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金融新文明进化的十大新思维

发布时间:2019-09-10 08:30:56    作者:    来源:中国保险报网

□陈辉

当这个时代到来的时候,锐不可当。万物肆意生长,尘埃与曙光升腾,江河汇聚成川,无名山丘崛起为峰,天敌一时,无比开阔。在历史的每一个转折点上,都意味着我们要做出困难的抉择和必须放弃的路径。人们往往会问:如果当时做出了其他的决定或者选择了另外的道路,历史会怎样?

这个时代,不需要我们去定义金融科技,我们也无法定义金融科技,我们所能做的是去理清金融科技发展脉络,去提升对金融科技的认知,去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去升华我们的智慧。正如,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所说那样:“我这辈子用很长时间悟得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我们所有的科学在被用于衡量现实时,都是原始而天真的——然而迄今为止这是我们最值得珍惜的财富。”

科技进步对金融领域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每一次重大的金融突破背后,都有着科技创新的身影。科技创新的步伐日趋加快,并逐步融入社会与经济的各个领域,当其与金融业务深度融合,便出现了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等为代表的金融科技。

与此同时,金融发展的格局和趋势也有了明显变化。作为对传统金融的变革,金融科技正以加速的前进方式,广泛渗透并深度融合到人类金融活动的各个方面,成为重塑世界新金融格局、创造人类未来金融生活的主导力量。金融科技蓬勃发展,也必将会改变传统金融监管的模式。我们有幸见证金融科技的不断变革,并且对于金融监管的演变趋势,未来也同样值得期待。

继往开来:金融演变见证金融科技的发展

FinTech 3.0将在优化整合的基础上来持续创新,具体如下三个方面:第一,跨界合作日益加深;第二,产品形态持续优化技术和服务作为FinTech企业产品的核心价值,重要性不言而喻;第三,多层次智慧监管体系逐步构建不再局限于监管机构多级管理的传统监管模式,尝试区块链等新兴技术来对金融机构、科技企业从事金融业务进行实时的、有效的、分中心化的公共管理。

如果说1.0阶段是信息技术对金融的改头换面和监管的助推,2.0阶段是大数据和云计算对于数据观的重塑和深化认识以及监管的调整和规范,那么3.0阶段将会是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区块链技术为保障的全社会所有主体间金融资源和数据资源的流动、感知和解放。

金融科技横空出世,并以超出我们认知的速度衍生发展,风起云涌,势不可挡。金融科技为全球金融行业生态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对银行、证券和保险等传统金融领域造成的巨大冲击,引发了传统金融领域在商业模式上的变革。可以说,金融科技是“驱动金融发展的新动力”。

但是在中国,科技比金融的概念更为模糊,这一方面源于居民认知门槛过高,另一方面也源于科技这个概念内涵太大。不得不承认,大多数的中国网民并不具备专业的鉴别能力,甚至有人肆意传播这样的概念:“只要是用程序代码介入的业务,均可以算作金融科技业务。”这显然是不科学的定义。这样带来的弊端就是2016年后,市场上突然涌现出大量金融科技公司,并且在政策对互联网金融收紧的压力下,很多公司出于生存和营销的需求,开始标榜自身的金融科技概念。而纵观中国各产业发展历史,“牛群效应”贯穿始终。前期大量从业机构蜂拥而至后,必然导致行业吸引力巨幅下降。所以目前中国金融科技行业的发展也存在一定的隐患。

基于此,在目前金融科技发展环境中,通过金融科技驱动金融业发展,还需以最开放的态度关注和扶植金融科技公司的发展,并要以最严苛的审核标准梳理行业发展情况,最终为其提供实质性的支持和帮助。

峰回路转:金融科技发展需要新金融文明

金融科技需要新金融文明承载

(一)新商业文明

商业文明是建立在工商业发展基础上的文明,在人类文明中,是商业创造出大量的物质文明,在物质财富渐渐丰富之后,衍生出高度的精神文明,发展出高等艺术、高等教育、高等科学等。可以说,是商业文明以财富物质为基础,创造精神文明和发展精神文明。

在网络化和全球化的大前提下,一个新的商业世界正在到来,依赖网络巨大的传播能力和及时沟通能力,人们建立了一个以互联网为平台的新的商业模式。同时,新商业理念不能再同旧商业理念雷同,人们需要摒弃长期以来重量不重质的商业思维,整改前期商业发展过程中不良的因素。商业界长期以来信奉的价值体系、行为准则需要进一步调整。只有建立新的商业文明,从世道人心中的病患与结症入手,从根本上入手,才能引领商业走向正确的繁荣。

