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打通移动金融应用开发的“任督二脉”

——专访腾讯金融云总经理胡利明

发布时间:2019-01-22 11:43:35    作者:    来源:中国保险报网

□记者 苏洁

随着云计算在金融行业的广泛应用,价值的不断体现,云上金融已经成为业界的广泛共识。对于金融机构来说,云技术能够解决哪些问题?在数字化转型期,如何让技术助力企业发展?在腾讯移动金融开发平台TMF产品发布之际,《中国保险报》记者采访了腾讯金融云总经理胡利明。对于金融云在保险业和银行业等领域的应用,胡利明做了详细介绍。

胡利明

打造无边界的金融业务合作生态

记者:现阶段,对于金融业来说,数字化转型可能是重中之重,作为企业来说,您认为该如何积极应对?

胡利明:目前来看,金融机构面临几大挑战:第一,获客成本越来越高。客户获取过来以后,使用的频率可能并不高,所以把客户留下来或者长期的使用难度其实是比较高的。第二,在互联网上面提供金融服务面临的安全风险非常大。比如黑客的入侵,网络上的黑产,以及欺诈等等行为也非常多。第三,用户体验和智能体验方面的挑战。大多数金融机构其实以前不是做移动互联网,对互联网的场景理解还是有些缺乏的。比如我们调查到,80后、90后,大部分的年轻人其实更喜欢使用互联网金融的理财平台,比对银行APP体验的评价要高一些。第四,渠道触达比较单一。大部分的银行最依赖的还是线下的渠道,但线下的渠道对客户的服务时间非常有限,触达范围有限。

基于腾讯移动金融开发平台TMF,它是一个将移动、开发、测试、运营、安全能力、AI应用能力,包括场景连接合作能力聚为一体的一个一站式的移动金融的产品。采用这个产品,金融机构可以进行相应的应用开发,可以打通移动金融应用开发的“任督二脉”。相对于传统的移动开发,我们的开发效率可以提升超过200%,这样我们相应就可以应对互联网的很多场景,快速地进行业务试错、创新,然后做很多实时的运营活动。比如像一些热点,如“锦鲤现象”,我们要快速的抓这些热点,要快速上线一些相关的运营活动,赶一赶差不多两三天时间就可以把整个系统上上去。借助我们成熟的开发框架一次性开发可以发布到四个端,包括APP、小程序、公众号、H5等等。在这个发布当中,可以非常平滑的嵌入超过30种的AI应用能力,比如银行里面会用到各种各样的像人脸识别、OCR,包括智能客服、语音等,通过这些AI能力可以大大提高移动金融里面自动化服务水平,智能化体验的能力,最终把金融机构合作的范围、渠道得以大大的拓展,形成一个无边界的金融业务合作生态。

做产业的智慧互联

记者:腾讯云在金融领域的定位是什么?

胡利明:到目前为止腾讯云服务的金融客户已经超过6000家,其中包括合作了150多家银行,几十家的券商和保险公司,还有数量众多的互联网金融公司。

腾讯集团的战略目标是做消费互联网,做用户的连接,扎根消费互联网,拥抱产业互联网。产业互联网对我们来说是一张新的网,在这块的战略投入也非常大。其实产业互联网当中有泛互联网领域,也有传统领域。在传统领域当中,其实金融跟政府是非常重要的两个行业,金融也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在里面。我们希望把互联网技术,还有云技术,还有腾讯连接的这种场景、产业互联的能力带到行业里面,给更多的金融机构,和他们形成合作关系,然后做产业的智慧互联。

记者:现在金融云竞争非常激烈,保险业、银行业都在做自己的云产品,他们可以对外输出,也可以服务自己的机构。您怎么看待未来的竞争格局,比如很多金融科技子公司成立之后,跟他们会不会有很强的竞争?

