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超八成人曾遭遇金融诈骗 年轻人居多

发布时间:2020-01-13 11:14:06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记者 苏洁

近年来,以电信网络诈骗为代表的网络犯罪迅速发展,诈骗手段不断翻新,令人防不胜防。2019年12月25日,公安部召开发布会表示,自2019年6月公安部开展“云剑”行动,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民族资产解冻类诈骗等新型网络犯罪以来,全国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11.8万起,同比上升62.7%。抓获犯罪嫌疑人9.9万名,同比上升135.6%。累计止付冻结涉案资金474.3亿元、预警诈骗号码183万个、劝阻受害人122.3万人。

1月8日,融360《维度》发布了之前开展的金融诈骗问卷调查结果,超过80%的受访者都经历过各种形式的金融诈骗,金融防骗形势依然严峻。


数据来源:融360《维度》 王梓/制图

中奖类诈骗最普遍 电话、短信诈骗仍占主流

融360《维度》调查数据显示,在受访者中,碰到金融诈骗是较普遍的现象,只有16.82%的受访者表示,完全没有经历过金融诈骗,金融防骗形势依然严峻。

在种类繁多的金融诈骗中,通过电话、短信通知“活动中奖”、“税费退返”等形式的电信诈骗所占比例最高,有46.73%的受访者表示曾遭遇过这种情况。排名第二的则是高收益、低风险的投资理财诈骗,43.93%的受访者表示曾遭遇过。

在号称高收益、低风险的投资理财诈骗中,最臭名昭著的诈骗方式之一就是“东南亚杀猪盘”。这种特殊的金融诈骗行为是披着“爱情”的外衣,向都市年轻男女伸出罪恶之手,以投资为名诓骗受害者从事网络博彩。实施诈骗的“俊男美女”可能只是躲在东南亚国家的十几岁小伙子,他们将目标人当作“幼猪仔”,把培养感情称为“养猪”,一旦感情培养积累到位,就对“猪”痛杀下手,携款消失。

受访者遭遇的其他类型金融诈骗的概率较为平均,根据融360《维度》调查,曾遭遇到冒充银行人员、公检法、企业客服人员、亲友等诈骗行为的受访者分别占到22.74%、22.74%、22.43%以及18.07%。

1成人损失超过1万元 年轻群体容易受骗

调查结果发现,所有遭遇到金融骗局的受访者中,有超过四分之一的人被骗局所伤害,产生了后续的经济损失。受骗人群中,18岁—22岁群体较高的受骗率引人瞩目,有42%的受访者表示曾因遭遇诈骗而遭受损失。在23岁—29岁、30岁—39岁、40岁—49岁、50岁—59岁的人群中,因诈骗而遭受损失的比例分别为26.51%、23.81%、22.58%和28.57%。其中,有28.13%的男性受访者表示曾上当受骗,但遭受同样经济损失的女性则是25.90%。

从全国范围看,各个地区受骗的比例也各不相同。调查结果显示,在遭遇金融骗局的人群中,华南、华中地区受骗人群比例最高,都超过了30%,分别达到38.24%和34.78%。西北地区受骗比例则居于全国末位,只有6.67%。

那么受骗人群遭受的经济损失有多严重?调查发现,超过半数的受访者受骗金额在3000元及以下,19.44%的受访者受骗金额在3000元至5000元之间,损失金额超过1万元的受访者达到12.5%。

遭受经济损失后,不同群体的处理方式也不尽相同:有43.06%的受访者选择自认倒霉,就当花钱买教训;34.72%的受访者选择马上报警立案;22.22%的受访者选择向亲友寻求帮助。其中,年龄越大的人越倾向于向警方报案,年龄越小的人,则越倾向于自认倒霉和向亲友求助。

金融诈骗智能化 提高防骗意识最重要

在数据时代,金融诈骗也更加智能化、线上化。要预防无孔不入的金融诈骗,不仅要提高人们的防骗意识,金融安全知识的教育和普及也至关重要。这两个环节相辅相成,才能让大众提高警惕,远离金融骗局。

调查中,超过半数的受访者认为,自身的金融防骗意识水平比较好,23%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金融防骗意识一般,15.6%的受访者则认为自己的防骗意识特别好,只有7.8%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金融防骗意识不太好。在各个地区中,西南地区人群对自己最没有信心,33.33%的受访者认为自身金融防骗意识一般,19.05%认为不太好,两者占比超过一半。

在当前媒体多样化的趋势下,消费者往往可以通过多个渠道获取金融知识。调查发现,超过70%的受访者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获取金融知识,超过60%的受访者通过电视、广播接收金融防骗知识,超过半数的受访者通过公检法宣传接收到金融教育。但只有8%的人是在学校获取金融知识,这说明学校金融安全知识普及与财商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另一方面,不同地区和不同年龄段的消费者接受金融知识的渠道也各不相同。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都是最重要的金融知识来源。只有在“东三省”地区,电视广播仍是主要的金融信息来源,82%的东北受访者仍主要通过电视广播来获取金融知识。

年轻人与中老年人对媒体不同的倾向性也比较显著。对于年轻群体而言,他们更倾向于通过社交媒体来获取金融知识。在18岁-29岁的人群中,超过80%的受访者从微信、微博等渠道接受金融防骗教育。中老人群体则更喜欢于通过传统媒体来接收信息。40岁以上人群喜欢通过电视、广播来获取金融知识。

提高防骗意识,是减少金融诈骗、保护个人财产安全的最根本的方法。调查中,超过90%的受访者认为个人应该提高防骗意识,主动了解学习知识。超过80%的受访者认为,公安机关应该加大打击力度,国家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加强金融教育。超过60%的受访者则认为,金融机构应该增强金融产品防范风险的性能。


