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消费互联网到产业互联网:金融科技跨越二次曲线

发布时间:2019-09-16 16:20:06    作者:    来源:中国保险报网

编者按:随着互联网进入下半场,从消费互联网到产业互联网浪潮来到,金融科技该如何走?本文作者上海高金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众安在线执行董事陈劲作为这个领域的资深人士,曾历任招行,中信银行高管、金融科技领先企业,众安在线的CEO,在长期实践和观察中,结合自身的理论研究,形成了对于上述问题的系统思考,并点明了未来之路。本文的价值在于两点:揭示出金融科技跨越二次曲线的重大趋势,并提出把握趋势的方法论:

□上海高金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 众安在线执行董事 陈劲

过去20年,消费互联网公司借助互联网技术快速生长。金融领域同样如此,快速发展的金融科技不断推动消费互联网公司服务升级。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31.3万亿元,占GDP比重为34.8%。以阿里巴巴、腾讯、京东、携程、美团点评等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纷纷通过各种形式介入金融科技业务,直接或间接开展各类与场景相关的借贷、理财、保险、支付业务,给人们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推动了金融行业的产业变革,催生了支付宝、微信支付、京东金融等一大批互联网金融巨头。

而当互联网的战场从上半场消费互联网,转到互联网的下半场即产业互联网时,金融科技的内在逻辑亦随之而变。伴随产业链全要素科技化,金融科技的发展模式将从基于场景需求提供配套金融工具,转向基于产业信息化升级的需求提供配套金融科技工具;从通过互联网运营的手段,最大程度的撮合交易转向通过新型技术,最大程度地为B端创造价值;从基于场景数据输出风控模型转向将线上积累的风控模型与线下融合,推进线上赋能线下和线下赋能线上的双向进阶。

消费互联网的金融逻辑

在消费互联网时代,互联网金融市场蓬勃发展,而其内在逻辑,并非基于互联网重构金融产品,而是利用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和分享的特点,提升信息处理效率,减少交易摩擦,帮助用户在各个细分场景中以更快的速度、更好的体验获取优质的金融服务。

信息处理效率大幅增强,改善了金融定价及风险管理能力。

从信息获取速度来看,互联网技术可让金融科技公司更易获取全方位的信息;从信息处理能力上看,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使得金融科技公司可以实时分析、评价资金方、资产方信息、甚至宏观的趋势数据,从而大大提升定价与风险管理能力。

金融服务线上化有助于用户和金融机构降本增效。

与传统金融机构相比,金融科技公司提供金融服务基本上都通过APP或微信公众号,而且,通过运用人脸识别等新技术,既减少了大量的线下物理网点和人工成本,也为客户省时省力;此外,在与金融机构合作时,通过互联网可以缩短资金融通中的链条,减少不必要的中间成本。

鉴于上述互联网技术带来的优势,在消费互联网时代,金融科技公司的业务出现了不同的模式,但主要都集中于互联网运营、金融工具提供、撮合交易以及风控能力输出上。

模式一、基于场景需求提供配套的金融工具。

金融科技公司为场景提供的常见金融工具,主要包括第三方支付、互联网投资理财、小额贷款、互联网保险等。以天猫、淘宝的退货运费险为例,为了解决用户退货过程当中产生的大量运费,众安保险为其定制了一款退货运费险,在平台上一夜走红。2016年退货运费险签单件数更是达到44.89亿件,签单保费22.36亿元。

模式二、通过互联网运营的手段,最大程度地撮合交易。

金融科技公司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互联网、新媒体运营技巧的充分运用。这些公司往往在平台上通过MGM(用户推荐用户)、投资金额阶梯奖励设计、营销活动、小游戏等各类方式,以加息券、积分、红包等奖励激励用户,提升用户活跃度和忠诚度,实现平台增长。

模式三、基于场景数据输出风控模型。

场景方会基于平台用户基础数据、行为数据、商业数据等同金融企业合作,联合搭建更为有效的审批信用模型、用户行为表现模型、反欺诈模型、贷后催收策略模型等,从而为场景用户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