新商业文明是基于电子商务的基础上提出的,是新时期的商务文化,是人们在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从事商务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物质和精神的总和,是商业流通领域的精神文明、物质文明融合的集中体现。新商业文明是网络环境下人们从事商业活动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的表现,是商业的生态文明,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

新商业文明是时代发展、文明进步的必然产物,新的商业文明必将领导行业健康发展,只有遵循新商业文明的企业,才能赢得用户的认可,赢得社会的信任。

(二)新金融文明

新金融文明是指为了适应新商业文明的需要,在信息技术驱动下,承继传统金融优势、更能适应实体经济(包含小微经济)多层次多元化需求的金融文明。

新金融文明以金融全链条上的客户为中心、深入到应用场景、借助互联网技术,提供更平等、更透明、更高效的金融服务,响应多层次多元化的投融资需求。新金融文明,是在新商业文明的基础上形成的,其主要特点如下:第一,新金融文明,是传统金融、新兴金融共同学习、互相融合的文明;第二,新金融文明,强调以客户为中心、场景为依据,连接为基础,以互联网思维方式重构商业模式与价值链;第三,新金融文明时代,参与主体更加丰富,新兴的金融服务商致力于满足多群体的投融资需求,包括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将会催生多级分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第四,新金融文明时代,金融产品价格(如利率)更加市场化,金融产品供给人在金融产品定价过程中享有更大自主权;第五,借助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新金融文明下呈现的是更高效的资金融通,资金能更高效地发挥价值,创造价值。

金融新文明进化的十大新思维

金融科技下的新金融是我们对金融科技自身及其与金融领域各方面相互关系的理性思考和规律认识,大致可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工具层面立足金融科技的功能,主要是如何运用、管理、发展金融科技,通过金融科技获得更多经济和社会效益等;第二,结构层面立足金融科技的影响,主要是如何推动金融科技与金融领域各方面的关联、互动、融合,从而调整和优化金融服务能力等;第三,价值层面立足金融科技的本质,主要是考察金融科技发展的价值取向及其对金融业的影响等。

基于以上三个层面,金融科技的商业逻辑或金融科技思维也逐步形成,包括:

(1)可视化。让消费从“在线”向“在场”转变,这将成为未来金融“场景革命”的开始。目前正在飞速发展的虚拟现实技术使可视化成为可能。

(2)可追溯。让消费从“末端”向“前端”转变,这将成为未来金融“链条化革命”的开始。可追溯包括两个途径:跟踪(Tracking)和追溯(Tracing),借助区块链,可以轻松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区块链通过区块数据结构存储了创世区块后的所有历史数据,区块链上的任意一条数据皆可通过链式结构追溯其本源。

(3)可计算。让消费从“金融消费者”向“数据主体”转变,这将成为未来金融“数据隐私革命”的开始。2018年5月正式生效的欧盟《一般数据保护条例》(GDPR),不仅保护个人隐私和数据,还要求所有自动化算法具有透明性、可解释性。

(4)可连接。让金融业从“以产品为中心、以客户为中心”向“用户为中心、以科技为驱动”转变,这将成为未来金融“平台化革命”的开始。基于互联网思维,整合云计算、物联网、移动通讯技术、传感技术、软件技术等构架,搭建适用于金融业的应用服务平台,为客户提供有力一站式服务。

(5)可识别。让消费从“文本”向“生动”转变,这将成为未来金融“体验革命”的开始。图像、语音、文本、情绪以及生物识别技术的发展,让金融也具有了可识别性,所有的金融要素以及金融文本,已经具备了可识别的能力,未来的金融一定是可识别的金融。

(6)可学习。让消费从“自主选择”向“智能匹配”转变,这将成为未来金融“智能革命”的开始。智能保顾、智能投顾等本质上就是一种可学习的金融,其将打破传统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桎梏,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丰富、平等、个性、透明的服务。

(7)可虚拟。让消费从“实体”向“虚拟”转变,这将成为未来金融“虚拟革命”的开始。数字时代,虚拟金融将逐步壮大,并在未来成为主流,以信用、制度为运作基础的传统金融将逐步向以技术、结构、权利为运作基础的虚拟金融转变。

(8)可交易。让消费从“不可交易性”向“交易性”转变,这将成为未来金融“定价革命”的开始。保险正在从不可交易性向可交易保险转变。例如,2015年11月成立的上海保险交易所,就承担了保险交易的职能。

(9)可自我。让消费从“中介”向“脱媒”转变,这将成为未来金融“自金融革命”的开始。随着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的发展,信息不对称面临着挑战,金融“脱媒”拉开新时代序幕的一角,自金融开始登上明天的舞台。