超八成人曾遭遇金融诈骗 年轻人居多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0-01-13

□记者 苏洁

近年来,以电信网络诈骗为代表的网络犯罪迅速发展,诈骗手段不断翻新,令人防不胜防。2019年12月25日,公安部召开发布会表示,自2019年6月公安部开展“云剑”行动,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民族资产解冻类诈骗等新型网络犯罪以来,全国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11.8万起,同比上升62.7%。抓获犯罪嫌疑人9.9万名,同比上升135.6%。累计止付冻结涉案资金474.3亿元、预警诈骗号码183万个、劝阻受害人122.3万人。

1月8日,融360《维度》发布了之前开展的金融诈骗问卷调查结果,超过80%的受访者都经历过各种形式的金融诈骗,金融防骗形势依然严峻。


数据来源:融360《维度》 王梓/制图

中奖类诈骗最普遍 电话、短信诈骗仍占主流

融360《维度》调查数据显示,在受访者中,碰到金融诈骗是较普遍的现象,只有16.82%的受访者表示,完全没有经历过金融诈骗,金融防骗形势依然严峻。

在种类繁多的金融诈骗中,通过电话、短信通知“活动中奖”、“税费退返”等形式的电信诈骗所占比例最高,有46.73%的受访者表示曾遭遇过这种情况。排名第二的则是高收益、低风险的投资理财诈骗,43.93%的受访者表示曾遭遇过。

在号称高收益、低风险的投资理财诈骗中,最臭名昭著的诈骗方式之一就是“东南亚杀猪盘”。这种特殊的金融诈骗行为是披着“爱情”的外衣,向都市年轻男女伸出罪恶之手,以投资为名诓骗受害者从事网络博彩。实施诈骗的“俊男美女”可能只是躲在东南亚国家的十几岁小伙子,他们将目标人当作“幼猪仔”,把培养感情称为“养猪”,一旦感情培养积累到位,就对“猪”痛杀下手,携款消失。

受访者遭遇的其他类型金融诈骗的概率较为平均,根据融360《维度》调查,曾遭遇到冒充银行人员、公检法、企业客服人员、亲友等诈骗行为的受访者分别占到22.74%、22.74%、22.43%以及18.07%。

1成人损失超过1万元 年轻群体容易受骗

调查结果发现,所有遭遇到金融骗局的受访者中,有超过四分之一的人被骗局所伤害,产生了后续的经济损失。受骗人群中,18岁—22岁群体较高的受骗率引人瞩目,有42%的受访者表示曾因遭遇诈骗而遭受损失。在23岁—29岁、30岁—39岁、40岁—49岁、50岁—59岁的人群中,因诈骗而遭受损失的比例分别为26.51%、23.81%、22.58%和28.57%。其中,有28.13%的男性受访者表示曾上当受骗,但遭受同样经济损失的女性则是25.90%。

从全国范围看,各个地区受骗的比例也各不相同。调查结果显示,在遭遇金融骗局的人群中,华南、华中地区受骗人群比例最高,都超过了30%,分别达到38.24%和34.78%。西北地区受骗比例则居于全国末位,只有6.67%。

那么受骗人群遭受的经济损失有多严重?调查发现,超过半数的受访者受骗金额在3000元及以下,19.44%的受访者受骗金额在3000元至5000元之间,损失金额超过1万元的受访者达到12.5%。

遭受经济损失后,不同群体的处理方式也不尽相同:有43.06%的受访者选择自认倒霉,就当花钱买教训;34.72%的受访者选择马上报警立案;22.22%的受访者选择向亲友寻求帮助。其中,年龄越大的人越倾向于向警方报案,年龄越小的人,则越倾向于自认倒霉和向亲友求助。

金融诈骗智能化 提高防骗意识最重要

在数据时代,金融诈骗也更加智能化、线上化。要预防无孔不入的金融诈骗,不仅要提高人们的防骗意识,金融安全知识的教育和普及也至关重要。这两个环节相辅相成,才能让大众提高警惕,远离金融骗局。

调查中,超过半数的受访者认为,自身的金融防骗意识水平比较好,23%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金融防骗意识一般,15.6%的受访者则认为自己的防骗意识特别好,只有7.8%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金融防骗意识不太好。在各个地区中,西南地区人群对自己最没有信心,33.33%的受访者认为自身金融防骗意识一般,19.05%认为不太好,两者占比超过一半。

在当前媒体多样化的趋势下,消费者往往可以通过多个渠道获取金融知识。调查发现,超过70%的受访者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获取金融知识,超过60%的受访者通过电视、广播接收金融防骗知识,超过半数的受访者通过公检法宣传接收到金融教育。但只有8%的人是在学校获取金融知识,这说明学校金融安全知识普及与财商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另一方面,不同地区和不同年龄段的消费者接受金融知识的渠道也各不相同。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都是最重要的金融知识来源。只有在“东三省”地区,电视广播仍是主要的金融信息来源,82%的东北受访者仍主要通过电视广播来获取金融知识。

年轻人与中老年人对媒体不同的倾向性也比较显著。对于年轻群体而言,他们更倾向于通过社交媒体来获取金融知识。在18岁-29岁的人群中,超过80%的受访者从微信、微博等渠道接受金融防骗教育。中老人群体则更喜欢于通过传统媒体来接收信息。40岁以上人群喜欢通过电视、广播来获取金融知识。

提高防骗意识,是减少金融诈骗、保护个人财产安全的最根本的方法。调查中,超过90%的受访者认为个人应该提高防骗意识,主动了解学习知识。超过80%的受访者认为,公安机关应该加大打击力度,国家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加强金融教育。超过60%的受访者则认为,金融机构应该增强金融产品防范风险的性能。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