新形势、新监管环境下 互联网金融面临新问题

截至2018年末,中国互联网网民达到8.3亿人,移动宽带用户(3G+4G)达到13.1亿户,网民渗透率极高。但伴随而来的是,流量红利不在,流量成本急剧上升,各行各业的增长遇到了“天花板”。一时间,“用户、营收如何增长”成为广泛热议的话题,伴随着营收放缓、用户增速放缓,行业普遍陷入了焦虑。

与此同时,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与创新过程中,新问题也不断产生,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成为重中之重。尤其在2018年之后,一行三会“扎堆”发文,P2P行业集中爆雷,监管开始全面加大力度,让互联网金融“冷”了下来,从业者也不禁在思考下一步该怎么走。

蚂蚁金服、平安、京东金融等行业中的先行者,纷纷开启了转型的探索期,在新形势、新监管环境下寻找与传统金融机构稳定的共生关系,而在寻找新的方向时,都把目光投向了“金融科技+产业互联网”。这些公司迫切希望在互联网的下半场,找到带领企业二次腾飞的“第二曲线”。

产业互联网时代 金融科技的机会

那么,产业互联网时代金融科技的机会到底在哪里呢?

如果说消费互联网是流量经济,那么产业互联网就是价值经济。金融科技所处生态位的真正价值是应用前瞻技术,通过改变B端行业的生产方式与供应方式,帮助整个行业精耕细作,降本增效。而其核心就是线上化,数据化,智能化。

模式一、基于产业信息化升级的需求提供配套的金融科技工具。

习惯了互联网式发展套路的人们总是会简单地认为只要能够借助产业互联网的概念去融资即可,但这仅仅只是主打产业互联网的概念,而没有真正解决行业发展的真实问题。

事实上,时至今日,很多产业仍未线上化,金融科技首先需求解决产业上线的问题。以凯京科技为例,这是一家为物流行业提供一站式科技与金融服务的平台,致力于推动物流行业数字化和智慧化,为物流行业小微企业和个人提供线上化科技平台,包括SaaS系统、支付、数据、普惠金融等整体解决方案,赋能物流行业。目前,凯京科技已经成功完成10亿元C轮融资,服务企业客户超过10000家,服务司机客户100万,运单金额规模超过800亿,物流金融服务规模超过200亿元。

物流是11万亿的行业。凯京科技在产业互联网领域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么大规模,首先是因为切中了小微物流金融亟需数字化升级的痛点。凯京科技对数据做了大量的标准化,击穿了数据孤岛效应,提升整个物流行业的数字化水平。

由此笔者联想到随着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对于保险的需求也变得日益强烈,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未来货物运输类保险的规模有望超过千亿元。整个行业数字化程度的提升将首先解决数据不流通、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那么就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保险公司在产品设计上的难题;在物流保险的风控环节,大数据同样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和像凯京科技这样外部平台的合作,保险公司可以通过数据分析,了解用户的车辆运营情况,对诚信度较差的公司或个人进行风险识别,构建起物流信用评估体系,根据不同的公司、车队或个人提供不同的风险解决方案。如果未来互联网物流保险能以用户为中心,基于数据分析,场景化投保、实现差异化定价、线上自助理赔、自助核保等,物流保险的发展前景将不容小觑。

模式二、以技术为连接器,最大程度地为B端客户创造价值。

区别于消费互联网时代“赢者通吃”的规则,产业互联网不是一场零和游戏,而是一种合作共创。金融科技要以技术为连接器,在原先产业链相互割裂的断点上,构建起互相理解、和谐同生的桥梁,从而为B端客户带来价值。

