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敬畏规律,创造优势,方能破局

——专访黄河财险董事长荣志远

发布时间:2019-06-17 10:39:56    作者:    来源:中国保险报网

□记者 赵辉

“我喜欢下围棋,它锻炼战略思维,下棋的时候,你不能就一个局部做纠缠,有时候你局部取得了胜利,但是整盘棋却输掉了。反之亦然。”黄河财险董事长荣志远坐在我前面,微笑着说。这位政府官员出身的险企掌门人气质平和谦逊,感觉就像个老师。

黄河财险董事长 荣志远

“从公司的发展来看,也是如此,到什么时候就要做什么事,而不要急躁冒进。”“我一般是跨越几年来看今天战略的。”荣志远说。

从2018年成立起,黄河财险在财险企业中,显得有些另类。在同行们全力扩张,寻求飞跃时,黄河财险的发展节奏似乎显得有点慢。对比于那些闪亮的跨越式发展口号,“五年盈利,十年全国扩张”这样的目标让黄河财险显得似乎有点平淡无奇。

荣志远却不这么认为,他坚信,“公司整体经营必须尊重常识,遵循规律,敬畏市场,才能逐步从亏损走向盈利,实现稳健,可持续发展。”

所谓守正出奇,敬畏为正,创新为奇。面对陷入同质化激烈竞争的车险市场,黄河财险在打造自己的差异化非车优势,大力发展工程险等特色险种。截至5月23日,公司非车险业务占比为89.12%,工程保险业务占比为72.42%。

通过一年多的实际经营,黄河财险规模保费稳步增长。截至2019年5月23日,黄河财险实现保费收入2.68亿元。2019年4个多月的保费收入已经超过了2018年全年的保费收入。

“我们走得不快,但是很稳。”在荣志远心中,是如何勾画黄河财险的发展蓝图的?在夏日午后,本报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

打牢基础

《中国保险报》:在竞争激烈的财险市场中,保险公司的发展需求非常急迫,有的甚至希望在两三年内,就实现盈利,形成全国性的布局。而黄河财险给自己的盈利时间则是四到五年,全国布局的时间为十年。作为黄河财险的掌门人来说,您制定这样的战略目标,是基于什么考虑的?

荣志远:从规模角度,我们公司在开业之前,严监管的政策就已经开始了。我们预测将来如果仅仅凭着规模往上走,是走不远的。虽然很多公司在两三年之内,甚至一两年之内就铺了很多机构。但管理跟不上,控制跟不上。这不是我们追求的。

从利润角度,众所周知,财险公司的盈利周期往往在五年左右。前五年往往是投入期,包括人员、系统、网点等开支。虽然有的财险公司可以凭借一些激进的手段实现快速盈利,快速扩张。但这与我们的理念不符。我们推行的是稳健发展的理念:不冒进、不懈怠、不折腾、稳经营。我们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一步一个脚印。在苦练内功,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将业务逐步做大。争取第四个经营年度打平,第五个经营年度盈利。

这样以来,我们就能牢牢把控业务质量,规避和预防风险,实现未来的可持续稳健发展。

从我们这届领导班子来说,最重要的使命就是把基础打牢,为公司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而不是急功近利,用今天的发展透支未来。

我们看到,金融保险行业属于高门槛、重监管行业,起步阶段固定成本投入较高。按照目前的监管要求,一家保险公司成立,董、监、高等高管人员都要到位,一年时间仅总部的费用可能要过亿元。这还没有统计根据监管要求必须开展的偿付能力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公司治理、资产负债管理、反洗钱等工作带来的系统建设成本、人力成本、内部管理工作量增加成本。2019年,黄河财险仅IT预算一项投入就已超过0.5亿元。尤其,在财险市场激烈竞争的环境下,新公司要想在4-5年内实现盈利,难度越来越大了。我们认为,公司整体经营必须尊重常识,遵循规律,敬畏市场,才能逐步从亏损走向盈利,实现稳健可持续发展。2019年,黄河财险依然处于通过加大技术、人力和渠道建设等成本投入解决自身生存力的阶段,这个阶段的亏损是阶段性、战术性和难以跨越的。尤其作为我们核心业务,工程险,它的回款周期往往跨越三到四年的时间,亏损到盈利是必然之路。但是我们是有信心、有决心、有办法解决公司盈利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

业务发展战略

《中国保险报》:2018年黄河财险保费收入排名前五的险种依次是:工程险、机动车辆保险、意外险、企财险、健康险。看得出,黄河财险的业务结构还是以非车险为主。那么黄河财险将如何推动非车险和车险业务的发展?