(10)可技术。让金融从“制度”向“技术”转变,这将成为未来金融“演变革命”的开始。金融是现代社会的制度安排,“制度”是金融的当然属性。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科技的进步,将赋予金融越来越多的科技内涵,并改变金融的属性。

十大思维引领金融十大新趋势

(一)可视化金融

可视化金融就是在大数据背景下利用图像、曲线等方式来显示金融数据,用可视图谱对数据模式和相互关系进行可视化分析,从而使用户对非结构化的海量数据有了更好的理解与把握。

(二)可计算金融

金融本就是一门科学。在金融发展的背后,也存有一套逻辑与算法。基于此,经济学家及分析师们纷纷依靠强大的数学基础建立一套套严密的数学模型以解释、预测金融指标,如直到现在还在广泛应用的布莱克-肖尔斯期权定价模型(Black-Scholes Option Pricing Model);斯蒂芬·罗斯提出的多因素无套利定价理论(Arbitrage Pricing Theory,APT);“K线之父”史蒂夫·尼森,第一次将K线技术系统地引入西方。人们用短短二十几年的时间,构建了一整套科学的金融体系,将金融数学提升到学科的高度。

(三)可编程金融

2008年,中本聪第一次提出区块链(BlockChain)概念,可编程金融便逐渐进入我们的视野。在随后的几年中,区块链成为电子货币比特币(BitCoin)的核心组成部分——作为所有交易的公共账簿,通过利用点对点网络和分布式时间戳服务器,区块链数据库能够进行自主管理。因比特币而发明的区块链技术为数字货币的实现带来了可能,实际上,数字货币就是一种可编程货币,在可编程货币发展到高度成熟的阶段之后,整个金融社会就会抛弃传统实体货币的模式,步入可编程金融时代。

(四)可交易金融

可交易金融为金融交易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一些传统的衍生性金融产品必须要在特定的时间、交易场所、签订标准化的金融合约才可进行交易,而不能随时随地进行交易。有价证券短期的价格变化有可能产生巨额的收益,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金融资产的获利能力和交易效率。可交易金融将从根本上促进交易模式转变,经济流通程度高度发达,无论在规模、速度或是安全程度上来说都远远超越传统的金融交易模式。

(五)物联网金融

物联网技术应用到金融领域,使得金融服务由主要面向“人”的金融服务延伸到可以面向“物”的金融服务,将金融服务创新融入到物理世界,可以创造出很多新型的商业模式,这就是物联网金融。物联网金融的一个重要应用就是物联网动产融资。一般来说,由于难以追踪和监督,企业的动产难以抵质押获得融资,但若能够通过物联网传感设备对抵押的动产进行智能追踪、监控和管理,就能准确清晰地获取动产的库存及销售数据,确保项目及时还款。物联网金融借助物联网技术整合商品社会各类经济活动,实现金融自动化与智能化,进而可以实现商品社会各类产品的智能金融服务,更是深化了金融服务实体这一本质目标。

(六)虚拟金融

如果“金融”可以被简单地理解为“资金的融通”,那么将此内涵延伸,“虚拟货币资金的融通”就是虚拟金融。信用货币之所以可以发挥其货币职能,根本来说是因为他们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货币发行的立法保障,二是人们对此货币抱有信心。目前来看,比特币、莱特币等虚拟货币在全世界范围内已经具有了不可小觑的应用,我们不难预想到,随着虚拟货币交易相关立法的逐步完善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这可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但并非不可行),虚拟货币可能将逐渐取代实体货币,随之步入虚拟金融时代。

(七)智能金融

金融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智能金融就很好地诠释了这一宗旨。它以用户的需求和体验为出发点,依托互联网技术,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金融科技手段,使金融行业在业务流程、业务开拓和客户服务等方面得到全面的智慧提升,实现金融产品、风控、获客、服务的智慧化。目前,我国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工资之间的开放和合作,使得传统金融服务正朝着“智慧化”方向演进。

(八)自金融

自金融这一新的概念看似神秘,实则就是去中心化全网区块链信用金融体系。在互联网每一个个体节点上,不管后面是人还是智能机器,都能够通过密码学协议和全网其他节点共同记账、清算、传递价值、执行协议,而不需要中心化的金融媒介来帮助产生信用。

(九)无金融

无金融可以理解为社会的无金融性。无金融并不是人们不要金融,而实际情况往往是社会为了某种目的而带来金融需求与供给的自我平衡,人们不需要也不可能再产生额外的金融需求。它需要符合四种基本假设:金融体系内均是理性、金融总体资源均衡、所有人获得金融资源产生的效益是一致的、金融服务不存在门槛。

