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智能合约将给保险业带来巨变

发布时间:2020-02-12 08:20:23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杨帆

区块链被称为“价值网络”“下一代互联网的基础设施”“下一轮互联网革命”等等,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各行各业广泛且深入的关注。由于区块链技术的安全性、数据的不可篡改性等特点,使得不少人认为:保险业与区块链有天然的共同基因,未来区块链在保险行业的运用有非常广阔的前景。然而,由于技术尚处于开发阶段,所以目前区块链保险的运用主要在于智能合约的突破。

智能合约与区块链互补共生

智能合约(Smart Contract)这个词最初是由美国计算机科学博士尼克萨博(Nick Szabo)在1994年提出来的。它是指执行合约条款的可计算交易协议,具有可见性、强制执行性、可验证性和隐私性的特点。1997年,尼克萨博(Nick Szabo)将智能合约(Smart Contract)定义为:一套以数字形式定义的承诺(promises),包括合约参与方可以在上面执行这些承诺的协议。由此可以看出,智能合约的主要功能是确保交易方得到预定的执行效果。它不仅仅是一个可以自动执行的计算机程序,更像是一个可信的第三方,可以临时保管资产并严格按照事先约定好的规则执行操作。支持多方合作,消除潜在的人为错误和腐败风险,对于每个参与用户来说都是透明的。

智能合约与区块链是互补共生关系,后者是一种俗称“分布分类账”的底层技术,而前者是该技术的运用,被称为区块链2.0。作为部署在区块链上的可执行代码,智能合约可不依赖中心机构自动化地代表各签署方执行合约。因其具有强执行性、防篡改性和可验证性等特点,可以应用到很多场景。

智能合约在保险业应用场景

在保险产品的开发上,以航空延误险为代表出现了一系列创新。比如安盛保险(AXA)使用以太坊公有区块链为航空旅客提供自动航班延误赔偿。其区块链航班保险平台Fizzy被描述为100%自动化、100%安全的平台,为航班延误提供参数化保险,他们将公有以太坊区块链用于记录保险产品购买以及通过使用区块链上的智能合约来触发自动支付。以太坊智能合约还与全球空中交通数据库相连接来不断监视航班数据。如果航班延误超过2小时,“智能合约”保险产品将会向乘客进行直接的自动理赔支付。智能合约介入航班延误险后立刻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可,此模式也很快流行于全球其他地区。显示出了区块链基础下智能合约对保险行业的影响力。

在保险服务流程的变革上,主要表现在对理赔效率的颠覆力。目前保险理赔的处理通常都是手工操作,这不仅耗费了保险公司巨大的人力资本,还需要大量集中的校验工作。手工决策容易带来大量主观决策和错误,引发消费者投诉。而人工操作的局限性,导致索赔进程缓慢繁复。由于保险产品的特殊性,理赔快捷既是用户的刚需,也是行业的痛点。因此,智能合约的出现无疑会给保险行业带来了质的改变。当自动化保险政策写入智能合约后,合约由代码定义并自动强制执行,从投保到索赔无需人工干预,过程透明,结果准确,可以保护消费者隐私。

智能合约在保险业应用面临瓶颈

虽然智能合约有很多显而易见的优点,但在实际的保险应用中还存在很多障碍,并面临一些瓶颈。既有保险产品及服务的复杂性多样性,也有区块链系统的性能瓶颈,还有其他障碍。

一方面,保险行业服务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使得其产品种类极其广博,每一种产品都可能有自己特殊的投保、核保、查勘、核损、核赔等业务流程。每一种产品也都有自己特定的客户群体、消费场景、知识背景和技术积累。因此,智能合约不能通过变革一个险种就改变所有保险产品,这就使得区块链智能合约的保险颠覆之路必定是障碍重重,而不是一蹴而就的。

另一方面,区块链系统性能问题目前还没有解决。在区块链系统中,智能合约按顺序执行,每秒可执行的智能合约数量会受到限制。随着未来智能合约数量的增加,区块链系统将无法扩展规模。航空险、退货险等高频交易所要求的速率在快速的区块链保险运用中肯定会飞速提升,在技术无法突破的情况下,将遇到速率与存储空间的瓶颈。

此外,智能合约还存在安全问题、隐私问题和法律问题等。一些智能合约需要区块链外部的信息(数据馈送),但不能保证外部信息是可信的。在公有链系统中,所有交易和用户余额都可被公开查看,缺乏交易隐私。区块链世界奉行“代码即法律”,技术规则决定智能合约的运行,这无疑会在某些情况下造成智能合约与现行法律的冲突。

就保险业而言,智能合约执行准确、较低的人为干预风险、较低的运行成本等优点使得保险行业的安全、信任和效率等诸多痛点得到解决。在区块链技术不断优化迭代的今天,随着智能合约应用的深入,尽管还存在着种种障碍,但是已经可以看到保险行业即将到来的巨变。

(作者单位:太平财产保险有限公司浙江分公司)