荣志远:在非车险业务发展方面,我们重点发展工程险、做精做细企财险、大力发展责任险、意外险和家财险等,全力推进公司高质量发展。同时公司积极发挥地方法人保险公司在甘肃区域的政治优势,先后与甘肃省农牧厅、庆阳等五家地市级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为相关机构未来拓展农险等政策性业务争取了难得的政策支持。在非车险产品创新方面,公司主要是围绕股东及其上下游产业开发新产品,如道路工程缺陷责任期保险,工程质量保证保险。下一步公司将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和实体经济的导向,立足服务甘肃地方经济发展,助力扶贫攻坚,在小微企业相关保险、农房保险、社会综合治理相关保险等领域,争取在保障范围和服务内容上有所突破,努力承担起地方法人保险公司的社会责任。

在车险业务发展方面,坦率地说,我们也在进行艰难的探索。公司成立之初,我们就提出,车险不走规模导向型、管理粗放型的老路,要走体现发展效益的科学发展之路。为此,公司确定了“低成本、差异化、有特色”的车险发展策略,希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出一条适合黄河财险的车险发展之路。今年,公司党委、经理层将车险业务创新发展作为公司“2019年三大攻坚战”之一,坚持从提供优质客户服务、创新车险平台建设、创新车险管理手段等方式,打造车险业务竞争力,积蓄车险高质量发展潜力。下一步,我们还是要从提供黄河财险特色的优质服务入手,构建关系更好、反应更快、保障更全、服务更优、专业更强、利益更大的营销、产品和客服运行机制。

如何打造工程险的能力

《中国保险报》:在目前的财险业,市场格局形成马太效应,在这样的市场格局中,许多保险公司都在寻找自己的差异化战略。黄河财险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打造工程险特色,那么支撑黄河财险的优势和资源有哪些?在打造工程险能力方面,公司有哪些既定的战略?

荣志远:我们之所以将工程险作为自身核心业务,主要是基于股东优势。从公司股东来看,公司9家股东中,有6家股东都从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建设,在全国有众多的机构网络和规模庞大的员工队伍,在公路、铁路、港口、地产、航空、旅游等方面有丰富的可保资源,有利于公司在工程保险领域做深做精。当然,除此外,黄河财险股东单位拥有一批高端工程专业技术人才,在长期的业务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工程风险管理经验,为公司工程保险发展提供有力的专业技术支撑。他们能够帮助我们解决很多基础性问题。使我们有能力承保工程险,有效识别和管控相关风险,为客户提供足够的防灾减损服务。

在起步阶段,我们必须借助股东优势。但是我们绝不能止步于此,而是要发展自己的能力。目前,公司领军人物都是工程建设领域和全国财险工程保险行业的专家,具有丰富的理论基础、行业经验和管理能力。公司工程险条线已建立起一支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

目前,公司正以工程险为切口,围绕股东及其上下游产业开发新产品,做全链条的延伸,如道路工程缺陷责任期保险,工程质量保证保险等等。

《中国保险报》:工程险业务的发力要以足够的承保能力为支撑,作为新成立的保险公司,相比较行业大的保险公司,承保能力仍相对偏低,这对公司打造工程险特色有何影响?公司将采取何种应对措施?

荣志远:关于承保能力的问题,我们有三大法宝来应对。

一是专业的再保安排。目前,公司已经初步建成了一支专业、资深的再保和承保人才队伍。公司也与国内外知名的再保险公司和保险公司建立了密切、良好的业务合作关系。公司和中再、太平再、瑞再等知名再保险公司签订再保险合作协议,承保能力充足,能有效地为工程险业务发展提供保险支持。

二是优异的业务质量。就全行业而言,工程保险是承保亏损的,根子就在于不少同业公司经营工程保险时实际处于承保理赔两头在外的尴尬境地。同时,由于市场竞争激烈,行业工程保险的保费充足率是比较低的。具体到黄河财险,由于第一大股东的大力支持,2018年,公司工程保险承保和理赔两个环节都已初步整合了股东甘肃公航旅集团的专家资源,也争取到了比较充足的费率。我们的工程保险业务质量还不错,这又反过来支撑我们从再保公司那里争取更好的再保险政策,最终有利于改善我们的承保能力。

三是开放合作的态度。对于极个别超出我们承保能力的项目,我们也愿意积极与同业公司采取共保、临分等方式予以解决。

未来要注重的两大能力

《中国保险报》:作为一家新成立的保险公司,您认为黄河财险要发展自己哪些方面的能力?

荣志远:我认为有两个方面的能力需要注重。一是创新能力;二是专业人才培养能力。从创新能力来看,黄河财险作为一家地方性的保险公司,可以深耕甘肃市场,实现因地制宜的创新,这是一些大型保险公司省分公司难以做到的,因为他们的产品开发能力集中在总部。目前,我们已经开发出了道路工程缺陷责任期保险,蜂蜜收入保险等创新产品。这种因地制宜的创新能力将推动我们未来的全国拓展。

从专业的人才培养来看,我们注重建立一支专业的队伍。公司要求每个部门的负责人必须成为该业务领域的权威。在员工培训和考察方面,进行了大量投入。在科技驱动保险的浪潮下,没有专家型的人才,一家财险公司是走不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