还是以京凯科技为例,传统金融机构习惯于根据企业实物资产状况授信放款,但中小微物流企业普遍缺乏实物资产,也就很难从传统金融机构获得贷款。这便是原生态链中的断点。过去 3 年,凯京科技持续创新来尽力理解中小微企业的这些“数字资产”,并以此为依据提供金融科技服务。但传统金融机构还未能很好地理解这些“数字资产”的价值,也就导致物流金融领域还存在1.1 到1.2 万亿的贷款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基于这些数据,凯京科技开发了一套数字化风控决策引擎来对企业进行风险判断,从而提供数字化的普惠金融服务。在风控面,基于风控决策引擎实时计算,标准化审核时效快, 贷前、贷中、贷后能做到全流程数据监控。而风控数据技术的研发,是基于物流行业丰富的特征数据和真实风险表现,也使得物流行业唯一经检验有效的数据模型。

凯京科技持续在物流行业运用金融科技能力,推动物流金融支持小微企业、支持实体经济,得到了广受金融机构认可。同时,金融科技、风控模型、系统能力的提升,也不断的在推动金融机构的服务能力、科技能力提升。

模式三、将线上积累与线下场景融合,推进线上赋能线下和线下赋能线上的双向进阶。

对于现阶段的金融机构及产业而言,单一的线上业务无法满足用户对复杂金融产品及条款的解析需求,用户对金融机构的信任也很难以线上模式构建并维系。

故而,对于金融行业而言,线下服务是必备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简单复制传统模式。在产业互联网时代,上下游应当利用数据和科技进行串联。例如,5G的全面商用将促进金融公司采用多种智能设备与用户进行更多元、体验更丰富的交互。得益于此,金融科技可以帮助传统金融机构将存量客户资源向线上引流,推动部分产品和服务交互的智能化,提升金融的可获得性;同时,新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金融机构进行更精细的线下用户管理和服务,甚至更精准地收集用户需求,从而推动“数据分析+按需定制”的新产业模式。

总之,金融科技是以金融企业为服务的对象,对产业各个环节进行深度数据化,用新技术提取具备金融元素的工具,再反过来为金融行业服务。这些工具包括大数据、智能科技等诸多方面,它们在诞生于金融行业的基础上,同样正在以一种全新的形式来反哺金融行业,以促进金融行业更加安全、高效地运行。当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遭遇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以金融和科技的深度融合为标志的全新时代正在来临。


消费互联网到产业互联网:金融科技跨越二次曲线

来源:中国保险报网  时间:2019-09-16

编者按:随着互联网进入下半场,从消费互联网到产业互联网浪潮来到,金融科技该如何走?本文作者上海高金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众安在线执行董事陈劲作为这个领域的资深人士,曾历任招行,中信银行高管、金融科技领先企业,众安在线的CEO,在长期实践和观察中,结合自身的理论研究,形成了对于上述问题的系统思考,并点明了未来之路。本文的价值在于两点:揭示出金融科技跨越二次曲线的重大趋势,并提出把握趋势的方法论:

□上海高金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 众安在线执行董事 陈劲

过去20年,消费互联网公司借助互联网技术快速生长。金融领域同样如此,快速发展的金融科技不断推动消费互联网公司服务升级。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31.3万亿元,占GDP比重为34.8%。以阿里巴巴、腾讯、京东、携程、美团点评等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纷纷通过各种形式介入金融科技业务,直接或间接开展各类与场景相关的借贷、理财、保险、支付业务,给人们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推动了金融行业的产业变革,催生了支付宝、微信支付、京东金融等一大批互联网金融巨头。

而当互联网的战场从上半场消费互联网,转到互联网的下半场即产业互联网时,金融科技的内在逻辑亦随之而变。伴随产业链全要素科技化,金融科技的发展模式将从基于场景需求提供配套金融工具,转向基于产业信息化升级的需求提供配套金融科技工具;从通过互联网运营的手段,最大程度的撮合交易转向通过新型技术,最大程度地为B端创造价值;从基于场景数据输出风控模型转向将线上积累的风控模型与线下融合,推进线上赋能线下和线下赋能线上的双向进阶。

消费互联网的金融逻辑

在消费互联网时代,互联网金融市场蓬勃发展,而其内在逻辑,并非基于互联网重构金融产品,而是利用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和分享的特点,提升信息处理效率,减少交易摩擦,帮助用户在各个细分场景中以更快的速度、更好的体验获取优质的金融服务。

