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刷脸支付已成风口?

发布时间:2019-10-08 08:45:24    作者:    来源:中国保险报网

□实习记者 李林鸾

购物付款时,不用打开手机,只是看一眼支付设备,就能完成付款。随着人脸识别应用场景陆续落地,刷脸市场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有人说刷脸支付或成为移动支付后的下一个大众支付风口,它让支付脱离任何外在设备,让“懒人”获得更好的支付体验。

于是,支付宝、微信等支付巨头正竞相发力布局刷脸支付市场。数据显示,今年支付宝刷脸支付商户和消费者规模增长均在10倍以上。9月24日,支付宝在推出刷脸支付新产品的同时更是宣布,为推广刷脸支付,继提出30亿元补贴之后,未来支付宝的补贴力度将“不设上限”。

行业产品升级进行时

9月24日,支付宝宣布推出基于线下消费场景的两款新“蜻蜓”,分别为蜻蜓Plus一体机与蜻蜓Extension分体机,以及面向线上线下全商业场景开放“轻会员”能力。这离8月26日微信支付推出新版刷脸支付设备“微信青蛙pro”以及“刷脸即会员”解决方案不足一个月。此外,工行、建行等银行也均推出了刷脸支付相关方案,美团与小象生鲜曾合作试点刷脸支付,并且在北京地区有商业落地。

微信方面,至今“微信青蛙”系列已规划3个产品方向:微信青蛙基础版、微信青蛙Mini、微信青蛙Pro。其中,最先落地的“微信青蛙基础版”主要是用于店内空间比较小的场景。“微信青蛙Mini”主要具备可移动的特点,应用于围餐包间等。

微信团队表示,“微信青蛙”的刷脸仅仅是一个特点而已,更期望给商家提供更多的开放能力,给用户更好的服务体验。微信支付的智能生态也将继续坚持开放共创模式,与企业、政府、行业以及整个生态伙伴共同研发包括智能硬件在内的各项新产品、新功能、新方案,共同给予市场以智慧经营的助力。

支付宝方面,据支付宝生物识别负责人留召介绍,继率先开启刷脸支付的大规模商业后,支付宝针对不同商业场景推出了定制化的“蜻蜓”刷脸支付产品,以折叠双屏和分体组合式双屏的创新形式首次解决了全行业的“通用”问题。蜻蜓Plus除了刷脸支付屏幕之外,在后面还多了一块可折叠的屏幕,帮助商家省去了键盘输入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与顾客进行交互,适用于零售、商超等。蜻蜓Extension则可按需连接ipad等各种屏幕进行自由组合,则适用于餐饮、医疗等行业。

“目前蜻蜓全系产品算法进行了统一升级,速度提升了30%,即便在夜间等无光线的环境下也可进行刷脸支付。”留召介绍说。

在支付宝智能设备事业部总经理钟繇看来,去年12月发布“蜻蜓”一代时,支付宝主要在推动刷脸普惠,提升收银效率;今年4月,发布“蜻蜓”二代时,则主要在推动商家收银台的数字化营销;到现在,“蜻蜓”则致力于成为商家全面数字化经营与服务的平台。另外,商家在接入蜻蜓后,还可获得阿里云套餐优惠、支付宝小程序流量等全方位支持,商家可以充分分享阿里经济体带来的红利。

不过,对于当前两家巨头在刷脸支付上的投入和竞争,钟繇表示支付宝并不把这当竞争。“如果只有支付宝一家,合作伙伴是将信将疑的。同业也在做这个事,那刷脸支付整个行业就被带动起来了。”

监管加快顶层设计

刷脸相较于指纹、密码,优势在于去掉了手机这一介质,但介质的缺失,也意味着人脸信息利用变得更加容易,随之带来了风险。

针对用户最关心的刷脸支付安全问题,监管部门有自己的考量。

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司长李伟今年7月在第四届全球金融科技(北京)峰会上指出,需要加强关键信息技术的应用管理,并提及到刷脸支付安全的问题。他说:“人脸属于弱隐私生物特征,信用误用风险比较大。现实生活中通常综合人脸、声音、体态等多个弱隐私特征来认识他人,不光看你的脸,还要听你的声音、看你的动作,综合判断你是谁,来认识一个人,这些特征普遍暴露在外,往往容易通过远程非接触的方式,在本人毫无察觉的情况下无声无息的采集,这是无法避免的现象。问题在于,部分机构高估了弱隐私特征的识别作用,在网络空间仅依靠单一特征进行金融交易验证,存在严重交易隐患。”

