在企业借贷、信用存证、票据流转等业务中成功案例积累及DCEP(非全区块链架构)逐渐落地,区块链可见应用场景逐渐增多。

层出不穷的新技术,为传统银行的发展模式赋予了新的突破路径。2021年,银行科技应用会发生哪些变化?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精算研究院精算科技实验室主任陈辉认为,与制造业不同的是,“银行服务”为客户带来的“满足感”才是实现经济利益的本质所在。银行作为一种金融工具,其优先级要高于“科技”的地位,所以银行数字化要回归银行的本质。可以预见,2021年银行科技绝不是简单的通过科技赋能银行,而是通过科技提升银行的产能,渐进式补充与重构传统银行业态。

对此,中国银行业协会研究部副主任王丽娟建议,对于银行来说,一方面要做好科技赋能和应用,如针对线上化服务的赌点和难点,完善相关安排,简化相关程序,进一步强化科技对线上服务的支撑;同时,利用科技手段不断拓展业务场景,加大科技与业务的融合应用,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开发适合科创企业、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的产品,更好地缓解企业融资难题等。另一方面,要做好科技攻关,紧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做好相关领域的技术攻关,增强在行业的话语权。

在监管下有序创新

强监管是2020年银行科技领域的主旋律。 2020年,多项强监管政策公布:互联网贷款新规重磅来袭、民间借贷迎来史上最严“利率红线”、网络小贷新规公开征求意见……监管采取一系列措施平衡创新与风险的关系,遏制盲目扩张防范相关风险。 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2020年金融街论坛上的演讲中指出,我国金融科技应用在许多方面已处于世界前列。移动支付、电子清算、网上银行、数字信贷飞速发展。目前银行业离柜交易率已接近90%。小微企业贷款过去是20-30天的审批周期,现在通过科技平台实现了“秒申秒贷”“立等可到”。一些互联网科技公司也在积极探索发展金融业务,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监管方面也要加大科技运用,提升监管效能。

监管趋严形式下,行业并未停止创新步伐。

2020年,数字人民币持续升温,随着深圳、苏州等地数字红包的测试,近日,数字人民币北京冬奥试点应用在北京地铁大兴机场线启动。至此,数字人民币在出行、购物等场景相继投入试用。未来,数字人民币是否有更多应用场景出现?

业内人士认为,数字人民币的测试主要是在零售场景中,待时机成熟时,未来,数字货币可进一步探索在跨境贸易尤其是“一带一路”等区域的使用。

另外,银行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也成为2020年行业发展一大亮点。目前共有12家银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国有六大行均成立了金融科技子公司。

陈辉表示,科技正在改变银行的方方面面:科技改变银行模式、科技拓展银行广度、科技提升银行效率、科技改进银行体验、科技促进银行创新等,毋庸置疑,金融科技的崛起正在颠覆传统银行业,但机遇与挑战并存。实际上,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也为商业银行提供了新的变革方向,可以预判,2021年将会有更多银行成立科技子公司。

金融科技监管体系加速前行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金融科技监管体系建设正加速推进。2020年1月14日,央行公布了2020年首批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应用名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在首批6款产品中,有4个银行信贷应用和2个支付应用。这一试点也被称为中国版的金融科技“监管沙盒”,旨在打造新型监管工具,引导持牌金融机构和科技公司守正创新、规范发展。2020年4月27日,央行公布第二批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工作安排。该批试点将在上海市、重庆市、深圳市、河北雄安新区、杭州市、苏州市等6市(区)进行。其政策目的是引导持牌金融机构、科技公司申请创新测试,在依法合规、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前提下探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赋能金融“惠民利企”,纾解小微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等痛点难点,助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着力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

2020年是人民银行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实施重要一年,未来可见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将全面铺开,更多的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企业将从中受益。而随着《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的出台与执行,以及央行启动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推动中国版“监管沙盒”落地,中国金融科技行业的发展迎来了曙光。产业为本、金融为用、科技创新,金融科技通过对金融业实现数字化升级进而为企业及个人用户提供更为普惠的金融服务。