信息处理效率大幅增强,改善了金融定价及风险管理能力。

从信息获取速度来看,互联网技术可让金融科技公司更易获取全方位的信息;从信息处理能力上看,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使得金融科技公司可以实时分析、评价资金方、资产方信息、甚至宏观的趋势数据,从而大大提升定价与风险管理能力。

金融服务线上化有助于用户和金融机构降本增效。

与传统金融机构相比,金融科技公司提供金融服务基本上都通过APP或微信公众号,而且,通过运用人脸识别等新技术,既减少了大量的线下物理网点和人工成本,也为客户省时省力;此外,在与金融机构合作时,通过互联网可以缩短资金融通中的链条,减少不必要的中间成本。

鉴于上述互联网技术带来的优势,在消费互联网时代,金融科技公司的业务出现了不同的模式,但主要都集中于互联网运营、金融工具提供、撮合交易以及风控能力输出上。

模式一、基于场景需求提供配套的金融工具。

金融科技公司为场景提供的常见金融工具,主要包括第三方支付、互联网投资理财、小额贷款、互联网保险等。以天猫、淘宝的退货运费险为例,为了解决用户退货过程当中产生的大量运费,众安保险为其定制了一款退货运费险,在平台上一夜走红。2016年退货运费险签单件数更是达到44.89亿件,签单保费22.36亿元。

模式二、通过互联网运营的手段,最大程度地撮合交易。

金融科技公司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互联网、新媒体运营技巧的充分运用。这些公司往往在平台上通过MGM(用户推荐用户)、投资金额阶梯奖励设计、营销活动、小游戏等各类方式,以加息券、积分、红包等奖励激励用户,提升用户活跃度和忠诚度,实现平台增长。

模式三、基于场景数据输出风控模型。

场景方会基于平台用户基础数据、行为数据、商业数据等同金融企业合作,联合搭建更为有效的审批信用模型、用户行为表现模型、反欺诈模型、贷后催收策略模型等,从而为场景用户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

新形势、新监管环境下 互联网金融面临新问题

截至2018年末,中国互联网网民达到8.3亿人,移动宽带用户(3G+4G)达到13.1亿户,网民渗透率极高。但伴随而来的是,流量红利不在,流量成本急剧上升,各行各业的增长遇到了“天花板”。一时间,“用户、营收如何增长”成为广泛热议的话题,伴随着营收放缓、用户增速放缓,行业普遍陷入了焦虑。

与此同时,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与创新过程中,新问题也不断产生,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成为重中之重。尤其在2018年之后,一行三会“扎堆”发文,P2P行业集中爆雷,监管开始全面加大力度,让互联网金融“冷”了下来,从业者也不禁在思考下一步该怎么走。

蚂蚁金服、平安、京东金融等行业中的先行者,纷纷开启了转型的探索期,在新形势、新监管环境下寻找与传统金融机构稳定的共生关系,而在寻找新的方向时,都把目光投向了“金融科技+产业互联网”。这些公司迫切希望在互联网的下半场,找到带领企业二次腾飞的“第二曲线”。

产业互联网时代 金融科技的机会

那么,产业互联网时代金融科技的机会到底在哪里呢?

如果说消费互联网是流量经济,那么产业互联网就是价值经济。金融科技所处生态位的真正价值是应用前瞻技术,通过改变B端行业的生产方式与供应方式,帮助整个行业精耕细作,降本增效。而其核心就是线上化,数据化,智能化。

模式一、基于产业信息化升级的需求提供配套的金融科技工具。

习惯了互联网式发展套路的人们总是会简单地认为只要能够借助产业互联网的概念去融资即可,但这仅仅只是主打产业互联网的概念,而没有真正解决行业发展的真实问题。

事实上,时至今日,很多产业仍未线上化,金融科技首先需求解决产业上线的问题。以凯京科技为例,这是一家为物流行业提供一站式科技与金融服务的平台,致力于推动物流行业数字化和智慧化,为物流行业小微企业和个人提供线上化科技平台,包括SaaS系统、支付、数据、普惠金融等整体解决方案,赋能物流行业。目前,凯京科技已经成功完成10亿元C轮融资,服务企业客户超过10000家,服务司机客户100万,运单金额规模超过800亿,物流金融服务规模超过200亿元。