智能合约将给保险业带来巨变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0-02-12

□杨帆

区块链被称为“价值网络”“下一代互联网的基础设施”“下一轮互联网革命”等等,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各行各业广泛且深入的关注。由于区块链技术的安全性、数据的不可篡改性等特点,使得不少人认为:保险业与区块链有天然的共同基因,未来区块链在保险行业的运用有非常广阔的前景。然而,由于技术尚处于开发阶段,所以目前区块链保险的运用主要在于智能合约的突破。

智能合约与区块链互补共生

智能合约(Smart Contract)这个词最初是由美国计算机科学博士尼克萨博(Nick Szabo)在1994年提出来的。它是指执行合约条款的可计算交易协议,具有可见性、强制执行性、可验证性和隐私性的特点。1997年,尼克萨博(Nick Szabo)将智能合约(Smart Contract)定义为:一套以数字形式定义的承诺(promises),包括合约参与方可以在上面执行这些承诺的协议。由此可以看出,智能合约的主要功能是确保交易方得到预定的执行效果。它不仅仅是一个可以自动执行的计算机程序,更像是一个可信的第三方,可以临时保管资产并严格按照事先约定好的规则执行操作。支持多方合作,消除潜在的人为错误和腐败风险,对于每个参与用户来说都是透明的。

智能合约与区块链是互补共生关系,后者是一种俗称“分布分类账”的底层技术,而前者是该技术的运用,被称为区块链2.0。作为部署在区块链上的可执行代码,智能合约可不依赖中心机构自动化地代表各签署方执行合约。因其具有强执行性、防篡改性和可验证性等特点,可以应用到很多场景。

智能合约在保险业应用场景

在保险产品的开发上,以航空延误险为代表出现了一系列创新。比如安盛保险(AXA)使用以太坊公有区块链为航空旅客提供自动航班延误赔偿。其区块链航班保险平台Fizzy被描述为100%自动化、100%安全的平台,为航班延误提供参数化保险,他们将公有以太坊区块链用于记录保险产品购买以及通过使用区块链上的智能合约来触发自动支付。以太坊智能合约还与全球空中交通数据库相连接来不断监视航班数据。如果航班延误超过2小时,“智能合约”保险产品将会向乘客进行直接的自动理赔支付。智能合约介入航班延误险后立刻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可,此模式也很快流行于全球其他地区。显示出了区块链基础下智能合约对保险行业的影响力。

在保险服务流程的变革上,主要表现在对理赔效率的颠覆力。目前保险理赔的处理通常都是手工操作,这不仅耗费了保险公司巨大的人力资本,还需要大量集中的校验工作。手工决策容易带来大量主观决策和错误,引发消费者投诉。而人工操作的局限性,导致索赔进程缓慢繁复。由于保险产品的特殊性,理赔快捷既是用户的刚需,也是行业的痛点。因此,智能合约的出现无疑会给保险行业带来了质的改变。当自动化保险政策写入智能合约后,合约由代码定义并自动强制执行,从投保到索赔无需人工干预,过程透明,结果准确,可以保护消费者隐私。

智能合约在保险业应用面临瓶颈

虽然智能合约有很多显而易见的优点,但在实际的保险应用中还存在很多障碍,并面临一些瓶颈。既有保险产品及服务的复杂性多样性,也有区块链系统的性能瓶颈,还有其他障碍。

一方面,保险行业服务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使得其产品种类极其广博,每一种产品都可能有自己特殊的投保、核保、查勘、核损、核赔等业务流程。每一种产品也都有自己特定的客户群体、消费场景、知识背景和技术积累。因此,智能合约不能通过变革一个险种就改变所有保险产品,这就使得区块链智能合约的保险颠覆之路必定是障碍重重,而不是一蹴而就的。

另一方面,区块链系统性能问题目前还没有解决。在区块链系统中,智能合约按顺序执行,每秒可执行的智能合约数量会受到限制。随着未来智能合约数量的增加,区块链系统将无法扩展规模。航空险、退货险等高频交易所要求的速率在快速的区块链保险运用中肯定会飞速提升,在技术无法突破的情况下,将遇到速率与存储空间的瓶颈。

此外,智能合约还存在安全问题、隐私问题和法律问题等。一些智能合约需要区块链外部的信息(数据馈送),但不能保证外部信息是可信的。在公有链系统中,所有交易和用户余额都可被公开查看,缺乏交易隐私。区块链世界奉行“代码即法律”,技术规则决定智能合约的运行,这无疑会在某些情况下造成智能合约与现行法律的冲突。

就保险业而言,智能合约执行准确、较低的人为干预风险、较低的运行成本等优点使得保险行业的安全、信任和效率等诸多痛点得到解决。在区块链技术不断优化迭代的今天,随着智能合约应用的深入,尽管还存在着种种障碍,但是已经可以看到保险行业即将到来的巨变。

(作者单位:太平财产保险有限公司浙江分公司)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