(十)全金融

如果说无金融是从供给与需求平衡的角度来表示金融市场的高度发达水平,那么全金融则是可以满足各类型需求的金融运作模式的彻底变革。全金融是比金融混业经营模式更高级的金融运作模式,就是比全能制银行和银保融通更高层次的、以虚拟企业方式为组织形式的、以结构一体化的全金融产品为微观基础的、以金融一体化为体制基础的、以实现金融产品的彻底个性化为根本目的的金融新形态。

柳暗花明:新金融文明赋能金融科技价值

回归金融的本质

在金融科技加持的金融业务流程,科技如影随形,科技是加速器,是催化剂。

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本质特征之一,也是金融的最终目的。在新时代下,如何让金融回归本质,让金融科技更好的服务实体经济,助力经济增长,是当前的根本问题。因此,金融科技所涉及的不仅是区块链、互联网金融等,它还有丰富的形态以及深刻的社会影响,因为金融科技具有重要的导引作用,让行业“脱虚向实”,让金融更好的服务实体经济,这个时代需要新的动能。

总的来看,金融科技的核心是技术,本质是金融,目的就是利用技术手段不断优化金融问题的解决方案,从而提升资金融通的效率。金融科技的应用和发展,需要每一个从业者保持对金融本质等基本理念的敬畏之心,借助监管科技的监管,金融科技的未来将朝着更加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谱写金融新篇章

从移动支付到数字货币,从机器人投顾到大数据征信,从量化投资到AI风控,从P2P、众筹到互联网保险……金融科技可以说在各个金融分支领域开花结果,生出来一些不同于传统金融的新应用、新产品或者新服务,金融科技不仅没有颠覆传统金融,反而通过对传统金融的再造与重构,在一些传统金融所无法施展拳脚的领域大放溢彩,极大地扩展了传统金融的内涵和外延。

金融科技的应用与传统金融并不是取代和颠覆的关系,而是进一步促进提升金融服务质量与效率的关系。目前金融科技正出现两个可喜的趋势:一是以传统的商业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金融机构,在面临新的数字技术或众多互联网金融企业跨界竞争压力的情况下,并未原地踏步而是正积极地拥抱金融科技,依托自身的技术、人才、品牌、信用优势积极进行适应性地调整,并且在移动金融、智能网点、直销银行等业务领域里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二是传统的金融机构和掌握数字技术的互联网企业,在技术研发、账户联通、风险管理、精准营销等方面的合作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

2018年4月普华永道发布的《2017年全球金融科技调查》显示,68%的传统金融机构受访者预计未来三至五年内加强与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传统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公司之间的合作是大势所趋,48%的传统金融机构受访者表示已向金融科技公司购买服务,40%的受访者选择与金融科技公司达成合作伙伴关系。

优化金融的价值

金融的本质就是进行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所有涉及到价值或者收入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之间进行配置的交易都是金融交易。形象来说就是为“有钱人”理财,为“缺钱人”融资,这是金融的本质特征之一。金融涵盖的内容非常丰富,囊括了银行、保险、证券三大支柱,具体内容可概括为货币的发行与回笼、存款的吸收与付出、贷款的发放与回收、金银、外汇的买卖、有价证券的发行与转让、国内、国际的货币结算等。

金融科技的价值,是让任何人都能享受金融服务。银行作为金融业的三大支柱之一,充当着资金富余者和资金需求者之间的桥梁,起到中介和服务作用。而保险作为“经济增长的助推器,社会发展的稳定器”,不仅对人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生老病死进行了跨期安排,还为企业融资提供资金来源。

助力金融的稳定

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金融稳定带来新的挑战,而金融科技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又是多面的:既对金融稳定具有积极意义,又为金融稳定带来潜在风险。金融科技的积极意义包括:去中心化,增加非金融机构中介,提升金融体系的效率、透明度、竞争性和韧性,促进普惠金融和经济增长。

通过将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应用到监管领域中,监管者需要构建大数据风险监控平台、人工智能风险监控平台等,实时全面监测风险,降低监管报告成本。未来,致力于监管合规、报告合规、反欺诈、反洗钱等监管科技的公司将会层出不穷。金融科技将以更高的效率实现金融职能,将科学技术与传统监管相结合,实现以极小的合规与监管成本完成对更大量风险的监控,且监控更加自动化、更加精准,一场宏大的监管手段革新即将到来,这对维持金融市场的稳定秩序具有重大意义。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精算研究院)


金融新文明进化的十大新思维

来源:中国保险报网  时间:2019-09-10

□陈辉

当这个时代到来的时候,锐不可当。万物肆意生长,尘埃与曙光升腾,江河汇聚成川,无名山丘崛起为峰,天敌一时,无比开阔。在历史的每一个转折点上,都意味着我们要做出困难的抉择和必须放弃的路径。人们往往会问:如果当时做出了其他的决定或者选择了另外的道路,历史会怎样?

