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一个滑雪爱好者的变革激情——专访安盛集团首席执行官托马斯•布博

发布时间:2019-08-05 12:27:25    作者:    来源:中国保险报网

【记者 赵辉】

“我很喜欢滑雪。”安盛集团首席执行官托马斯•布博(Thomas Buberl)微笑着说。这位酷爱运动的全球保险集团掌门人保持着非常良好的身材,加上深邃的眼神,俊朗儒雅。

“我觉得战略变革与创新就像滑雪,两者同样新鲜、开放,并且充满活力。”他充满热情地说道。


托马斯•布博(Thomas Buberl)

据一些安盛员工透露,托马斯•布博对于新技术引起的保险业变革有着浓厚兴趣。“我们保险人必须主动参与到未来大健康的变革中。”他在领英博客上兴致勃勃地写道。

“没有一个伟大的目标就没有伟大的公司。我们的目标是让我们的客户过上更好的生活。”他在2016年执掌安盛帅印后说到。

他看到,安盛虽然始终弘扬着客户至上的价值观。但如何“从付款方转变为伙伴”(Payer-to-Partner)是安盛目前的挑战。在用户驱动时代,这成了安盛未来发展的瓶颈。2016年在他领导下,启动了雄心勃勃的变革和创新战略,希望进一步提升公司效益并重塑与客户之间的关系。

三年过去了,安盛开始展现出旺盛的活力,在全世界孵化和投资了众多的科技企业,并与原有业务结合,实现了寿险、储蓄险到健康险、公司险的初步转型。公司也借助科技力量,实现了与客户互动的根本性转变,在为客户提供保险解决方案的同时还提供有意义的服务。

渐渐地,安盛降低了对金融市场的依赖,创建了领先全球的商业财险平台,并巩固了其作为健康保险全球领导者的地位。那么作为一个创新型领导者,托马斯·布博是如何看待全球保险业变革的?如何带领安盛应对这一变革?如何看待中国保险市场?又是如何在这个市场上进行战略布局的?为此,《中国保险报》记者近日对其进行了专访。

全球后危机时代,安盛的战略变革

《中国保险报》:作为世界百强中排名前列的保险集团的掌门人,您如何看待后危机时代全球保险业的发展?

托马斯•布博:目前全球经济处于下滑通道,利率的走低,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自然灾害的频发等都带来了新的风险。新的风险也带来了高度不确定性,但只有这种高度不确定下,客户才需要帮助,才需要获得更多的保障,这意味着保险行业有更多机会服务广大顾客。

《中国保险报》:安盛在战略上如何应对这种不确定性,从而推动自身的发展?

托马斯•布博:原来,我们业务的重点放在了寿险和储蓄险。但是现在我们转向更专业化的方向,包括公司险和健康险,从而减少对于外部金融环境的依赖。

为了更好地在不确定的情况下提升公司效益并重塑与客户之间的关系,我们的重点不仅放到理赔等交易流程的改进,而且还放到创新驱动和战略变革上。

2016年,安盛提出五年计划,将从两个角度出发,实现目前的利润增长和未来的创新驱动。

首先,将精力聚焦在能为企业大幅提升利润的业务上。随着全球经济下行,安盛必须面对全球性的低利率和经济低增长率的挑战,因此公司更为注重目前的业务能否盈利,并将战略重点转移至欧美成熟市场的选择性发展以及新兴市场的高速发展。

其次,对未来趋势进行判断和尝试,实现业务转型以确保未来的发展,比如开发新型用户体验、转变与客户的关系、提升员工数字化能力等。

《中国保险报》:据我们了解,安盛的五年计划制定了充实的集团性财务目标,包括每股盈余提升3%~7%、经营自由现金流累积超过280亿欧元、股本回报率平衡在12%~14%之间等。安盛要如何做到这一点?