保险篇

严监管下求新求变

□记者 苏洁

如果说过去几年保险业还在不紧不慢的向线上化转型升级,那么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则加速了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进程。

迈向“数字化转型之年”

疫情之下,保险企业借助科技手段,提升自身数字化能力,以满足用户线上化需求,同时这种变化也逐渐成为保险行业发展的常态。

2020年5月26日,银保监会向各财险公司下发了《关于推进财产保险业务线上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未来三年对于财险业发展的具体要求:到2022年,车险、农险、意外险、短期健康险、家财险等业务领域线上化率达到80%以上,其他领域线上化水平显著提高。明确提出,各保险公司应探索无接触式核保核赔,鼓励各财产保险公司运用生物科技、图像识别、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采取视频连线、远程认证等手段,探索推进非现场验标查勘,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快保、应赔尽赔快赔。此举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保险行业数字化转型的脚步。

慧择奇点保险研究院首席研究员马潇认为,从长期发展趋势看,疫情在一定程度上为保险行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发展契机,加速保险行业线上渠道的完善,促进线上线下业务的结构性调整。未来保险行业线上化迁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精算研究院精算科技实验室主任陈辉表示,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使得保险业加快了数字化转型,掀起了数字化的浪潮。如果说2020年是保险业“数字化的元年”,那么2021年将成为保险业“数字化转型之年”,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保险业面向“十四五”的共识性趋势。

新规下的“新保险”

2020年互联网保险呈现了繁荣发展态势,保险科技一路高歌之后逐渐回归冷静。随着慧择上市、水滴融资等行业大事件的出现,给互联网保险中介平台打了一剂强心针。在近日下发的《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办法》中,对于第三方平台做了明确定义,删除了对于“第三方网络平台”的描述,取而代之的是保险机构。未来第三方平台将何去何从?新规之下,对于传统保险机构和互联网保险公司来说,又会迎来哪些变化?

新规强调了“机构持牌、人员持证”的基本原则,规范了自营网络平台的认定标准,强化了持牌机构的产业地位,有利于管理规范的持牌机构规范发展。马潇认为,在更严格的监管条件下,中小机构对技术、产品、运营、服务等方面的赋能需求提升,特别是新规明确提出允许互联网业务转委托,对于头部平台来说,会有新的商业机会;另外,新规有利于保护消费者知情权、隐私保护等合法权益,也有助于明确监管边界。“行业越规范,就更有利于具有更强、更专业产品运营和营销服务的持牌机构的发展。” 马潇指出。

数据显示,2019年互联网保险保费来源中,财险公司通过第三方网络平台实现保费收入为383.89亿元,占比46.73%;寿险公司通过第三方平台(含渠道)实现保费收入1619.8亿元,占比87.2%。可见,第三方网络平台已经成为互联网保险的主要保费渠道,而这些“第三方网络平台”更多的是“场景保险”。“随着新规的正式施行,场景保险、碎片化保险的发展将面临合规与客户体验之间的冲突以及第三方网络平台的合规问题,这些将推动互联网保险的变革。”陈辉说道。

“2020年,互联网保险保持了高速增长,慧择上市、水滴高估值融资等事件却难掩互联网保险行业的落寞;相比较来说,围绕保险周边做健康管理、数据管理、技术提升服务的公司异军突起。互联网保险需要重新思考未来之路,除了围绕‘产品、渠道、服务’之外,还要审时度势,重新思考互联网保险的内涵和外延,思考互联网保险的功能和定位,特别是要立足于‘科技+服务+连接’模式下的‘新保险’。”陈辉强调,“互联网保险伴随着互联网金融发展而崛起,相应的互联网保险业需要重新思考如何转型为‘新保险’。‘新保险’不是简单的互联网保险,也不是简单的金融科技赋能保险,而应是基于‘新科技+新经济+新社会+新思想’的保险,是立足于‘科技+制度+管理+服务’模式下的新保险。”

