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金融科技帮助普惠金进入最“土”的农村

发布时间:2019-07-09 11:16:24    作者:    来源:中国保险报网

□实习记者 李林鸾

河南省内乡县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受限于农村金融服务的缺失,当地经济发展缓慢。2017年6月,内乡县县长杨曙光带领考察组到了杭州,寻求与蚂蚁金服的合作,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产品落地,让内乡县的群众尽快享受到互联网普惠金融的便利服务。

得益于“普惠金融+智慧县域”项目落地内乡县,曾经普惠金融在农村地区发展的梗阻被疏通。如今,当地老百姓无论是生活缴费,还是小额贷款、办理政务都已经习惯了使用支付宝,线上交易已然成为他们生活中重要的一环,也成为他们发展生产的“神器”。

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痛点

作为聚焦“三农”问题的农业大国,我国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关键和薄弱环节在于广阔的农村领域,这也使得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的发展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长期以来存在金融难、普惠难的问题,农村金融服务运营成本高、信息不对称、收入难核实、有效供给严重不足。据社科院发布的《“三农”互联网金融蓝皮书》数据显示,我国“三农”金融缺口资金达到3万亿元以上。

为此,顶层设计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不断为农村地区普惠金融发展铺路。在政策红利和基础群体巨大的金融需求的推动下,目前各个金融机构都在致力于发展普惠金融,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依旧存在不少困难。传统银行信贷业务模式对于商业银行较为谨慎的风险偏好来说无可厚非,但却将那些没有房屋车辆、不具备户口社保、但却有真实金融需求的人群排除在外,形成了传统意义上的金融排斥。

毕马威发布的《2018年中国银行业调查报告》中提到农村普惠金融服务创新模式时说,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的客户群体与传统金融行业选择的客户不同,需要银行基于信贷全流程进行思维转变,在服务模式创新领域深耕,才能实现农村普惠金融服务体系的自给自足、持续发展。转型则需要加强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各地政府对数字政府及普惠金融的认识,鼓励其积极搭建数字金融的基础设施,助力当地民生发展。

金融科技铺路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人工智能、 云计算等金融科技的应用,数字普惠或者“互联网 +”普惠的模式兴起并被广泛应用。新技术的应用挖掘了社交、线上消费、支付等软数据的“变现价值”,有效降低了交易成本和信贷服务的门槛。以蚂蚁金服和网商银行为代表的互联网背景机构正积极运用大数据等技术创新,探索降低金融服务的成本和信息不对称性。

不久前,在“钱江观潮·2019小微金融行业峰会”上,网商银行农村金融事业部总经理彭博介绍,网商银行为践行普惠金融理念,利用支付宝内的智慧县域平台,与县域政府合作,将“互联网+城市服务”能力下沉到县域,在提供智慧政务、民生服务的同时,也在线上开通针对当地农户的普惠金融申贷入口,为县域政府提供“普惠金融+智慧县域”综合解决方案。通过应用政府在行政行为和公共服务过程中产生的数据,网商银行协同各地政府建立专属的授信风控模型,为当地农户提供普惠、便捷、可持续的金融服务,引导城市富余资金注入县域,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普惠”和“智慧”对于县域政府来说,有如久旱逢甘露,其参与的积极性普遍颇高。据悉,“普惠金融+智慧县域”模式目前已落地24个省市自治区,覆盖近300个涉农县域,相当于覆盖中国1/6的农村地区,未来还将覆盖更多省份。

作为“普惠金融+智慧县域”较早的实践者,内乡县县长杨曙光告诉记者,该县是较早和网商银行合作的县,并在2017年底上线“普惠金融+智慧县域”平台,通过政府进行了地推式的推广。据介绍,该平台的移动端APP有32项功能,涵盖了衣食住行等方面。其中,平台利用网商银行数据化风控系统,根据系统对用户信用的画像,用户在线上最高可获得20万元的授信,并按照3分钟申请、1秒钟审核放款、零人工干预的“310”模式放贷。

“现在我们县的活跃用户已经增加到十几万,截止到今年第一季度,我们统一授信额度超过20个亿元,累计放款量达到8亿多元,目前贷款余额将近2亿元。”杨曙光说。

另一个与网商银行合作上线“普惠金融+智慧县域”的县——山东五莲县也从中获益。该县常务副县长孙蕾春这样评价:“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产业,主体是农民。我们这个项目在农村确实破解了传统金融机构的普惠金融服务无法有效覆盖农民群体的问题,它能够直接提升当地群众支出能力,促进经济的发展,这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为乡村振兴注入了金融活水。”

