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保险科技为险企带来新机会

发布时间:2018-10-09 09:30:15    作者:万鹏    来源:中国保险报网

□万鹏

InsurTech(保险科技)是从FinTech(金融科技)演化而来。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专业人士发现FinTech很多的创新成果可以用在InsurTech里面,近几年来针对保险科技的资金融资整体不断上升,促使互联网保险大热。然而实际上我国的互联网保险尚停留在销售渠道的转移这一实效。而作为互联网保险的进阶版,保险科技可以被广泛应用,渗透到保险行业的各个环节,主要通过运用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在产品、营销、运营、信息咨询等方面实现提高。

目前中国保险业仍呈现着传统、封闭态势,在风起云涌的保险科技的推动下,被动着改变自身。作为支柱险种的车险,盈利极为不易,非车业务占比又过小,主业无法产生对应的效益。如何透过互联网,透过保险科技,从狭隘的、单一的提供保险保障,向符合时代的需要、符合市场的需要发展,同时可为保险企业带来新的效益,这是摆在所有保险企业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保险科技国外发展趋势

国外互联网保险企业发展多元化,每个企业由于自身不同的理念,经营模式也不尽相同,但通过类比,大致呈现出三大发展趋势。

趋势一:利用大数据分析,业务进一步创新。Sentiance是一家比利时的数据公司,为了帮助保险公司分析投保人、被保险人平时出行的习惯特征,他们利用传感器技术来收集二者的行为数据并从中预测风险;位于硅谷的创业公司SureifyLabs为市场双方搭建沟通平台。这两家公司通过合作, Sentiance利用Sureify提供的平台和用户大量总结数据信息,发掘出了高意向客户群体,而这正是保险公司需要的。

趋势二:优势资源整合,搭建保险生态圈。受到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保险行业发展也受到了新的挑战:分销环境变化;互联网平台的迅速崛起,移动通讯设备普及等原因。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出于节约成本,扩大优势等诸多考虑,开始整合优势资源,搭建保险生态圈。例如,安联与德国电信合作,推进“数字化时代生活”概念;针对零售客户,安联和德国电信推出开发的 “联网之家”数字化服务,利用传感器技术及智能电话监控客户的家并提供援助服务;在企业客户这方面,主要是提供网络安全服务和相关的保险产品。

趋势三:消费者行为促进保险公司转变。伴随着技术的转变,消费者的客户行为已发生深刻改变。线上销售在保险销售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典型客户购买保险,基本包括5个关键步骤:萌生初步购买念头,到初步研究、报价、产品选择,再到最终购买。可以看出,客户其实是通过不同渠道逐步明确购买意向的,而非通过单一渠道。

中国保险业发展现状

我国保险业的发展,随着国民财富的增长而呈现向上的趋势。保险产品多元化,保障功能逐步完善且保险资产配置愈加多元化。各种科技企业纷纷从保险技术、产品、销售模式上进行创新,为保险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活力。同时,保险业也显现出发展上的瓶颈。

(一)数量与效益的差距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险业发展全面步入正轨。在补偿灾害损失和维护社会安定上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在支持国内经济建设、促进产业结构多元化上体现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我国保险业保费规模始终表现出可观的增长速度。但深入了解我国保险业的发展,不难发现其在行业效益上所暴露出来的一系列不足:首先,2017年我国保费规模虽然位列世界第二,距离发达国家还有6-11倍的发展空间,体现了我国保险渗透程度的不足;其次,2017年,保险业共实现净利润2567亿元,同比增长约三成,但是这个增加在相当大程度上都得益于保险资金的市场投资,体现了保险公司经营上的偏差及行业效益的不平衡。

互联网保险的发展从主体数量上来看,2012年我国只有39家保险机构经营互联网保险业务,到了2017年上半年便增加到129家,其中包括第三方服务商、电商平台、保险中介经营模式,并且还有多数传统保险公司通过官方网站、第三方平台合作等模式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从保费收入规模上来看,我国互联网保险保费收入从2012年的111亿元增加至2016年的2347元,实现了跨越式增长。而2017年收入为1835.29亿元,较2016年下降了21.8%。