线上惠民保险受青睐

2020年以来,惠民保险遍地开花,其模式多数是政府牵头,保险公司与第三方平合作推出。惠民保险通过大数据画像、算法等一系列数字化工具,使得惠民保险在各地快速广泛推广,并通过线上化渠道销售。可以说惠民保险在一定程度上是保险行业数字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由此也成为时代发展的一大标志性事件。

马潇认为,惠民保险之所以受青睐,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对保险行业将是极大的促进。自2019年中国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大关后,中国的寿险业开始驶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数据显示,2019年保险行业全年实现原保费收入42645 亿元,同比增长12.2%,其中人身险原保费30995亿元,同比增长13.8%,远高于2018 年的1.9%,其中寿险原保费22754亿元,同比增长9.8%(2018 年为-3.4%),健康险保费7066 亿元,同比增长29.7%。其中健康险增速维持高位主要来自于需求端居民的健康保障需求旺盛。其二,新冠肺炎疫情下,公众忧患意识增强,对健康险的需求增大,投保意愿更强,长期看有利于健康险快速发展。总体而言,疫情对保险业是打击,也是契机。

也有行业人士坦言,惠民保险的推出,对互联网保险中介来说也将是一个巨大的发展机遇,因为对于保险中介机构和特药机构而言,提供了更多接触用户和获客的机会。

“新基建”促保险业数字化转型

2020年,以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技术发展迅速,保险行业对技术的依赖明显加强,在国家“新基建”浪潮下,保险行业信息技术水平快速提升。

艾瑞咨询日前发布的《2020年中国金融科技行业发展研究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保险行业整体技术投入达319.5亿元,全域数字化、新一代核心系统及数字中台建设为主要投入方向。保险行业金融科技发展重点将着重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基于全域数字化建设,实现全场景数字化升级,承载智能化应用落地,而基于数据的获取、流转及应用,物联网、AI、区块链、RPA(流程自动化)及OCR(图像文字识别)等各项技术将实现互通共融发展,带动业务降本增效;另一方面,中台建设及新一代保险核心系统将逐渐深入。对于新一代核心系统,部分保险企业在原有信息化核心系统之上逐渐实现部分功能模组的替换与升级,少数典型企业直接全力投入打造新一代核心系统,而数字中台与保险业务多线程交互呈现较高需求匹配度,成为关键投入方向之一。

随着技术的发展,保险业务与技术应用之间的磨合更加频繁,未来如何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以更好地协同发展?

平安健康险产品中心风险定价室负责人费靖杰表示,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发展,先进技术对于保险公司而言将直接降低其运营成本,帮助保险企业实现数字化营销、数字化运营、数字化管理,从而推动整体保险行业向“数字新基建”发展。

马潇认为,保险本身一个技术应用型的产业,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提高一定会提升保险的技术应用水平。互联网保险在2015年迎来一次大爆发,其原因之一就是移动支付技术的成熟。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到来,保险业对信息化、数字化发展的需求更加强烈,保险企业应从观念、组织和人才队伍建设上谋求发展。要充分理解数字化对保险业态的影响和作用,以更积极的态度迎接数字化转型,而不是固守过往的成功经验和曾被验证的做法。

乘着数字化东风,保险科技必将迎来新的发展征程。

制图:王梓

数据来源:艾瑞咨询


年终专稿

金融科技:迈向数字化升级新阶段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1-01-04

2020年对于金融行业来说是极为不平凡的一年,一方面,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以银行保险为代表的金融机构纷纷开启了线上模式,加速了数字化进程,催生了“无接触”线上服务;另一方面,监管政策频出,一系列规范相继出台,金融行业发展与监管行稳致远协同推进。回顾2020年,以银行保险为代表的金融科技领域有哪些创新和突破?2021年又会迎来哪些发展机遇?