这个时代,不需要我们去定义金融科技,我们也无法定义金融科技,我们所能做的是去理清金融科技发展脉络,去提升对金融科技的认知,去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去升华我们的智慧。正如,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所说那样:“我这辈子用很长时间悟得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我们所有的科学在被用于衡量现实时,都是原始而天真的——然而迄今为止这是我们最值得珍惜的财富。”

科技进步对金融领域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每一次重大的金融突破背后,都有着科技创新的身影。科技创新的步伐日趋加快,并逐步融入社会与经济的各个领域,当其与金融业务深度融合,便出现了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等为代表的金融科技。

与此同时,金融发展的格局和趋势也有了明显变化。作为对传统金融的变革,金融科技正以加速的前进方式,广泛渗透并深度融合到人类金融活动的各个方面,成为重塑世界新金融格局、创造人类未来金融生活的主导力量。金融科技蓬勃发展,也必将会改变传统金融监管的模式。我们有幸见证金融科技的不断变革,并且对于金融监管的演变趋势,未来也同样值得期待。

继往开来:金融演变见证金融科技的发展

FinTech 3.0将在优化整合的基础上来持续创新,具体如下三个方面:第一,跨界合作日益加深;第二,产品形态持续优化技术和服务作为FinTech企业产品的核心价值,重要性不言而喻;第三,多层次智慧监管体系逐步构建不再局限于监管机构多级管理的传统监管模式,尝试区块链等新兴技术来对金融机构、科技企业从事金融业务进行实时的、有效的、分中心化的公共管理。

如果说1.0阶段是信息技术对金融的改头换面和监管的助推,2.0阶段是大数据和云计算对于数据观的重塑和深化认识以及监管的调整和规范,那么3.0阶段将会是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区块链技术为保障的全社会所有主体间金融资源和数据资源的流动、感知和解放。

金融科技横空出世,并以超出我们认知的速度衍生发展,风起云涌,势不可挡。金融科技为全球金融行业生态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对银行、证券和保险等传统金融领域造成的巨大冲击,引发了传统金融领域在商业模式上的变革。可以说,金融科技是“驱动金融发展的新动力”。

但是在中国,科技比金融的概念更为模糊,这一方面源于居民认知门槛过高,另一方面也源于科技这个概念内涵太大。不得不承认,大多数的中国网民并不具备专业的鉴别能力,甚至有人肆意传播这样的概念:“只要是用程序代码介入的业务,均可以算作金融科技业务。”这显然是不科学的定义。这样带来的弊端就是2016年后,市场上突然涌现出大量金融科技公司,并且在政策对互联网金融收紧的压力下,很多公司出于生存和营销的需求,开始标榜自身的金融科技概念。而纵观中国各产业发展历史,“牛群效应”贯穿始终。前期大量从业机构蜂拥而至后,必然导致行业吸引力巨幅下降。所以目前中国金融科技行业的发展也存在一定的隐患。

基于此,在目前金融科技发展环境中,通过金融科技驱动金融业发展,还需以最开放的态度关注和扶植金融科技公司的发展,并要以最严苛的审核标准梳理行业发展情况,最终为其提供实质性的支持和帮助。

峰回路转:金融科技发展需要新金融文明

金融科技需要新金融文明承载

(一)新商业文明

商业文明是建立在工商业发展基础上的文明,在人类文明中,是商业创造出大量的物质文明,在物质财富渐渐丰富之后,衍生出高度的精神文明,发展出高等艺术、高等教育、高等科学等。可以说,是商业文明以财富物质为基础,创造精神文明和发展精神文明。

在网络化和全球化的大前提下,一个新的商业世界正在到来,依赖网络巨大的传播能力和及时沟通能力,人们建立了一个以互联网为平台的新的商业模式。同时,新商业理念不能再同旧商业理念雷同,人们需要摒弃长期以来重量不重质的商业思维,整改前期商业发展过程中不良的因素。商业界长期以来信奉的价值体系、行为准则需要进一步调整。只有建立新的商业文明,从世道人心中的病患与结症入手,从根本上入手,才能引领商业走向正确的繁荣。