托马斯•布博:今年上半年每股基本盈利增长10%,反映了安盛卓越的经营业绩。证明了我们的目标是正确的。

此外,我们今年的重点项目也进展良好。我们持续减少在美国寿险和资产管理公司的股权,并在集团层面进行去杠杆化。与此同时,我们也通过建立创新健康生态系统,加速我们在新兴国家“从付款方转变为伙伴”的策略。

安盛采取了以下举措以实现数字化转型与达成财务目标二者的结合。

业务布局:专注成长性领域

安盛十分注重提升关键性领域的业务。具体来说,安盛对亚洲市场、健康险等大领域十分感兴趣。例如,在亚洲市场,安盛倾向于抓住中国、菲律宾、泰国、印尼等增长潜力巨大的市场,在成熟的欧美及日本市场内安盛则选择推出更多增值型服务。

我们在亚洲拥有2个成熟市场──香港和日本。未来我们将更加关注健康险以及“从付款方转变为伙伴”战略下提供的服务。在亚洲,我们拥有非常多元化的产品,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在香港,我们在健康领域积极扩展,建立标志性医疗健康服务网络,连接医院和药房等各类顶级医疗服务提供商。目前,这个网络已扩展至深圳,并将进一步扩展至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

此外,安盛也推出了“Emma by AXA”应用程式及网上平台,让我们的客户能够获得数字化自助服务体验以及一系列合作伙伴增值服务,例如Mayo Clinic以及香港中文大学的精神健康计划。

在日本,安盛推出了“My Therapy”,陪伴客户走过整个癌症旅程,从医疗/手术治疗到护理协调等均体贴照顾。另外,我们与电话导航服务提供商T-Pec合作。

在部分欧洲国家,安盛推出了预防及保健生态系统AXA Health Keeper,让用户从5方面(生活方式+营养+健身+健康+心态)以挑战形式参与其中,评估自己的健康状况、为改善健康及早计划、监控进度并获得奖励。该App能跟踪用户日常活动,并帮助他们设置个性化锻炼KPI目标,同时根据不同用户诉求建立健康管理内容。该平台还嵌入了安盛独家打造的“Health Age”工具,其中除了包括通过生活方式调查问卷,为如何改善健康提供建议外,更有基于问卷调查结果的测试以及产品和服务购买平台。

技术布局:降成本,提效率

到2020年,安盛计划节省21亿欧元的税前成本,因此希望通过数字化手段降低理赔等成本性支出。目前安盛正在尝试通过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手段逐渐提升风险管理能力。

2017年,安盛与Climpact-Metnext公司合作孵化了ClimateSecure公司,为建筑、交通和农业等“天气敏感”行业提供量身定制的指数保险和异常天气风险管理解决方案,帮助客户了解、减轻或避免天气异常造成的经济损失。该指数保险帮助安盛实现用低索赔管理成本获取高效的快速理赔。一旦某灾害强度的指数被触发,则自动产生理赔支付。

如何克服组织惯性对创新的束缚

《中国保险报》:作为一个保险业巨头,安盛在创新过程中往往遇到原有组织体系各种束缚,安盛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托马斯•布博:确实如您所说,大公司在转型、在创新的时候会面临着内部组织惯性的制约,我们的解决方案有多重维度:

第一点,要和那些拥有创新精神的、创新生态系统的市场进行合作。

第二点,成立基金去投资不同的公司。2015年2月,安盛成立了一个2亿欧元的风险投资基金AXA Venture Partners(AXA VP),将安盛集团的资金投入到保险、资产管理、金融技术和医疗保健服务的新兴战略创新行业,同时以香港为突破口捕捉亚太地区的新兴机会。目前,AXA VP已经成为全球最活跃的保险集团旗下基金,截至2017年11月共对外进行了31笔投资,其中22笔集中在种子轮与A轮,在数字健康、物联网领域都有布局。

第三点,更多地和大的合作伙伴合作。安盛不仅与Facebook、Apple、Microsoft等互联网巨头合作,也和Kiwatch这类中小科技公司合作,打造全球性保险科技生态系统。安盛分别于2013年和2014年在硅谷和上海设立了保险科技实验室AXA Lab及AXA Lab Asia。AXA Lab提倡具有硅谷传统的“车库创业精神”,并致力于检测保险科技最新趋势,将创业公司和大型高科技企业(如Facebook或LinkedIn)与安盛连接起来,培育集团的数字文化。