“鲶鱼效应”显现

“普惠金融+智慧县域”项目在内乡县的建设成果,让河南内乡农商银行行长汪玉平有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感。

汪玉平曾拿不准在相对闭塞、人口年龄结构以中老年和儿童为主的县域和农村,推广互联网金融、移动支付工具究竟是否可行。但看到“普惠金融+智慧县域”项目推广半年后的效果时,汪玉平意识到,如果再不行动起来,谋求改变,将面临被淘汰的局面。于是,针对大企业拥有稳定工资收入的员工,农商银行开发了自己的快贷产品,实现“十分钟申请,两天内放款”,随后将产品受众扩大至面向该县全部群众。

可以看出,网商银行带来了“鲶鱼效应”。“网商银行的到来对我们触动很大。”汪玉平介绍,目前,农商银行也开始加紧线上、线下的融合推广,进一步在农村地区落地该行的普惠金融服务。

而安徽当涂新华村镇银行行长王智则选择以合作的方式共同发展。

“我们从成立到现在已经在普惠金融方面有很多积累,也服务了很多客户。但十年的服务过程中,我们总感觉农村金融的痛点通过线下的方式无法有效解决,比如说金融便利性和可得性。”王智告诉记者,“我们努力简化流程、培养队伍、优化体系,但我们只能把一笔贷款从申请到发放的时间缩短到3天以内,并且我们还是要和客户面谈,客户还是要来机构,这已经是线下操作模式的极限了。而跟网商银行合作之后,实现了‘310’,没有人工干预,农户的体验非常好。”

在王智看来,与网商银行的合作带给了当涂新华村镇银行不少好处。第一个方面体现在对客户服务质量的提升上。他表示,该行以前没有线上的产品,只做纯线下服务,虽然也可以基本满足客户需求,但无法打开新的空间。引入了和网商银行联合放款以后,打开了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空间,农户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和可得性有了更多想象。第二个方面,从银行角度来看,这样的产品模式以及合作为该行服务客户和营销拓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金融科技帮助普惠金进入最“土”的农村

来源:中国保险报网  时间:2019-07-09

□实习记者 李林鸾

河南省内乡县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受限于农村金融服务的缺失,当地经济发展缓慢。2017年6月,内乡县县长杨曙光带领考察组到了杭州,寻求与蚂蚁金服的合作,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产品落地,让内乡县的群众尽快享受到互联网普惠金融的便利服务。

得益于“普惠金融+智慧县域”项目落地内乡县,曾经普惠金融在农村地区发展的梗阻被疏通。如今,当地老百姓无论是生活缴费,还是小额贷款、办理政务都已经习惯了使用支付宝,线上交易已然成为他们生活中重要的一环,也成为他们发展生产的“神器”。

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痛点

作为聚焦“三农”问题的农业大国,我国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关键和薄弱环节在于广阔的农村领域,这也使得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的发展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长期以来存在金融难、普惠难的问题,农村金融服务运营成本高、信息不对称、收入难核实、有效供给严重不足。据社科院发布的《“三农”互联网金融蓝皮书》数据显示,我国“三农”金融缺口资金达到3万亿元以上。

为此,顶层设计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不断为农村地区普惠金融发展铺路。在政策红利和基础群体巨大的金融需求的推动下,目前各个金融机构都在致力于发展普惠金融,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依旧存在不少困难。传统银行信贷业务模式对于商业银行较为谨慎的风险偏好来说无可厚非,但却将那些没有房屋车辆、不具备户口社保、但却有真实金融需求的人群排除在外,形成了传统意义上的金融排斥。

毕马威发布的《2018年中国银行业调查报告》中提到农村普惠金融服务创新模式时说,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的客户群体与传统金融行业选择的客户不同,需要银行基于信贷全流程进行思维转变,在服务模式创新领域深耕,才能实现农村普惠金融服务体系的自给自足、持续发展。转型则需要加强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各地政府对数字政府及普惠金融的认识,鼓励其积极搭建数字金融的基础设施,助力当地民生发展。