新商业文明是基于电子商务的基础上提出的,是新时期的商务文化,是人们在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从事商务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物质和精神的总和,是商业流通领域的精神文明、物质文明融合的集中体现。新商业文明是网络环境下人们从事商业活动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的表现,是商业的生态文明,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

新商业文明是时代发展、文明进步的必然产物,新的商业文明必将领导行业健康发展,只有遵循新商业文明的企业,才能赢得用户的认可,赢得社会的信任。

(二)新金融文明

新金融文明是指为了适应新商业文明的需要,在信息技术驱动下,承继传统金融优势、更能适应实体经济(包含小微经济)多层次多元化需求的金融文明。

新金融文明以金融全链条上的客户为中心、深入到应用场景、借助互联网技术,提供更平等、更透明、更高效的金融服务,响应多层次多元化的投融资需求。新金融文明,是在新商业文明的基础上形成的,其主要特点如下:第一,新金融文明,是传统金融、新兴金融共同学习、互相融合的文明;第二,新金融文明,强调以客户为中心、场景为依据,连接为基础,以互联网思维方式重构商业模式与价值链;第三,新金融文明时代,参与主体更加丰富,新兴的金融服务商致力于满足多群体的投融资需求,包括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将会催生多级分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第四,新金融文明时代,金融产品价格(如利率)更加市场化,金融产品供给人在金融产品定价过程中享有更大自主权;第五,借助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新金融文明下呈现的是更高效的资金融通,资金能更高效地发挥价值,创造价值。

金融新文明进化的十大新思维

金融科技下的新金融是我们对金融科技自身及其与金融领域各方面相互关系的理性思考和规律认识,大致可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工具层面立足金融科技的功能,主要是如何运用、管理、发展金融科技,通过金融科技获得更多经济和社会效益等;第二,结构层面立足金融科技的影响,主要是如何推动金融科技与金融领域各方面的关联、互动、融合,从而调整和优化金融服务能力等;第三,价值层面立足金融科技的本质,主要是考察金融科技发展的价值取向及其对金融业的影响等。

基于以上三个层面,金融科技的商业逻辑或金融科技思维也逐步形成,包括:

(1)可视化。让消费从“在线”向“在场”转变,这将成为未来金融“场景革命”的开始。目前正在飞速发展的虚拟现实技术使可视化成为可能。

(2)可追溯。让消费从“末端”向“前端”转变,这将成为未来金融“链条化革命”的开始。可追溯包括两个途径:跟踪(Tracking)和追溯(Tracing),借助区块链,可以轻松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区块链通过区块数据结构存储了创世区块后的所有历史数据,区块链上的任意一条数据皆可通过链式结构追溯其本源。

(3)可计算。让消费从“金融消费者”向“数据主体”转变,这将成为未来金融“数据隐私革命”的开始。2018年5月正式生效的欧盟《一般数据保护条例》(GDPR),不仅保护个人隐私和数据,还要求所有自动化算法具有透明性、可解释性。

(4)可连接。让金融业从“以产品为中心、以客户为中心”向“用户为中心、以科技为驱动”转变,这将成为未来金融“平台化革命”的开始。基于互联网思维,整合云计算、物联网、移动通讯技术、传感技术、软件技术等构架,搭建适用于金融业的应用服务平台,为客户提供有力一站式服务。

(5)可识别。让消费从“文本”向“生动”转变,这将成为未来金融“体验革命”的开始。图像、语音、文本、情绪以及生物识别技术的发展,让金融也具有了可识别性,所有的金融要素以及金融文本,已经具备了可识别的能力,未来的金融一定是可识别的金融。

(6)可学习。让消费从“自主选择”向“智能匹配”转变,这将成为未来金融“智能革命”的开始。智能保顾、智能投顾等本质上就是一种可学习的金融,其将打破传统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桎梏,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丰富、平等、个性、透明的服务。

(7)可虚拟。让消费从“实体”向“虚拟”转变,这将成为未来金融“虚拟革命”的开始。数字时代,虚拟金融将逐步壮大,并在未来成为主流,以信用、制度为运作基础的传统金融将逐步向以技术、结构、权利为运作基础的虚拟金融转变。

(8)可交易。让消费从“不可交易性”向“交易性”转变,这将成为未来金融“定价革命”的开始。保险正在从不可交易性向可交易保险转变。例如,2015年11月成立的上海保险交易所,就承担了保险交易的职能。

(9)可自我。让消费从“中介”向“脱媒”转变,这将成为未来金融“自金融革命”的开始。随着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的发展,信息不对称面临着挑战,金融“脱媒”拉开新时代序幕的一角,自金融开始登上明天的舞台。