银行篇

数字化转型进入加速期

□记者 苏洁

随着5G时代的到来,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难以抵挡,无论对于个人生活,还是企业发展,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金融科技已经成为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疫情使得银行加速了“无接触”线上化服务,同样加速了银行数字化的进程。

科技提升银行产能

艾瑞咨询日前发布的《2020年中国金融科技行业发展研究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银行业整体技术投入达1214.8亿元,金融科技投入及创新应用领跑其他金融机构。从整体上看,围绕科技创新的新型银行建设,以及围绕新一代核心系统的技术升级成为银行金融科技投入的主攻方向。智能化应用(智慧支付、智慧网店、智能风控等)依然是银行主要的科技发展方向,随着区块链在企业借贷、信用存证、票据流转等业务中成功案例积累及DCEP(非全区块链架构)逐渐落地,区块链可见应用场景逐渐增多。

层出不穷的新技术,为传统银行的发展模式赋予了新的突破路径。2021年,银行科技应用会发生哪些变化?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精算研究院精算科技实验室主任陈辉认为,与制造业不同的是,“银行服务”为客户带来的“满足感”才是实现经济利益的本质所在。银行作为一种金融工具,其优先级要高于“科技”的地位,所以银行数字化要回归银行的本质。可以预见,2021年银行科技绝不是简单的通过科技赋能银行,而是通过科技提升银行的产能,渐进式补充与重构传统银行业态。

对此,中国银行业协会研究部副主任王丽娟建议,对于银行来说,一方面要做好科技赋能和应用,如针对线上化服务的赌点和难点,完善相关安排,简化相关程序,进一步强化科技对线上服务的支撑;同时,利用科技手段不断拓展业务场景,加大科技与业务的融合应用,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开发适合科创企业、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的产品,更好地缓解企业融资难题等。另一方面,要做好科技攻关,紧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做好相关领域的技术攻关,增强在行业的话语权。

在监管下有序创新

强监管是2020年银行科技领域的主旋律。 2020年,多项强监管政策公布:互联网贷款新规重磅来袭、民间借贷迎来史上最严“利率红线”、网络小贷新规公开征求意见……监管采取一系列措施平衡创新与风险的关系,遏制盲目扩张防范相关风险。 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2020年金融街论坛上的演讲中指出,我国金融科技应用在许多方面已处于世界前列。移动支付、电子清算、网上银行、数字信贷飞速发展。目前银行业离柜交易率已接近90%。小微企业贷款过去是20-30天的审批周期,现在通过科技平台实现了“秒申秒贷”“立等可到”。一些互联网科技公司也在积极探索发展金融业务,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监管方面也要加大科技运用,提升监管效能。

监管趋严形式下,行业并未停止创新步伐。

2020年,数字人民币持续升温,随着深圳、苏州等地数字红包的测试,近日,数字人民币北京冬奥试点应用在北京地铁大兴机场线启动。至此,数字人民币在出行、购物等场景相继投入试用。未来,数字人民币是否有更多应用场景出现?

业内人士认为,数字人民币的测试主要是在零售场景中,待时机成熟时,未来,数字货币可进一步探索在跨境贸易尤其是“一带一路”等区域的使用。

另外,银行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也成为2020年行业发展一大亮点。目前共有12家银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国有六大行均成立了金融科技子公司。

陈辉表示,科技正在改变银行的方方面面:科技改变银行模式、科技拓展银行广度、科技提升银行效率、科技改进银行体验、科技促进银行创新等,毋庸置疑,金融科技的崛起正在颠覆传统银行业,但机遇与挑战并存。实际上,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也为商业银行提供了新的变革方向,可以预判,2021年将会有更多银行成立科技子公司。

金融科技监管体系加速前行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金融科技监管体系建设正加速推进。2020年1月14日,央行公布了2020年首批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应用名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在首批6款产品中,有4个银行信贷应用和2个支付应用。这一试点也被称为中国版的金融科技“监管沙盒”,旨在打造新型监管工具,引导持牌金融机构和科技公司守正创新、规范发展。2020年4月27日,央行公布第二批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工作安排。该批试点将在上海市、重庆市、深圳市、河北雄安新区、杭州市、苏州市等6市(区)进行。其政策目的是引导持牌金融机构、科技公司申请创新测试,在依法合规、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前提下探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赋能金融“惠民利企”,纾解小微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等痛点难点,助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着力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

