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互联网保险助推保险回归保障的三大支点

发布时间:2017-08-29 10:49:06    作者:王小韦 高笑寒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王小韦 高笑寒

伴随着“互联网+”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各个行业都推出各自领域的“互联网+”的个性化产品和公共产品,保险行业也不例外。在当前保险“回归保障”的总基调下,研究互联网保险助推保险回归问题,有利于寻求和探索保险回归路径和方法。笔者剖析互联网保险的本质特征,从互联网保险对助推保险回归视角出发提出建议,供同业交流。

本质:互联网保险并非简单的“保险+互联网”

第五次金融工作会议提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要把更多的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保险作为金融重要组成部分,回归“风险保障者”的本质角色同样是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互联网保险这一新兴销售模式、展业方式的诞生大幅提升了保险行业的整体效率,但在角色定位、发展质量、业务合规等方面仍需进一步重新定位和思考。

从角色定位上来说,目前互联网保险有两种发展形态:一是将传统的保险产品放在互联网上渠道上销售,即保险产品的渠道互联网化。二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对现在的保险产品进行“脱胎换骨”式改造,从保险经营理念、保险产品设计、保险销售、保险风险预防等全流程进行“换血”。从本质上讲,保险是作为风险管理工具,最重要的是满足经济社会风险管理需求,充当风险稳定器的角色。互联网保险公司应借助新技术,不仅要做传统销售渠道的替代者角色,更要深刻洞察互联网生态下的新风险及新需求,发挥新技术在风险管理上的优势,只有如此,才能借助新技术走得更长、更远。

从发展质量上来看,互联网保险其优势应该更多地体现在风险保障和赔付能力上,而不是以人为制造的噱头去吸引眼球。之前部分高温险、熊孩子险、恋爱险等“网红险”一方面其风险保障能力体现不足,另一方面对风险评估的预测和估计并不充分,诸多后续服务、理赔不能及时兑现,不仅对保险消费者的利益造成侵害,而且对保险业的声誉也造成一定影响。如何真正的借助互联网技术,通过产品、技术、场景的创新及开拓实现产品设计更加科学、费率厘定更加合理、风险覆盖更加充分才是互联网保险发展的核心所在。

从业务合规上来讲,曾红极一时的互联网车险比价平台在2014年前后数量多达千家,最近根据保监会下发的《中国保监会关于整治机动车辆保险市场乱象的通知》要求,财产保险公司可以委托第三方网络平台提供网页链接服务,但不得委托或不允许不具备保险中介合法资格的第三方网络平台在网页上开展保费试算、报价比价、业务推介、资金支付等保险销售活动。短期来看,似对互联网保险发展是一定的限制和约束,但从规范行业长远发展来讲,是对市场上“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的有效遏制,有助于从根本上树立行业准入及发展规则,减少行业乱象,保障互联网保险健康可持续发展。

方向:脱资向保 脱虚向实

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是保险的三大功能。在保险业务实中,绝大多数保险公司能够恪守保险行业功能,但是也有部分公司偏离保险行业发展轨道,过分强调保险行业的融资功能,给保险市场、资产市场甚至实体经济代理消极影响。具体表现如下:

在产品设计中,一味地追求自身的经营利润,开发设计的保险产品时低保障、高理财的万能险、投连险等新兴寿险产品,此类产品在个别寿险公司业务占比居高不下。个别产险保险公司忽视保障型业务,将大量的人力、物力投放于投资型业务,忽视了保障型保险产品。

在产品营销中,过分地依赖高手续费渠道,如银保渠道、代理渠道。对于寿险产品来说,部分保险公司银保渠道占比高达80%以上。对于车险产品来说,车险在经营车险的保险公司业务占比超过80%,其中有的公司车险业务占比超过90%以上,一些保险公司车险产品手续费率高达40%,代理人渠道、代理机构渠道占比持续上升。车险经营中销售手续费占比持续攀升,直接侵害出险频次低的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在风险管控中,与销售产品结构相对应,是激进投资对抗原股东、资产负债错配等投资端的风险不断积累、扩大。保险行业野蛮式发展方式使得原本化解风险、提供风险保障的行业成为了金融最大的风险高地。

支点:理念 产品 经营

理念回归。互联网保险的发展促进保险经营理念回归。过去传统保险公司采用的人力密集型、地毯式推广型的销售策略更适用于理财型保险产品,通过较高的收益率口口相传吸引客户。在传统渠道下,用户的购买行为、需求、对服务的认识都不是投资类产品的核心,但互联网保险恰恰相反。互联网保险的先天优势在于技术含量高,特别是通过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前沿科技降低销售成本,优化产品设计,提高风险保障。互联网保险在高保障型产品的设计和推广上显然要由于传统渠道,互联网保险的发展会推动越来越多的客户对风险的认知、对保障的理解、对保险的需求不断加深。

产品回归。互联网保险助推理财型保险产品回归到保障型保险。以车险经营为例,传统的车险定价机制中,费率因子主要包括投保车辆购置价、折旧价、零整比等刚性因素,忽视了驾驶员遵守交通规则、年龄、驾龄、汽车行驶里程以及行驶区间、远程监控等柔性因素。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汽车驾驶也是一种专门的职业,保险行业进行车险定价,也只能收集到刚性因素,收集刚性因素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空想。互联网到来的时代恰逢汽车走进千家万户,汽车广泛进入寻常家庭,驾驶员不再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普及为一种生活的技能。与此同时,GPS 、北斗等导航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也为收集驾驶里程、行驶区间、驾驶习惯创造了更加便捷的条件。以寿险产品为例,通过采集保险消费者饮食、运动等生活习惯,在承保前能够为客户提供量身打造的保险产品,在承保中为客户提供有益的建议,在出险后能够按照合同约定快速理赔。

经营回归。互联网保险的发展倒逼保险经营实物回归。一方面互联网保险对保险公司的品牌形象树立起到促进作用。高收益率保险产品时代,客户更多的是关注“产品收益率”这一简单指标,而对保险产品真正的风险保障指标则并不重视,也因此对保险公司、服务、品牌都缺乏忠诚度,对保障缺乏认知。另一方面互联网保险对保险公司的销售渠道提出更高的要求。互联网保险时代,保险公司在销售渠道上将改变以往的粗放型管理模式,也无法再依靠高额的手续费返还来获取客户,而是需要根据产品的定位,寻找更合适的用户群体,然后再考虑什么样的渠道更容易获取这些用户。

此外,在开展风险防范上,互联网技术正在探索对承保风险标的物风险隐患的管理当中。提醒、督促投保人、被保险人消除风险隐患,降低风险事故发生概率,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也能够促进保险行业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彰显保障功能,是保险行业永恒的主题。发展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保险,预防、减少、甚至杜绝风险事故,发挥保险行业社会管理功能,是保险回归的体现,也是落实金融工作会议精神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