(10)可技术。让金融从“制度”向“技术”转变,这将成为未来金融“演变革命”的开始。金融是现代社会的制度安排,“制度”是金融的当然属性。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科技的进步,将赋予金融越来越多的科技内涵,并改变金融的属性。

十大思维引领金融十大新趋势

(一)可视化金融

可视化金融就是在大数据背景下利用图像、曲线等方式来显示金融数据,用可视图谱对数据模式和相互关系进行可视化分析,从而使用户对非结构化的海量数据有了更好的理解与把握。

(二)可计算金融

金融本就是一门科学。在金融发展的背后,也存有一套逻辑与算法。基于此,经济学家及分析师们纷纷依靠强大的数学基础建立一套套严密的数学模型以解释、预测金融指标,如直到现在还在广泛应用的布莱克-肖尔斯期权定价模型(Black-Scholes Option Pricing Model);斯蒂芬·罗斯提出的多因素无套利定价理论(Arbitrage Pricing Theory,APT);“K线之父”史蒂夫·尼森,第一次将K线技术系统地引入西方。人们用短短二十几年的时间,构建了一整套科学的金融体系,将金融数学提升到学科的高度。

(三)可编程金融

2008年,中本聪第一次提出区块链(BlockChain)概念,可编程金融便逐渐进入我们的视野。在随后的几年中,区块链成为电子货币比特币(BitCoin)的核心组成部分——作为所有交易的公共账簿,通过利用点对点网络和分布式时间戳服务器,区块链数据库能够进行自主管理。因比特币而发明的区块链技术为数字货币的实现带来了可能,实际上,数字货币就是一种可编程货币,在可编程货币发展到高度成熟的阶段之后,整个金融社会就会抛弃传统实体货币的模式,步入可编程金融时代。

(四)可交易金融

可交易金融为金融交易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一些传统的衍生性金融产品必须要在特定的时间、交易场所、签订标准化的金融合约才可进行交易,而不能随时随地进行交易。有价证券短期的价格变化有可能产生巨额的收益,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金融资产的获利能力和交易效率。可交易金融将从根本上促进交易模式转变,经济流通程度高度发达,无论在规模、速度或是安全程度上来说都远远超越传统的金融交易模式。

(五)物联网金融

物联网技术应用到金融领域,使得金融服务由主要面向“人”的金融服务延伸到可以面向“物”的金融服务,将金融服务创新融入到物理世界,可以创造出很多新型的商业模式,这就是物联网金融。物联网金融的一个重要应用就是物联网动产融资。一般来说,由于难以追踪和监督,企业的动产难以抵质押获得融资,但若能够通过物联网传感设备对抵押的动产进行智能追踪、监控和管理,就能准确清晰地获取动产的库存及销售数据,确保项目及时还款。物联网金融借助物联网技术整合商品社会各类经济活动,实现金融自动化与智能化,进而可以实现商品社会各类产品的智能金融服务,更是深化了金融服务实体这一本质目标。

(六)虚拟金融

如果“金融”可以被简单地理解为“资金的融通”,那么将此内涵延伸,“虚拟货币资金的融通”就是虚拟金融。信用货币之所以可以发挥其货币职能,根本来说是因为他们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货币发行的立法保障,二是人们对此货币抱有信心。目前来看,比特币、莱特币等虚拟货币在全世界范围内已经具有了不可小觑的应用,我们不难预想到,随着虚拟货币交易相关立法的逐步完善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这可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但并非不可行),虚拟货币可能将逐渐取代实体货币,随之步入虚拟金融时代。

(七)智能金融

金融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智能金融就很好地诠释了这一宗旨。它以用户的需求和体验为出发点,依托互联网技术,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金融科技手段,使金融行业在业务流程、业务开拓和客户服务等方面得到全面的智慧提升,实现金融产品、风控、获客、服务的智慧化。目前,我国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工资之间的开放和合作,使得传统金融服务正朝着“智慧化”方向演进。

(八)自金融

自金融这一新的概念看似神秘,实则就是去中心化全网区块链信用金融体系。在互联网每一个个体节点上,不管后面是人还是智能机器,都能够通过密码学协议和全网其他节点共同记账、清算、传递价值、执行协议,而不需要中心化的金融媒介来帮助产生信用。

(九)无金融

无金融可以理解为社会的无金融性。无金融并不是人们不要金融,而实际情况往往是社会为了某种目的而带来金融需求与供给的自我平衡,人们不需要也不可能再产生额外的金融需求。它需要符合四种基本假设:金融体系内均是理性、金融总体资源均衡、所有人获得金融资源产生的效益是一致的、金融服务不存在门槛。

