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上海建设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前景广阔

发布时间:2020-06-24 10:15:10    作者:于晗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记者 于晗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金融科技深刻改变金融发展的生态格局,成为全球金融合作竞争的重要因素。打造全球金融科技中心,让科技为金融服务“赋能”,也成为提升金融业服务能力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

金融业态如何被金融科技改变?金融科技发展面临哪些风险及如何应对?建设金融科技中心有何国际经验?这些都是业界长期关注的重要话题。

近日,在陆家嘴论坛科技大会上,来自监管部门、金融机构、金融科技公司的多位嘉宾围绕上述话题展开了探讨。

金融科技给金融业带来新机遇

近年来,数字化转型成为社会普遍的共识,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金融业数字化转型的步伐,数字化转型让各类要素重新配置,产品服务更加智能,供需匹配更加精准,专业分工更加精细,对于金融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上海银行董事长金煜指出,疫情加深了人与人、物与物之间的阻隔,产业链因此产生分割,但金融和科技的结合,经受住了考验,金融服务的连续性,得到了很好的保障,得益于科技的支撑,银行有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抗疫和支持复工复产中去。

平安集团总经理兼联席CEO谢永林表示,平安在过去30年来持续加大科技投入,对此有着切身的体会。“金融科技能提升经营效率,提升客户的体验,能够降低经营成本、经营风险,支撑金融机构创新新的商业模式。”谢永林称。在他看来,科技对金融的赋能,有两条路径:第一条路径是从0到1,第二条路径是从1到N。

所谓从0到1,即以金融公司本身为主体,透过一系列的新技术,如AI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及大数据等,实现金融主业的提质增效;而对于中小金融机构而言,第二条路径更为可行,即让有能力的金融科技公司,通过科技批量化赋能中小金融机构,帮助其提升服务效能、降低经营成本和风险,从1到N,实现普惠金融。

金煜认为,金融科技在广度、精准度和深度三个层面上,为金融业带来了改变。从广度来说,科技大大拓宽了金融服务的覆盖面,通过无形的网络和风险控制,金融可以触达到所有在线主体,更好地服务长尾客户;从精准度来说,科技赋能使得银行能够更好地实现精准的金融服务;从深度上来说,通过AI等技术,银行可以提供更广泛、更深度的个性化服务。

金融科技也可以重塑和改变一个城市的发展格局。央行科技司司长李伟表示,美国旧金山作为科技驱动型的金融科技中心典范,背靠硅谷,依托斯坦福大学等顶尖高校以及谷歌、脸书、苹果科技巨头,成为金融科技创新的重要输出地。这些经验意味着,谁科技创新能力强,谁就能在金融科技浪潮中独占鳌头。

打造上海全球金融科技中心

今年初,上海出台《加快推进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设实施方案》。在李伟看来,这一实施方案的出台标志着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设进入全面实施的阶段。目前人民银行正在研究编制金融科技发展规划的实施案例和指引。同时,人民银行会自身整合在沪科技机构的科技资源,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建设数据中心等实际具体的措施来支持上海金融科技中心的建设。

从全球来看,除上海等国内城市正积极建设金融科技中心外,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国家的一些城市也在金融科技的竞争中表现出强劲实力,这些城市脱颖而出不是偶然,与他们在金融科技生态监管等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密切相关。就上海所具有的资源禀赋来看,打造全球金融科技中心,与会嘉宾均认为前景广阔。

蚂蚁集团董事长井贤栋归纳了上海建设金融科技中心的三个基因,即技术基因、开放基因和未来基因。“科技中心一定是立足于新技术,和世界其他大城市相比,上海是新技术、新应用最活跃的区域之一。”井贤栋称。

“上海的金融要素完备、体系健全,科研创新基础也非常雄厚,具备成为全球金融科技中心的基本条件。而金融科技发展水平与城市的产业结构、基础设施、人才供给、营商环境等因素息息相关,需要产学研等各个方面共同努力。”李伟表示,具备成为全球金融科技中心的基本条件,发展金融科技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央行也愿意搭建平台,成为一个沟通纽带和桥梁。