第四点,我们也孵化一些创新的公司,帮助他们的成长。例如Kamet是独立于安盛的保险科技孵化器,目前资金量为2.3亿欧元。Kamet专注于投资种子项目,目前已孵化出Padoa等5个项目,其中Padoa、Qare和Fixter3个项目已获得A轮融资,融资金额分别为500万、600万、600万欧元。Padoa为企业团体健康险提供一揽子服务;Qare是一家为在法外籍人士提供服务的数字医疗平台;Fixter是英国最早推出的汽车按需维修平台。

我们孵化的创新其实是在常规的业务之外产生的,也从客户的需求出发,当这些业务慢慢发展孵化成熟之后,我们再把它带给安盛的客户。

举个例子,我们曾经孵化了一个Padoa这样的一个公司,他们主要提供工作当中的数字化医疗服务。当它孵化成熟之后,我们再把它带到安盛的客户里面进行推广。

如何看待中国保险市场的机会

《中国保险报》:随着中国保险业对外开放的提速,您如何看待中国保险市场的机会?

托马斯•布博: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保险市场,而且增长速度非常快,相信很快就会成为世界上第一大保险市场。原因主要是有三个。

第一,中国的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带来巨大的保险需求。

第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随着老龄化的进程,人们对于自己的健康和生活的保障越来越关注和重视。

第三,中国对于外国保险公司,持有越来越开放的态度,尤其是近日中国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办公室宣布进一步扩大金融对外开放的11条措施。其中,涉及保险业的对外开放措施多达4条。保险业对外开放的步伐正在提速。其中,人身险外资股比限制从51%提高至100%的过渡期,由原定2021年提前到2020年。

在这样的好机会下,我们会持续致力于深耕中国市场,在中国市场获得更好的增长。安盛集团前几任高管为安盛在中国的早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充分信任和紧密合作的基础上,安盛将继续在中国进行投资并支持其经济发展。

下一步,如何深耕中国市场

《中国保险报》:2018年,法国安盛集团宣布,该公司已与安盛天平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现有国内股东上海益科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海南华阁实业投资有限公司、天茂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海南陆达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日兴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等签订协议,以46亿元的巨资,收购安盛天平剩余50%股权。在中国财险业低迷的今天,安盛集团斥巨资收购安盛天平,目的是为了什么?

托马斯•布博:首先,作为一个高速增长的新兴经济体,中国的财险业市场长期发展还是令人期待的,我们必须参与到未来的高速增长盛宴中。

目前安盛天平目前的主要业务还是车险业务。在车险市场变革的今天,这块业务确实比较艰难,中间渠道费用比较高。但是安盛天平是直销+分公司的混合经营模式,而没有完全依赖于中介渠道。我们已经见到了车险市场的好转和未来的增长态势。

安盛天平也在慢慢地开发一些新兴非车险业务,比如房产险、公司险和重中之重──健康险等。我很看好健康险,这块未来需求会比较大,也相信我们可以在此领域成为屹立中国市场的国际险企。

《中国保险报》:未来,安盛天平将采用什么样的策略,来扩展并深耕中国市场?

托马斯•布博:对于安盛天平来说,我们会继续扩大我们在车险方面的足迹。正如刚才所说。另外将我们的重心转到健康险上面。

在健康险上,我们能够看出这样一个趋势,客户的需求也在慢慢发生变化,可能最基础的需求是:如果我生病了或者健康状况出现了问题,是否有一个保险保障能够帮我支付治疗费用,帮助我渡过难关。但是未必这是唯一的需求,人们越来越需要一些附加服务,帮助我管理健康,方便就医,管理康复等等。我们在寻求利用物联网等新技术手段,提供这些服务,包括一些远程医疗服务,实现保险+服务的融合。