物流是11万亿的行业。凯京科技在产业互联网领域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么大规模,首先是因为切中了小微物流金融亟需数字化升级的痛点。凯京科技对数据做了大量的标准化,击穿了数据孤岛效应,提升整个物流行业的数字化水平。

由此笔者联想到随着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对于保险的需求也变得日益强烈,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未来货物运输类保险的规模有望超过千亿元。整个行业数字化程度的提升将首先解决数据不流通、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那么就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保险公司在产品设计上的难题;在物流保险的风控环节,大数据同样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和像凯京科技这样外部平台的合作,保险公司可以通过数据分析,了解用户的车辆运营情况,对诚信度较差的公司或个人进行风险识别,构建起物流信用评估体系,根据不同的公司、车队或个人提供不同的风险解决方案。如果未来互联网物流保险能以用户为中心,基于数据分析,场景化投保、实现差异化定价、线上自助理赔、自助核保等,物流保险的发展前景将不容小觑。

模式二、以技术为连接器,最大程度地为B端客户创造价值。

区别于消费互联网时代“赢者通吃”的规则,产业互联网不是一场零和游戏,而是一种合作共创。金融科技要以技术为连接器,在原先产业链相互割裂的断点上,构建起互相理解、和谐同生的桥梁,从而为B端客户带来价值。

还是以京凯科技为例,传统金融机构习惯于根据企业实物资产状况授信放款,但中小微物流企业普遍缺乏实物资产,也就很难从传统金融机构获得贷款。这便是原生态链中的断点。过去 3 年,凯京科技持续创新来尽力理解中小微企业的这些“数字资产”,并以此为依据提供金融科技服务。但传统金融机构还未能很好地理解这些“数字资产”的价值,也就导致物流金融领域还存在1.1 到1.2 万亿的贷款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基于这些数据,凯京科技开发了一套数字化风控决策引擎来对企业进行风险判断,从而提供数字化的普惠金融服务。在风控面,基于风控决策引擎实时计算,标准化审核时效快, 贷前、贷中、贷后能做到全流程数据监控。而风控数据技术的研发,是基于物流行业丰富的特征数据和真实风险表现,也使得物流行业唯一经检验有效的数据模型。

凯京科技持续在物流行业运用金融科技能力,推动物流金融支持小微企业、支持实体经济,得到了广受金融机构认可。同时,金融科技、风控模型、系统能力的提升,也不断的在推动金融机构的服务能力、科技能力提升。

模式三、将线上积累与线下场景融合,推进线上赋能线下和线下赋能线上的双向进阶。

对于现阶段的金融机构及产业而言,单一的线上业务无法满足用户对复杂金融产品及条款的解析需求,用户对金融机构的信任也很难以线上模式构建并维系。

故而,对于金融行业而言,线下服务是必备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简单复制传统模式。在产业互联网时代,上下游应当利用数据和科技进行串联。例如,5G的全面商用将促进金融公司采用多种智能设备与用户进行更多元、体验更丰富的交互。得益于此,金融科技可以帮助传统金融机构将存量客户资源向线上引流,推动部分产品和服务交互的智能化,提升金融的可获得性;同时,新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金融机构进行更精细的线下用户管理和服务,甚至更精准地收集用户需求,从而推动“数据分析+按需定制”的新产业模式。

总之,金融科技是以金融企业为服务的对象,对产业各个环节进行深度数据化,用新技术提取具备金融元素的工具,再反过来为金融行业服务。这些工具包括大数据、智能科技等诸多方面,它们在诞生于金融行业的基础上,同样正在以一种全新的形式来反哺金融行业,以促进金融行业更加安全、高效地运行。当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遭遇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以金融和科技的深度融合为标志的全新时代正在来临。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