政府的参与,亦是金融和科技融合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过去政府更多是一个引领者、推动者,这次增加了角色——重要的、深度的‘参与者’。”上海银行董事长金煜认为,在上海金融科技的建设过程当中,政府、金融机构、科技公司可以结合起来,共同挖掘数据的价值,金融科技+大数据也有利于推进普惠金融,支持中小微企业的发展。

此外,井贤栋建议,上海建设全球金融科技中心需要“请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形成双向开放的格局,同时,对内注重面向不同市场主体开放。

“未来的金融科技中心,立足中国特色同时又适应国际竞争需要,才能更好引领数字经济和金融业的高质量发展。”英国Z/Yen集团指数部主任马克·延德尔结合自身观察表示,上海应当进一步保证整个金融科技的生态体系延续,让那些高技术人才更好融入到生态体系中。

建设和发展金融科技仍需强化监管

无论是发展金融科技,抑或是建设金融科技中心,在这一过程中,风险与监管不可忽视。

李伟指出,金融科技的创新往往以海量的数据为基础,如何确保数据安全是首先需要关注的问题。认为,个人隐私的保护、个人金融信息的保护,应当作为发展金融科技的底线和红线。此外,由于数字金融服务越来越依赖智能算法,智能算法输入输出间存在着很复杂的变化和连接,中间的决策分析过程不可见,易形成一种“黑箱”,算法方面也要引起重视。 再者,金融科技的创新依托网络,渠道的安全也需要得到关注。

瑞穗金融集团董事长佐藤康博表示,越来越多的非金融领域企业会进军金融行业,这些企业可能会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但合规管理缺乏力度、信息管理过于松懈的事例在不断增加。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保护服务的安全、做好信息管理,是日益重要的课题。

“政策支持和监管的引领,对于金融科技中心的建设也是至关重要的。”李伟表示,“金融监管部门可以从顶层设计角度把握方向,通过释放政策红利,推动金融科技创新应用快速落地;另一方面,在金融科技方面,监管部门会着力构建包容审慎的监管框架,运用监管科技提升监管效能,以此降低合规成本,推动金融科技规范发展。”


上海建设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前景广阔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0-06-24

□记者 于晗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金融科技深刻改变金融发展的生态格局,成为全球金融合作竞争的重要因素。打造全球金融科技中心,让科技为金融服务“赋能”,也成为提升金融业服务能力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

金融业态如何被金融科技改变?金融科技发展面临哪些风险及如何应对?建设金融科技中心有何国际经验?这些都是业界长期关注的重要话题。

近日,在陆家嘴论坛科技大会上,来自监管部门、金融机构、金融科技公司的多位嘉宾围绕上述话题展开了探讨。

金融科技给金融业带来新机遇

近年来,数字化转型成为社会普遍的共识,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金融业数字化转型的步伐,数字化转型让各类要素重新配置,产品服务更加智能,供需匹配更加精准,专业分工更加精细,对于金融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上海银行董事长金煜指出,疫情加深了人与人、物与物之间的阻隔,产业链因此产生分割,但金融和科技的结合,经受住了考验,金融服务的连续性,得到了很好的保障,得益于科技的支撑,银行有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抗疫和支持复工复产中去。

平安集团总经理兼联席CEO谢永林表示,平安在过去30年来持续加大科技投入,对此有着切身的体会。“金融科技能提升经营效率,提升客户的体验,能够降低经营成本、经营风险,支撑金融机构创新新的商业模式。”谢永林称。在他看来,科技对金融的赋能,有两条路径:第一条路径是从0到1,第二条路径是从1到N。

所谓从0到1,即以金融公司本身为主体,透过一系列的新技术,如AI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及大数据等,实现金融主业的提质增效;而对于中小金融机构而言,第二条路径更为可行,即让有能力的金融科技公司,通过科技批量化赋能中小金融机构,帮助其提升服务效能、降低经营成本和风险,从1到N,实现普惠金融。

金煜认为,金融科技在广度、精准度和深度三个层面上,为金融业带来了改变。从广度来说,科技大大拓宽了金融服务的覆盖面,通过无形的网络和风险控制,金融可以触达到所有在线主体,更好地服务长尾客户;从精准度来说,科技赋能使得银行能够更好地实现精准的金融服务;从深度上来说,通过AI等技术,银行可以提供更广泛、更深度的个性化服务。