未来,我们希望安盛天平向客户中心模式转变,以健康险为入口,成为能够为客户提供各项事前、事中和事后服务的伙伴,以及客户优先选择的一站式财险服务解决方案提供商。


一个滑雪爱好者的变革激情——专访安盛集团首席执行官托马斯•布博

来源:中国保险报网  时间:2019-08-05

【记者 赵辉】

“我很喜欢滑雪。”安盛集团首席执行官托马斯•布博(Thomas Buberl)微笑着说。这位酷爱运动的全球保险集团掌门人保持着非常良好的身材,加上深邃的眼神,俊朗儒雅。

“我觉得战略变革与创新就像滑雪,两者同样新鲜、开放,并且充满活力。”他充满热情地说道。


托马斯•布博(Thomas Buberl)

据一些安盛员工透露,托马斯•布博对于新技术引起的保险业变革有着浓厚兴趣。“我们保险人必须主动参与到未来大健康的变革中。”他在领英博客上兴致勃勃地写道。

“没有一个伟大的目标就没有伟大的公司。我们的目标是让我们的客户过上更好的生活。”他在2016年执掌安盛帅印后说到。

他看到,安盛虽然始终弘扬着客户至上的价值观。但如何“从付款方转变为伙伴”(Payer-to-Partner)是安盛目前的挑战。在用户驱动时代,这成了安盛未来发展的瓶颈。2016年在他领导下,启动了雄心勃勃的变革和创新战略,希望进一步提升公司效益并重塑与客户之间的关系。

三年过去了,安盛开始展现出旺盛的活力,在全世界孵化和投资了众多的科技企业,并与原有业务结合,实现了寿险、储蓄险到健康险、公司险的初步转型。公司也借助科技力量,实现了与客户互动的根本性转变,在为客户提供保险解决方案的同时还提供有意义的服务。

渐渐地,安盛降低了对金融市场的依赖,创建了领先全球的商业财险平台,并巩固了其作为健康保险全球领导者的地位。那么作为一个创新型领导者,托马斯·布博是如何看待全球保险业变革的?如何带领安盛应对这一变革?如何看待中国保险市场?又是如何在这个市场上进行战略布局的?为此,《中国保险报》记者近日对其进行了专访。

全球后危机时代,安盛的战略变革

《中国保险报》:作为世界百强中排名前列的保险集团的掌门人,您如何看待后危机时代全球保险业的发展?

托马斯•布博:目前全球经济处于下滑通道,利率的走低,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自然灾害的频发等都带来了新的风险。新的风险也带来了高度不确定性,但只有这种高度不确定下,客户才需要帮助,才需要获得更多的保障,这意味着保险行业有更多机会服务广大顾客。

《中国保险报》:安盛在战略上如何应对这种不确定性,从而推动自身的发展?

托马斯•布博:原来,我们业务的重点放在了寿险和储蓄险。但是现在我们转向更专业化的方向,包括公司险和健康险,从而减少对于外部金融环境的依赖。

为了更好地在不确定的情况下提升公司效益并重塑与客户之间的关系,我们的重点不仅放到理赔等交易流程的改进,而且还放到创新驱动和战略变革上。

2016年,安盛提出五年计划,将从两个角度出发,实现目前的利润增长和未来的创新驱动。

首先,将精力聚焦在能为企业大幅提升利润的业务上。随着全球经济下行,安盛必须面对全球性的低利率和经济低增长率的挑战,因此公司更为注重目前的业务能否盈利,并将战略重点转移至欧美成熟市场的选择性发展以及新兴市场的高速发展。

其次,对未来趋势进行判断和尝试,实现业务转型以确保未来的发展,比如开发新型用户体验、转变与客户的关系、提升员工数字化能力等。

《中国保险报》:据我们了解,安盛的五年计划制定了充实的集团性财务目标,包括每股盈余提升3%~7%、经营自由现金流累积超过280亿欧元、股本回报率平衡在12%~14%之间等。安盛要如何做到这一点?