在李伟看来,针对人脸识别支付应用,由于线上开放的网络环境中存在诸多风险,应用条件不成熟。而线下应用风险相对可控,基本具备试点应用的条件,机构相关交易应该遵循支付交易要坚持多重认证的原则。

不过监管部门也在加快顶层设计。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印发《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在金融科技应用先进可控的前提下提出,探索人脸识别线下支付安全应用,借助密码识别、隐私计算、数据标签、模式识别等技术,利用专用口令、“无感”活体检测等实现交易验证,突破1:N人脸辨识支付应用性能瓶颈,由持牌金融机构构建以人脸特征为路由标识的转接清算模式,实现支付工具安全与便捷的统一。

据悉,有关部门目前正在推进人脸识别领域相关金融标准的制定,以明确人脸信息在采集、传输、存储、利用等环节的安全管理要求。

支付宝:方向与监管一致

对于安全性的话题,钟繇表示,“我们一直认为,在支付上的创新,尤其涉及到民生支付领域,一定是技术作为核心的能力,安全和风控是作为核心的保障。对消费者保护和对业务的创新拓展,它是一体两面的,大方向上我们和监管绝对是一致的。”

钟繇还说:“我们其实非常理解监管部门的想法,他们讲具体的技术要求和对行业创新看法的时候,其实要看的是这个行业怎么更健康,怎么更好地去保护消费者,技术风险怎么更系统地防范。因为行业除了支付宝,还有很多其他企业。我们从2014年就去储备,不能说行业里所有伙伴都有这样的能力。从支付宝的角色来讲,我们走得更早一点,储备更多一点,看怎么样能为行业发展做更多贡献。”

对此,留召也补充表示,支付宝会以比外部监管、行业平均水平更高的尺度来要求自己。“我们会跟监管机构保持良好的交流,在实践中遇到一些问题,还有技术上实践的成果,和他们做分享,为未来能够做更好的建设提供参考。”


刷脸支付已成风口?

来源:中国保险报网  时间:2019-10-08

□实习记者 李林鸾

购物付款时,不用打开手机,只是看一眼支付设备,就能完成付款。随着人脸识别应用场景陆续落地,刷脸市场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有人说刷脸支付或成为移动支付后的下一个大众支付风口,它让支付脱离任何外在设备,让“懒人”获得更好的支付体验。

于是,支付宝、微信等支付巨头正竞相发力布局刷脸支付市场。数据显示,今年支付宝刷脸支付商户和消费者规模增长均在10倍以上。9月24日,支付宝在推出刷脸支付新产品的同时更是宣布,为推广刷脸支付,继提出30亿元补贴之后,未来支付宝的补贴力度将“不设上限”。

行业产品升级进行时

9月24日,支付宝宣布推出基于线下消费场景的两款新“蜻蜓”,分别为蜻蜓Plus一体机与蜻蜓Extension分体机,以及面向线上线下全商业场景开放“轻会员”能力。这离8月26日微信支付推出新版刷脸支付设备“微信青蛙pro”以及“刷脸即会员”解决方案不足一个月。此外,工行、建行等银行也均推出了刷脸支付相关方案,美团与小象生鲜曾合作试点刷脸支付,并且在北京地区有商业落地。

微信方面,至今“微信青蛙”系列已规划3个产品方向:微信青蛙基础版、微信青蛙Mini、微信青蛙Pro。其中,最先落地的“微信青蛙基础版”主要是用于店内空间比较小的场景。“微信青蛙Mini”主要具备可移动的特点,应用于围餐包间等。

微信团队表示,“微信青蛙”的刷脸仅仅是一个特点而已,更期望给商家提供更多的开放能力,给用户更好的服务体验。微信支付的智能生态也将继续坚持开放共创模式,与企业、政府、行业以及整个生态伙伴共同研发包括智能硬件在内的各项新产品、新功能、新方案,共同给予市场以智慧经营的助力。