我国互联网保险从参与主体占比上来看其数量是巨大的,但所产生的效益却较小。互联网保险保费收入占总保费收入非常小,互联网保险的渗透率极低,且在互联网保险保费收入中,人身险占比达到73.71%,财产险仅为26.29%,体现了互联网保险发展的不均衡性。这种不均衡性在互联网财险市场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多数保险公司都仅仅是把互联网作为销售渠道的转移,披着互联网的外衣,用传统的思维在经营保险业务,致使互联网保险效益低下。

(二)产品滞后与市场需求的差距

保险产品创新不足一直是我国保险业发展的巨大障碍。我国现有的保险产品与市场需求存在差距。据相关资料显示,各公司的险种相似率达到90%以上,这种同质化最终也导致了价格战;此外,保险公司缺乏对产品投放市场的后续跟踪,因此保险产品覆盖面狭窄、保障范围低,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就寿险市场而言,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市场存在较大的空缺。而在产险市场,险种主要集中在机动车辆险上,险种非常单一。

从互联网保险来看,其创新不是简单地将传统保险产品搬到网上,而是要对原有产品加以升级改造,业务流程也需进行相应调整,而我国互联网保险目前在这一块尚有不足。目前,我国互联网保险创新主要以“场景+互联网”为主,企盼保险与场景结合,从而产生强大的吸引力。除了延误险、退运险、旅游险等具有创新性和高需求的场景保险,大多数都是将原有的产品搬到线上。

(三)互联网在其他行业与保险业的价值体现差距

中国互联网用户爆发式的增长和网络购物的普及,为各个行业融合互联网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在餐饮行业,伴随着互联网科技产生的美团外卖、饿了么,为市场上各个小餐馆带来生机,他们成了订外卖的最佳选择,而大众点评也使得消费者对哪家店有什么菜、好不好吃等信息一目了然;在教育行业,人们早已摆脱了只有教室、补习班才会有老师的想法,现在只要你打开电脑、手机,各个老师、各种课程任你选择。互联网催生了许多商机,给人们带来了许多便捷。

自2000年起互联网保险这一概念在国内萌芽,经历了探索、积累,目前国内互联网保险的渗透率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较低,只有7.6%,后续的发展还需要借助科技的力量。

(四)大数据与精准营销的缺失

大数据技术可应用于保险产品开发、展业、理赔等各个环节,通过数据挖掘客户的潜在需求,实现精准、高效的产品服务。我国保险业对于大数据的收集与整合,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为滞后,对于大数据的挖掘和应用仍存在一些困难。

首先,数据的自有属性催生了应用壁垒。一是数据的静态性。二是数据的完整性。三是数据的隐私性。其次,数据的整合具有一定的难度,难以实现共享。每天从消费者设备端产生的数据太多了,除了客户性别、年龄、收入、健康状况等基本信息之外,也有客户兴趣、消费习惯、投保理赔等变化性极强的信息,收集这些复杂的数据并计算出一个精确的结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最后,国内大数据人才的稀缺,保险公司难以吸引对数据库深有研究的程序员。大数据缺失,使得保险公司难以真正实现利用大数据技术做到精准营销。

针对这些问题,许多保险公司都尝试通过网页、微信公众号、APP等平台,提供在线咨询、投保、报案等功能,以便加强对客户信息的收集以及追踪后续服务。但保险公司在与客户互动时显得非常被动,数据获取效率较低,难以形成稳定长期的数据获取渠道。

保险科技在中国的应用

1.缺乏有效的政策监管

从2012年到现在,我国互联网保险处于全面发展的阶段,各保险公司借助官网、保险超市、门户网站、离线商务平台、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等多种方式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近些年国务院与保监会虽然也都出台了一些关于互联网保险监管和保险体制改革的法规和行政条款,但面对发展迅速的互联网保险,法律法规和监管机制并没有完全跟上其发展的步伐,也没有成立专门的监管部门。缺乏有效监管,导致了互联网保险市场机制并不成熟。