2020年是人民银行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实施重要一年,未来可见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将全面铺开,更多的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企业将从中受益。而随着《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的出台与执行,以及央行启动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推动中国版“监管沙盒”落地,中国金融科技行业的发展迎来了曙光。产业为本、金融为用、科技创新,金融科技通过对金融业实现数字化升级进而为企业及个人用户提供更为普惠的金融服务。

保险篇

严监管下求新求变

□记者 苏洁

如果说过去几年保险业还在不紧不慢的向线上化转型升级,那么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则加速了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进程。

迈向“数字化转型之年”

疫情之下,保险企业借助科技手段,提升自身数字化能力,以满足用户线上化需求,同时这种变化也逐渐成为保险行业发展的常态。

2020年5月26日,银保监会向各财险公司下发了《关于推进财产保险业务线上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未来三年对于财险业发展的具体要求:到2022年,车险、农险、意外险、短期健康险、家财险等业务领域线上化率达到80%以上,其他领域线上化水平显著提高。明确提出,各保险公司应探索无接触式核保核赔,鼓励各财产保险公司运用生物科技、图像识别、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采取视频连线、远程认证等手段,探索推进非现场验标查勘,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快保、应赔尽赔快赔。此举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保险行业数字化转型的脚步。

慧择奇点保险研究院首席研究员马潇认为,从长期发展趋势看,疫情在一定程度上为保险行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发展契机,加速保险行业线上渠道的完善,促进线上线下业务的结构性调整。未来保险行业线上化迁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精算研究院精算科技实验室主任陈辉表示,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使得保险业加快了数字化转型,掀起了数字化的浪潮。如果说2020年是保险业“数字化的元年”,那么2021年将成为保险业“数字化转型之年”,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保险业面向“十四五”的共识性趋势。

新规下的“新保险”

2020年互联网保险呈现了繁荣发展态势,保险科技一路高歌之后逐渐回归冷静。随着慧择上市、水滴融资等行业大事件的出现,给互联网保险中介平台打了一剂强心针。在近日下发的《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办法》中,对于第三方平台做了明确定义,删除了对于“第三方网络平台”的描述,取而代之的是保险机构。未来第三方平台将何去何从?新规之下,对于传统保险机构和互联网保险公司来说,又会迎来哪些变化?

新规强调了“机构持牌、人员持证”的基本原则,规范了自营网络平台的认定标准,强化了持牌机构的产业地位,有利于管理规范的持牌机构规范发展。马潇认为,在更严格的监管条件下,中小机构对技术、产品、运营、服务等方面的赋能需求提升,特别是新规明确提出允许互联网业务转委托,对于头部平台来说,会有新的商业机会;另外,新规有利于保护消费者知情权、隐私保护等合法权益,也有助于明确监管边界。“行业越规范,就更有利于具有更强、更专业产品运营和营销服务的持牌机构的发展。” 马潇指出。

数据显示,2019年互联网保险保费来源中,财险公司通过第三方网络平台实现保费收入为383.89亿元,占比46.73%;寿险公司通过第三方平台(含渠道)实现保费收入1619.8亿元,占比87.2%。可见,第三方网络平台已经成为互联网保险的主要保费渠道,而这些“第三方网络平台”更多的是“场景保险”。“随着新规的正式施行,场景保险、碎片化保险的发展将面临合规与客户体验之间的冲突以及第三方网络平台的合规问题,这些将推动互联网保险的变革。”陈辉说道。