金融科技铺路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人工智能、 云计算等金融科技的应用,数字普惠或者“互联网 +”普惠的模式兴起并被广泛应用。新技术的应用挖掘了社交、线上消费、支付等软数据的“变现价值”,有效降低了交易成本和信贷服务的门槛。以蚂蚁金服和网商银行为代表的互联网背景机构正积极运用大数据等技术创新,探索降低金融服务的成本和信息不对称性。

不久前,在“钱江观潮·2019小微金融行业峰会”上,网商银行农村金融事业部总经理彭博介绍,网商银行为践行普惠金融理念,利用支付宝内的智慧县域平台,与县域政府合作,将“互联网+城市服务”能力下沉到县域,在提供智慧政务、民生服务的同时,也在线上开通针对当地农户的普惠金融申贷入口,为县域政府提供“普惠金融+智慧县域”综合解决方案。通过应用政府在行政行为和公共服务过程中产生的数据,网商银行协同各地政府建立专属的授信风控模型,为当地农户提供普惠、便捷、可持续的金融服务,引导城市富余资金注入县域,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普惠”和“智慧”对于县域政府来说,有如久旱逢甘露,其参与的积极性普遍颇高。据悉,“普惠金融+智慧县域”模式目前已落地24个省市自治区,覆盖近300个涉农县域,相当于覆盖中国1/6的农村地区,未来还将覆盖更多省份。

作为“普惠金融+智慧县域”较早的实践者,内乡县县长杨曙光告诉记者,该县是较早和网商银行合作的县,并在2017年底上线“普惠金融+智慧县域”平台,通过政府进行了地推式的推广。据介绍,该平台的移动端APP有32项功能,涵盖了衣食住行等方面。其中,平台利用网商银行数据化风控系统,根据系统对用户信用的画像,用户在线上最高可获得20万元的授信,并按照3分钟申请、1秒钟审核放款、零人工干预的“310”模式放贷。

“现在我们县的活跃用户已经增加到十几万,截止到今年第一季度,我们统一授信额度超过20个亿元,累计放款量达到8亿多元,目前贷款余额将近2亿元。”杨曙光说。

另一个与网商银行合作上线“普惠金融+智慧县域”的县——山东五莲县也从中获益。该县常务副县长孙蕾春这样评价:“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产业,主体是农民。我们这个项目在农村确实破解了传统金融机构的普惠金融服务无法有效覆盖农民群体的问题,它能够直接提升当地群众支出能力,促进经济的发展,这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为乡村振兴注入了金融活水。”

“鲶鱼效应”显现

“普惠金融+智慧县域”项目在内乡县的建设成果,让河南内乡农商银行行长汪玉平有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感。

汪玉平曾拿不准在相对闭塞、人口年龄结构以中老年和儿童为主的县域和农村,推广互联网金融、移动支付工具究竟是否可行。但看到“普惠金融+智慧县域”项目推广半年后的效果时,汪玉平意识到,如果再不行动起来,谋求改变,将面临被淘汰的局面。于是,针对大企业拥有稳定工资收入的员工,农商银行开发了自己的快贷产品,实现“十分钟申请,两天内放款”,随后将产品受众扩大至面向该县全部群众。

可以看出,网商银行带来了“鲶鱼效应”。“网商银行的到来对我们触动很大。”汪玉平介绍,目前,农商银行也开始加紧线上、线下的融合推广,进一步在农村地区落地该行的普惠金融服务。

而安徽当涂新华村镇银行行长王智则选择以合作的方式共同发展。

“我们从成立到现在已经在普惠金融方面有很多积累,也服务了很多客户。但十年的服务过程中,我们总感觉农村金融的痛点通过线下的方式无法有效解决,比如说金融便利性和可得性。”王智告诉记者,“我们努力简化流程、培养队伍、优化体系,但我们只能把一笔贷款从申请到发放的时间缩短到3天以内,并且我们还是要和客户面谈,客户还是要来机构,这已经是线下操作模式的极限了。而跟网商银行合作之后,实现了‘310’,没有人工干预,农户的体验非常好。”

在王智看来,与网商银行的合作带给了当涂新华村镇银行不少好处。第一个方面体现在对客户服务质量的提升上。他表示,该行以前没有线上的产品,只做纯线下服务,虽然也可以基本满足客户需求,但无法打开新的空间。引入了和网商银行联合放款以后,打开了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空间,农户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和可得性有了更多想象。第二个方面,从银行角度来看,这样的产品模式以及合作为该行服务客户和营销拓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