托马斯•布博:今年上半年每股基本盈利增长10%,反映了安盛卓越的经营业绩。证明了我们的目标是正确的。

此外,我们今年的重点项目也进展良好。我们持续减少在美国寿险和资产管理公司的股权,并在集团层面进行去杠杆化。与此同时,我们也通过建立创新健康生态系统,加速我们在新兴国家“从付款方转变为伙伴”的策略。

安盛采取了以下举措以实现数字化转型与达成财务目标二者的结合。

业务布局:专注成长性领域

安盛十分注重提升关键性领域的业务。具体来说,安盛对亚洲市场、健康险等大领域十分感兴趣。例如,在亚洲市场,安盛倾向于抓住中国、菲律宾、泰国、印尼等增长潜力巨大的市场,在成熟的欧美及日本市场内安盛则选择推出更多增值型服务。

我们在亚洲拥有2个成熟市场──香港和日本。未来我们将更加关注健康险以及“从付款方转变为伙伴”战略下提供的服务。在亚洲,我们拥有非常多元化的产品,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在香港,我们在健康领域积极扩展,建立标志性医疗健康服务网络,连接医院和药房等各类顶级医疗服务提供商。目前,这个网络已扩展至深圳,并将进一步扩展至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

此外,安盛也推出了“Emma by AXA”应用程式及网上平台,让我们的客户能够获得数字化自助服务体验以及一系列合作伙伴增值服务,例如Mayo Clinic以及香港中文大学的精神健康计划。

在日本,安盛推出了“My Therapy”,陪伴客户走过整个癌症旅程,从医疗/手术治疗到护理协调等均体贴照顾。另外,我们与电话导航服务提供商T-Pec合作。

在部分欧洲国家,安盛推出了预防及保健生态系统AXA Health Keeper,让用户从5方面(生活方式+营养+健身+健康+心态)以挑战形式参与其中,评估自己的健康状况、为改善健康及早计划、监控进度并获得奖励。该App能跟踪用户日常活动,并帮助他们设置个性化锻炼KPI目标,同时根据不同用户诉求建立健康管理内容。该平台还嵌入了安盛独家打造的“Health Age”工具,其中除了包括通过生活方式调查问卷,为如何改善健康提供建议外,更有基于问卷调查结果的测试以及产品和服务购买平台。

技术布局:降成本,提效率

到2020年,安盛计划节省21亿欧元的税前成本,因此希望通过数字化手段降低理赔等成本性支出。目前安盛正在尝试通过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手段逐渐提升风险管理能力。

2017年,安盛与Climpact-Metnext公司合作孵化了ClimateSecure公司,为建筑、交通和农业等“天气敏感”行业提供量身定制的指数保险和异常天气风险管理解决方案,帮助客户了解、减轻或避免天气异常造成的经济损失。该指数保险帮助安盛实现用低索赔管理成本获取高效的快速理赔。一旦某灾害强度的指数被触发,则自动产生理赔支付。

如何克服组织惯性对创新的束缚

《中国保险报》:作为一个保险业巨头,安盛在创新过程中往往遇到原有组织体系各种束缚,安盛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托马斯•布博:确实如您所说,大公司在转型、在创新的时候会面临着内部组织惯性的制约,我们的解决方案有多重维度:

第一点,要和那些拥有创新精神的、创新生态系统的市场进行合作。

第二点,成立基金去投资不同的公司。2015年2月,安盛成立了一个2亿欧元的风险投资基金AXA Venture Partners(AXA VP),将安盛集团的资金投入到保险、资产管理、金融技术和医疗保健服务的新兴战略创新行业,同时以香港为突破口捕捉亚太地区的新兴机会。目前,AXA VP已经成为全球最活跃的保险集团旗下基金,截至2017年11月共对外进行了31笔投资,其中22笔集中在种子轮与A轮,在数字健康、物联网领域都有布局。

第三点,更多地和大的合作伙伴合作。安盛不仅与Facebook、Apple、Microsoft等互联网巨头合作,也和Kiwatch这类中小科技公司合作,打造全球性保险科技生态系统。安盛分别于2013年和2014年在硅谷和上海设立了保险科技实验室AXA Lab及AXA Lab Asia。AXA Lab提倡具有硅谷传统的“车库创业精神”,并致力于检测保险科技最新趋势,将创业公司和大型高科技企业(如Facebook或LinkedIn)与安盛连接起来,培育集团的数字文化。