胡利明:我们在2015年底开始构建腾讯的金融专区,在上海、深圳逐渐的累计,现在上海和深圳分别有3个金融专区。但是,我们目前金融专区承载的主要还是非银客户,像一些互联网金融、保险公司。对银行业来说,目前主要是按照私有化部署,就是专有云的模式,还有行业云的模式去做。

对于金融机构成立的金融科技公司之间会不会存在比较激烈的竞争,首先,其实大家做金融云的大方向是一致的,但是发展路径不同,客户群体还是有比较大的区别。对于腾讯来说,腾讯是一家输出自己的公有云技术的互联网公司,我们是站在纯技术输出的角度去做金融云的实验,对行业进行输出我们的互联网公有云的技术沉淀,如IaaS、PaaS、SaaS,还有包括腾讯在互联网领域应用的一些经验,比如说,营销、风控、运营,等等。我们的客户相对来说范围很大,而且是各行各业,金融只是其中一条线而已。

其次,做云,尤其做金融云,对技术的要求、人员的投入、技术的沉淀是非常多的。要像公有云厂商一样,对全行业进行云输出,整个团队的投入,包括技术架构的建设投入都非常大。

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其实大家都是为了把先进的金融科技的能力输出到这个行业,把腾讯的一些金融科技和能力给到这些合作伙伴,让他们去合作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所以,我们认为,合作是大于竞争的。

从 To C 到To B

记者:现在云业务在腾讯整个业务的占比是怎样?未来有哪些布局?

胡利明:其实腾讯做云和To B的事情比较早。云是2010年就开始做了,那时候针对腾讯开放平台的合作伙伴,向游戏、移动应用的合作伙伴提供云基础设施的支持。2013年才向各行各业进行开放。2018年10月份才开始真正把云和智慧产业升级成一个一级的事业线。整个过程其实也是腾讯业务的发展和基因演变的过程。我们在很长时间内是做消费互联网,做C端的互联网服务非常多,到了一定瓶颈期的时候,To B的服务就有非常大的潜力。那么,在2018年的这个时间点就非常需要把我们把B端的服务能力做一个汇聚,集中力量去发展这块产业互联网的能力,将所有的资源利用起来。

记者:相比其他云企业,腾讯云的优势有哪些?有哪些代表性的合作案例?

胡利明:金融云是非常有特色的一个云服务的集合,核心竞争力各家不太一样,因为大家的发展历程跟优势不一样。腾讯云的优势有三点:第一,在这个领域,腾讯的优势从下到上,就是底层的高规格的合规基础设施,我们2015年就做到了;第二,金融中间件,包括我们的TSF,还有金融的交易数据库TDSQL,已经应用在银行的很多系统,还有保险公司的核心系统;第三,我们在上层金融的SaaS和金融的智能应用方面,基于腾讯用户的连接和用户的标签数据,数据本身我们不会拿出去,但是其实我们闭环在内部提供了一个特色的SaaS服务,这个也是我们的特色。

2017年6月,中国银行与腾讯云在内蒙古正式挂牌成立“中国银行-腾讯金融科技联合实验室”,双方重点基于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全面开展深度合作。随后的一年的时间里,双方从满足客户需求和风险管控两个领域展开合作探索。目前,腾讯云为中国银行提供的全行大数据平台以及事中风控解决方案帮助中行更好的构建风险视图,大幅提升欺诈数据的查准率和查全率,助其实现了控风险、升体验、降成本、促发展的目标。另外,基于建设银行打造集团云的需求,腾讯云以自主研发的专有云平台TCE,输出全套的云化技术能力,帮助建设银行打造了一朵高可用、统一管控、行业合规的超大型集团云,同时满足建设银行自有业务数字化转型和对外金融科技输出的需要,这次创新合作也成为行业内大机构自建集团云的标杆。

记者:在发展金融云过程中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胡利明:最大的问题就是金融云在国内来说是一个新兴的领域,没有什么明确的标准。但是,在云时代,整个服务模式发生了变化,公有云可以承载非核心的业务,然后大部分业务承载在私有云,在这种场景下,其实对于云使用的这种规范、合规的要求,也没有相关的标准检测机构,所以,在做的时候大家只能是按照一些历史上比较严格的规则去遵循,大家可能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在创新方面会受到一些限制。这个确实是最大的困难。

现在方向上还是向好的方面发展,政策上也有了金融云相关的标准,然后逐步去完善。之后相应的检测机构,一些行业的标准,在大家形成一致的看法以后,整个服务铺起来就会比较快,行业集中度也会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