金融科技也可以重塑和改变一个城市的发展格局。央行科技司司长李伟表示,美国旧金山作为科技驱动型的金融科技中心典范,背靠硅谷,依托斯坦福大学等顶尖高校以及谷歌、脸书、苹果科技巨头,成为金融科技创新的重要输出地。这些经验意味着,谁科技创新能力强,谁就能在金融科技浪潮中独占鳌头。

打造上海全球金融科技中心

今年初,上海出台《加快推进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设实施方案》。在李伟看来,这一实施方案的出台标志着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设进入全面实施的阶段。目前人民银行正在研究编制金融科技发展规划的实施案例和指引。同时,人民银行会自身整合在沪科技机构的科技资源,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建设数据中心等实际具体的措施来支持上海金融科技中心的建设。

从全球来看,除上海等国内城市正积极建设金融科技中心外,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国家的一些城市也在金融科技的竞争中表现出强劲实力,这些城市脱颖而出不是偶然,与他们在金融科技生态监管等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密切相关。就上海所具有的资源禀赋来看,打造全球金融科技中心,与会嘉宾均认为前景广阔。

蚂蚁集团董事长井贤栋归纳了上海建设金融科技中心的三个基因,即技术基因、开放基因和未来基因。“科技中心一定是立足于新技术,和世界其他大城市相比,上海是新技术、新应用最活跃的区域之一。”井贤栋称。

“上海的金融要素完备、体系健全,科研创新基础也非常雄厚,具备成为全球金融科技中心的基本条件。而金融科技发展水平与城市的产业结构、基础设施、人才供给、营商环境等因素息息相关,需要产学研等各个方面共同努力。”李伟表示,具备成为全球金融科技中心的基本条件,发展金融科技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央行也愿意搭建平台,成为一个沟通纽带和桥梁。

政府的参与,亦是金融和科技融合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过去政府更多是一个引领者、推动者,这次增加了角色——重要的、深度的‘参与者’。”上海银行董事长金煜认为,在上海金融科技的建设过程当中,政府、金融机构、科技公司可以结合起来,共同挖掘数据的价值,金融科技+大数据也有利于推进普惠金融,支持中小微企业的发展。

此外,井贤栋建议,上海建设全球金融科技中心需要“请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形成双向开放的格局,同时,对内注重面向不同市场主体开放。

“未来的金融科技中心,立足中国特色同时又适应国际竞争需要,才能更好引领数字经济和金融业的高质量发展。”英国Z/Yen集团指数部主任马克·延德尔结合自身观察表示,上海应当进一步保证整个金融科技的生态体系延续,让那些高技术人才更好融入到生态体系中。

建设和发展金融科技仍需强化监管

无论是发展金融科技,抑或是建设金融科技中心,在这一过程中,风险与监管不可忽视。

李伟指出,金融科技的创新往往以海量的数据为基础,如何确保数据安全是首先需要关注的问题。认为,个人隐私的保护、个人金融信息的保护,应当作为发展金融科技的底线和红线。此外,由于数字金融服务越来越依赖智能算法,智能算法输入输出间存在着很复杂的变化和连接,中间的决策分析过程不可见,易形成一种“黑箱”,算法方面也要引起重视。 再者,金融科技的创新依托网络,渠道的安全也需要得到关注。

瑞穗金融集团董事长佐藤康博表示,越来越多的非金融领域企业会进军金融行业,这些企业可能会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但合规管理缺乏力度、信息管理过于松懈的事例在不断增加。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保护服务的安全、做好信息管理,是日益重要的课题。

“政策支持和监管的引领,对于金融科技中心的建设也是至关重要的。”李伟表示,“金融监管部门可以从顶层设计角度把握方向,通过释放政策红利,推动金融科技创新应用快速落地;另一方面,在金融科技方面,监管部门会着力构建包容审慎的监管框架,运用监管科技提升监管效能,以此降低合规成本,推动金融科技规范发展。”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