2.经营模式多样,缺乏完善体系

我国现阶段互联网保险的经营模式多种多样,但是每一种模式都不够完善,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自主经营的官方网站模式存在宣传推广难、产品体系不完善、运行维护难度大等问题;专业中介代理模式存在产品缺乏创新、销售规模受限制的缺点;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模式面临监管缺失、资金流转漏洞、销售资质欠缺等方面的问题;网络兼业代理模式饱含缺乏监管要求、市场秩序混乱、运营效率低下的诟病。

搭建保险生态圈的必然性

通过保险科技实现商业布局、搭建生态圈必然要借势互联网。随着互联网资源与信息共享这一属性,各个中小型保险公司、外资保险公司也都在积极搭建自己的生态圈。

(一)中小险企、外资险企依托互联网强势发展

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网民数量崛起、人们对互联网消费的依赖,为许多中小险企和外资险企带来机会。

以互联网寿险为例,2017年,共有61家人身险公司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其中中资公司39家,外资公司22家。全年实现规模保费1383.2亿元。通过上图看到建信人寿、工银安盛、国华人寿等中小型寿险公司位于保费规模前三,其他中小型寿险公司与外资公司也出现在前十里。由此可见,中小型保险公司与外资保险公司在互联网平台上可以大放异彩。

为什么说互联网为许多中小型保险公司与外资公司带来机会?其核心是互联网平台数据丰富、用户消费特点明显,能够满足它们细分市场的需求。与大公司相比而言,中小险企的经营机制相对比较灵活、市场化程度较高、信息传达半径小,对信息的反应能力也更灵敏。因此,中小险企更容易实现科技、服务、与管理的创新。

(二)案例分析

1.必然性—科技创新大势所趋

首先,阶层固化,只有创新才能突围。实体保险业的发展已趋于稳定,且保费增速从前几年的超高速增长到中高或中低速增长。此外,产险的市场基本已经固化,市场仍然是一个由大公司绝对主导的市场。如何突围?保险科技能够最大化的创新产品与服务。

而后,从保险场景化升级到保险生态化的商业布局已是趋势。众安新推出的网络购物退货运险“任性退”已经不是传统的场景式退运险,不再局限于简单的财务补偿。当用户在任何电商平台需要退货时,拨打理赔服务电话时就会有快递公司主动上门取件,免去后续的理赔流程,而众安所做的就是连接快递公司和各个电商平台,提供生态化解决方案。

2.可行性—综合能力实现创新

作为消费金融领域里的连接角色,众安需要对其资产和资金具有全面的把控。除了数据和资源的优势,偿付能力尤为重要。据《2016年众安在线偿付能力第二季度报告摘要》显示,众安保险2016年第二季度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均高达1043.41%,远远高于其他保险公司。

强大的金融风险控制能力是创新的保障。众安强大的风险控制能力依赖于其的大数据技术的精准。众安通过300多款保险产品全面布局互联网保险生态圈,将服务过程中的理财、社交、健康、出行等数据编织成一套完整的大数据脉络。数据量越大,其精算模型就越精准,风险控制能力就越高。通过大数据技术的驱动,可以做到反欺诈的有效风控。

2016年底,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在平安发展“3.0”的发展规划中指出,今后平安的发展将重点聚焦在“大金融”、“大健康”这两个板块,通过平安集团的强大实力,搭建商业发展生态圈,其中在健康医疗板块的发展道路也已经渐渐明确。

平安集团希望打造成一个连接用户、保险公司、医保、医院、诊所、检验检测机构、新兴智能设备以及各类健康服务提供商的综合性平台。而在这其中,平安健康险、平安好医生、万家医疗等是这个“大健康”生态价值链上的重要环节。公司以树立成为中国移动互联网时代智慧医疗的领航者为目标,致力于打造用户健康管理一站式解决方案提供商,构建一个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健康产业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