第四点,我们也孵化一些创新的公司,帮助他们的成长。例如Kamet是独立于安盛的保险科技孵化器,目前资金量为2.3亿欧元。Kamet专注于投资种子项目,目前已孵化出Padoa等5个项目,其中Padoa、Qare和Fixter3个项目已获得A轮融资,融资金额分别为500万、600万、600万欧元。Padoa为企业团体健康险提供一揽子服务;Qare是一家为在法外籍人士提供服务的数字医疗平台;Fixter是英国最早推出的汽车按需维修平台。

我们孵化的创新其实是在常规的业务之外产生的,也从客户的需求出发,当这些业务慢慢发展孵化成熟之后,我们再把它带给安盛的客户。

举个例子,我们曾经孵化了一个Padoa这样的一个公司,他们主要提供工作当中的数字化医疗服务。当它孵化成熟之后,我们再把它带到安盛的客户里面进行推广。

如何看待中国保险市场的机会

《中国保险报》:随着中国保险业对外开放的提速,您如何看待中国保险市场的机会?

托马斯•布博: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保险市场,而且增长速度非常快,相信很快就会成为世界上第一大保险市场。原因主要是有三个。

第一,中国的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带来巨大的保险需求。

第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随着老龄化的进程,人们对于自己的健康和生活的保障越来越关注和重视。

第三,中国对于外国保险公司,持有越来越开放的态度,尤其是近日中国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办公室宣布进一步扩大金融对外开放的11条措施。其中,涉及保险业的对外开放措施多达4条。保险业对外开放的步伐正在提速。其中,人身险外资股比限制从51%提高至100%的过渡期,由原定2021年提前到2020年。

在这样的好机会下,我们会持续致力于深耕中国市场,在中国市场获得更好的增长。安盛集团前几任高管为安盛在中国的早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充分信任和紧密合作的基础上,安盛将继续在中国进行投资并支持其经济发展。

下一步,如何深耕中国市场

《中国保险报》:2018年,法国安盛集团宣布,该公司已与安盛天平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现有国内股东上海益科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海南华阁实业投资有限公司、天茂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海南陆达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日兴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等签订协议,以46亿元的巨资,收购安盛天平剩余50%股权。在中国财险业低迷的今天,安盛集团斥巨资收购安盛天平,目的是为了什么?

托马斯•布博:首先,作为一个高速增长的新兴经济体,中国的财险业市场长期发展还是令人期待的,我们必须参与到未来的高速增长盛宴中。

目前安盛天平目前的主要业务还是车险业务。在车险市场变革的今天,这块业务确实比较艰难,中间渠道费用比较高。但是安盛天平是直销+分公司的混合经营模式,而没有完全依赖于中介渠道。我们已经见到了车险市场的好转和未来的增长态势。

安盛天平也在慢慢地开发一些新兴非车险业务,比如房产险、公司险和重中之重──健康险等。我很看好健康险,这块未来需求会比较大,也相信我们可以在此领域成为屹立中国市场的国际险企。

《中国保险报》:未来,安盛天平将采用什么样的策略,来扩展并深耕中国市场?

托马斯•布博:对于安盛天平来说,我们会继续扩大我们在车险方面的足迹。正如刚才所说。另外将我们的重心转到健康险上面。

在健康险上,我们能够看出这样一个趋势,客户的需求也在慢慢发生变化,可能最基础的需求是:如果我生病了或者健康状况出现了问题,是否有一个保险保障能够帮我支付治疗费用,帮助我渡过难关。但是未必这是唯一的需求,人们越来越需要一些附加服务,帮助我管理健康,方便就医,管理康复等等。我们在寻求利用物联网等新技术手段,提供这些服务,包括一些远程医疗服务,实现保险+服务的融合。

未来,我们希望安盛天平向客户中心模式转变,以健康险为入口,成为能够为客户提供各项事前、事中和事后服务的伙伴,以及客户优先选择的一站式财险服务解决方案提供商。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