(十)全金融

如果说无金融是从供给与需求平衡的角度来表示金融市场的高度发达水平,那么全金融则是可以满足各类型需求的金融运作模式的彻底变革。全金融是比金融混业经营模式更高级的金融运作模式,就是比全能制银行和银保融通更高层次的、以虚拟企业方式为组织形式的、以结构一体化的全金融产品为微观基础的、以金融一体化为体制基础的、以实现金融产品的彻底个性化为根本目的的金融新形态。

柳暗花明:新金融文明赋能金融科技价值

回归金融的本质

在金融科技加持的金融业务流程,科技如影随形,科技是加速器,是催化剂。

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本质特征之一,也是金融的最终目的。在新时代下,如何让金融回归本质,让金融科技更好的服务实体经济,助力经济增长,是当前的根本问题。因此,金融科技所涉及的不仅是区块链、互联网金融等,它还有丰富的形态以及深刻的社会影响,因为金融科技具有重要的导引作用,让行业“脱虚向实”,让金融更好的服务实体经济,这个时代需要新的动能。

总的来看,金融科技的核心是技术,本质是金融,目的就是利用技术手段不断优化金融问题的解决方案,从而提升资金融通的效率。金融科技的应用和发展,需要每一个从业者保持对金融本质等基本理念的敬畏之心,借助监管科技的监管,金融科技的未来将朝着更加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谱写金融新篇章

从移动支付到数字货币,从机器人投顾到大数据征信,从量化投资到AI风控,从P2P、众筹到互联网保险……金融科技可以说在各个金融分支领域开花结果,生出来一些不同于传统金融的新应用、新产品或者新服务,金融科技不仅没有颠覆传统金融,反而通过对传统金融的再造与重构,在一些传统金融所无法施展拳脚的领域大放溢彩,极大地扩展了传统金融的内涵和外延。

金融科技的应用与传统金融并不是取代和颠覆的关系,而是进一步促进提升金融服务质量与效率的关系。目前金融科技正出现两个可喜的趋势:一是以传统的商业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金融机构,在面临新的数字技术或众多互联网金融企业跨界竞争压力的情况下,并未原地踏步而是正积极地拥抱金融科技,依托自身的技术、人才、品牌、信用优势积极进行适应性地调整,并且在移动金融、智能网点、直销银行等业务领域里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二是传统的金融机构和掌握数字技术的互联网企业,在技术研发、账户联通、风险管理、精准营销等方面的合作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

2018年4月普华永道发布的《2017年全球金融科技调查》显示,68%的传统金融机构受访者预计未来三至五年内加强与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传统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公司之间的合作是大势所趋,48%的传统金融机构受访者表示已向金融科技公司购买服务,40%的受访者选择与金融科技公司达成合作伙伴关系。

优化金融的价值

金融的本质就是进行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所有涉及到价值或者收入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之间进行配置的交易都是金融交易。形象来说就是为“有钱人”理财,为“缺钱人”融资,这是金融的本质特征之一。金融涵盖的内容非常丰富,囊括了银行、保险、证券三大支柱,具体内容可概括为货币的发行与回笼、存款的吸收与付出、贷款的发放与回收、金银、外汇的买卖、有价证券的发行与转让、国内、国际的货币结算等。

金融科技的价值,是让任何人都能享受金融服务。银行作为金融业的三大支柱之一,充当着资金富余者和资金需求者之间的桥梁,起到中介和服务作用。而保险作为“经济增长的助推器,社会发展的稳定器”,不仅对人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生老病死进行了跨期安排,还为企业融资提供资金来源。

助力金融的稳定

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金融稳定带来新的挑战,而金融科技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又是多面的:既对金融稳定具有积极意义,又为金融稳定带来潜在风险。金融科技的积极意义包括:去中心化,增加非金融机构中介,提升金融体系的效率、透明度、竞争性和韧性,促进普惠金融和经济增长。

通过将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应用到监管领域中,监管者需要构建大数据风险监控平台、人工智能风险监控平台等,实时全面监测风险,降低监管报告成本。未来,致力于监管合规、报告合规、反欺诈、反洗钱等监管科技的公司将会层出不穷。金融科技将以更高的效率实现金融职能,将科学技术与传统监管相结合,实现以极小的合规与监管成本完成对更大量风险的监控,且监控更加自动化、更加精准,一场宏大的监管手段革新即将到来,这对维持金融市场的稳定秩序具有重大意义。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精算研究院)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