“2020年,互联网保险保持了高速增长,慧择上市、水滴高估值融资等事件却难掩互联网保险行业的落寞;相比较来说,围绕保险周边做健康管理、数据管理、技术提升服务的公司异军突起。互联网保险需要重新思考未来之路,除了围绕‘产品、渠道、服务’之外,还要审时度势,重新思考互联网保险的内涵和外延,思考互联网保险的功能和定位,特别是要立足于‘科技+服务+连接’模式下的‘新保险’。”陈辉强调,“互联网保险伴随着互联网金融发展而崛起,相应的互联网保险业需要重新思考如何转型为‘新保险’。‘新保险’不是简单的互联网保险,也不是简单的金融科技赋能保险,而应是基于‘新科技+新经济+新社会+新思想’的保险,是立足于‘科技+制度+管理+服务’模式下的新保险。”

线上惠民保险受青睐

2020年以来,惠民保险遍地开花,其模式多数是政府牵头,保险公司与第三方平合作推出。惠民保险通过大数据画像、算法等一系列数字化工具,使得惠民保险在各地快速广泛推广,并通过线上化渠道销售。可以说惠民保险在一定程度上是保险行业数字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由此也成为时代发展的一大标志性事件。

马潇认为,惠民保险之所以受青睐,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对保险行业将是极大的促进。自2019年中国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大关后,中国的寿险业开始驶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数据显示,2019年保险行业全年实现原保费收入42645 亿元,同比增长12.2%,其中人身险原保费30995亿元,同比增长13.8%,远高于2018 年的1.9%,其中寿险原保费22754亿元,同比增长9.8%(2018 年为-3.4%),健康险保费7066 亿元,同比增长29.7%。其中健康险增速维持高位主要来自于需求端居民的健康保障需求旺盛。其二,新冠肺炎疫情下,公众忧患意识增强,对健康险的需求增大,投保意愿更强,长期看有利于健康险快速发展。总体而言,疫情对保险业是打击,也是契机。

也有行业人士坦言,惠民保险的推出,对互联网保险中介来说也将是一个巨大的发展机遇,因为对于保险中介机构和特药机构而言,提供了更多接触用户和获客的机会。

“新基建”促保险业数字化转型

2020年,以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技术发展迅速,保险行业对技术的依赖明显加强,在国家“新基建”浪潮下,保险行业信息技术水平快速提升。

艾瑞咨询日前发布的《2020年中国金融科技行业发展研究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保险行业整体技术投入达319.5亿元,全域数字化、新一代核心系统及数字中台建设为主要投入方向。保险行业金融科技发展重点将着重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基于全域数字化建设,实现全场景数字化升级,承载智能化应用落地,而基于数据的获取、流转及应用,物联网、AI、区块链、RPA(流程自动化)及OCR(图像文字识别)等各项技术将实现互通共融发展,带动业务降本增效;另一方面,中台建设及新一代保险核心系统将逐渐深入。对于新一代核心系统,部分保险企业在原有信息化核心系统之上逐渐实现部分功能模组的替换与升级,少数典型企业直接全力投入打造新一代核心系统,而数字中台与保险业务多线程交互呈现较高需求匹配度,成为关键投入方向之一。

随着技术的发展,保险业务与技术应用之间的磨合更加频繁,未来如何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以更好地协同发展?

平安健康险产品中心风险定价室负责人费靖杰表示,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发展,先进技术对于保险公司而言将直接降低其运营成本,帮助保险企业实现数字化营销、数字化运营、数字化管理,从而推动整体保险行业向“数字新基建”发展。

马潇认为,保险本身一个技术应用型的产业,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提高一定会提升保险的技术应用水平。互联网保险在2015年迎来一次大爆发,其原因之一就是移动支付技术的成熟。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到来,保险业对信息化、数字化发展的需求更加强烈,保险企业应从观念、组织和人才队伍建设上谋求发展。要充分理解数字化对保险业态的影响和作用,以更积极的态度迎接数字化转型,而不是固守过往的成功经验和曾被验证的做法。

乘着数字化东风,保险科技必将迎来新的发展征程。

制图:王梓

数据来源:艾瑞咨询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