支付宝方面,据支付宝生物识别负责人留召介绍,继率先开启刷脸支付的大规模商业后,支付宝针对不同商业场景推出了定制化的“蜻蜓”刷脸支付产品,以折叠双屏和分体组合式双屏的创新形式首次解决了全行业的“通用”问题。蜻蜓Plus除了刷脸支付屏幕之外,在后面还多了一块可折叠的屏幕,帮助商家省去了键盘输入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与顾客进行交互,适用于零售、商超等。蜻蜓Extension则可按需连接ipad等各种屏幕进行自由组合,则适用于餐饮、医疗等行业。

“目前蜻蜓全系产品算法进行了统一升级,速度提升了30%,即便在夜间等无光线的环境下也可进行刷脸支付。”留召介绍说。

在支付宝智能设备事业部总经理钟繇看来,去年12月发布“蜻蜓”一代时,支付宝主要在推动刷脸普惠,提升收银效率;今年4月,发布“蜻蜓”二代时,则主要在推动商家收银台的数字化营销;到现在,“蜻蜓”则致力于成为商家全面数字化经营与服务的平台。另外,商家在接入蜻蜓后,还可获得阿里云套餐优惠、支付宝小程序流量等全方位支持,商家可以充分分享阿里经济体带来的红利。

不过,对于当前两家巨头在刷脸支付上的投入和竞争,钟繇表示支付宝并不把这当竞争。“如果只有支付宝一家,合作伙伴是将信将疑的。同业也在做这个事,那刷脸支付整个行业就被带动起来了。”

监管加快顶层设计

刷脸相较于指纹、密码,优势在于去掉了手机这一介质,但介质的缺失,也意味着人脸信息利用变得更加容易,随之带来了风险。

针对用户最关心的刷脸支付安全问题,监管部门有自己的考量。

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司长李伟今年7月在第四届全球金融科技(北京)峰会上指出,需要加强关键信息技术的应用管理,并提及到刷脸支付安全的问题。他说:“人脸属于弱隐私生物特征,信用误用风险比较大。现实生活中通常综合人脸、声音、体态等多个弱隐私特征来认识他人,不光看你的脸,还要听你的声音、看你的动作,综合判断你是谁,来认识一个人,这些特征普遍暴露在外,往往容易通过远程非接触的方式,在本人毫无察觉的情况下无声无息的采集,这是无法避免的现象。问题在于,部分机构高估了弱隐私特征的识别作用,在网络空间仅依靠单一特征进行金融交易验证,存在严重交易隐患。”

在李伟看来,针对人脸识别支付应用,由于线上开放的网络环境中存在诸多风险,应用条件不成熟。而线下应用风险相对可控,基本具备试点应用的条件,机构相关交易应该遵循支付交易要坚持多重认证的原则。

不过监管部门也在加快顶层设计。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印发《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在金融科技应用先进可控的前提下提出,探索人脸识别线下支付安全应用,借助密码识别、隐私计算、数据标签、模式识别等技术,利用专用口令、“无感”活体检测等实现交易验证,突破1:N人脸辨识支付应用性能瓶颈,由持牌金融机构构建以人脸特征为路由标识的转接清算模式,实现支付工具安全与便捷的统一。

据悉,有关部门目前正在推进人脸识别领域相关金融标准的制定,以明确人脸信息在采集、传输、存储、利用等环节的安全管理要求。

支付宝:方向与监管一致

对于安全性的话题,钟繇表示,“我们一直认为,在支付上的创新,尤其涉及到民生支付领域,一定是技术作为核心的能力,安全和风控是作为核心的保障。对消费者保护和对业务的创新拓展,它是一体两面的,大方向上我们和监管绝对是一致的。”

钟繇还说:“我们其实非常理解监管部门的想法,他们讲具体的技术要求和对行业创新看法的时候,其实要看的是这个行业怎么更健康,怎么更好地去保护消费者,技术风险怎么更系统地防范。因为行业除了支付宝,还有很多其他企业。我们从2014年就去储备,不能说行业里所有伙伴都有这样的能力。从支付宝的角色来讲,我们走得更早一点,储备更多一点,看怎么样能为行业发展做更多贡献。”

对此,留召也补充表示,支付宝会以比外部监管、行业平均水平更高的尺度来要求自己。“我们会跟监管机构保持良好的交流,在实践中遇到一些问题,还有技术上实践的成果,和他们做分享,为未来能够做更好的建设提供参考。”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