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蚂蚁金服CEO井贤栋:面对新金融,都是同路人

发布时间:2017-07-31 10:47:28    作者:井贤栋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蚂蚁金服CEO 井贤栋

去年我们说普惠,今年是两个关键词,一个是科技驱动,金融科技,二是全球化。

科技正在重塑金融,一个和DT时代相适应的新金融体系正在形成。

这两年,关于金融行业的变化有很多说法。互联网金融、金融互联网,Fintech,TechFin等等的名词,我自己觉得最终是“百川归海”,最后所有人想去的都是同一个,我觉得就是新金融。什么叫新金融?就是由于科技的发展,为整个金融行业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利用金融更好服务用户、服务消费者、服务实体经济,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服务,激活金融的服务,把经济服务好,我觉得这是新金融。之前的金融体系是工业时代的产物,和工业文明相适应的,他对应的是标准化、大生产、人工服务等等。而随着信息革命的推进,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一系列新技术的成熟,一个和DT文明相适应的新金融体系正在形成。

如果试图给未来的新金融画一个图画,很难。因为一切刚刚开始。今天我只是作为一个实践者,作为一个行业参与者,从用户的视角,从被服务对象、实体经济的视角来描述一下它的一些特征。

新金融的特征之一,金融变得越来越具有包容性。

以前金融服务是服务20%的头部用户,包括大企业、高净值人群,然后我们得到80%的利润。由于各种各样的限制,使我们很难有效向普通大众、小微企业提供便捷、平等、适当价格,可持续的服务,这样比较难。今天我们有机会可以用技术实现这些东西。

我想提几点技术: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生物识别、人工智能、区块链。

1、云计算。一是触发海量需求的弹性处理能力很关键。二是灵活创新的敏捷交付能力很关键。三是基于海量数据所谓的智能化应用能力。四是业务的连续性保障能力。这些东西给到云计算,对整个金融行业有一个巨大的推动力。

2、生物识别技术。可以帮助了解你的用户,可以帮我们更好知道这个消费者是谁,它的成本更低、更有效,体验更好。对偏远地区具有更大的价值和意义。今天在海外很多国家,生物识别的数据库建得比我们更强更好。如果我们没有很好的标准建设、行业应用的推广,以及基础数据库的建设,有可能会落后于其他区域,包括印度、印尼。

3、区块链技术。所有人都很关注区块链,但是今天真要把区块链应用到实际当中,解决实际问题,少之又少。区块链有三个TR有关的英文单词,Traceability(可追溯性), transparency(透明性), 以及trusted(可信机制),都和它有关。信任是金融最基础的东西。我觉得区块链在金融里面,一定有非常巨大的潜力和应用。

第二个特征是,无现金成为趋势。

很多人可能误解了“无现金”背后的含义,无现金不是为了消灭现金,而是提供一种更好的可能性和支付的便捷性,把这个权利交给消费者。大家知道,支付对消费的促进非常大。从50、60年前VISA、万事达的成立,无现金支付这种新方式和美国那一波消费经济的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整个的支付便捷对消费促进的影响、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以及对民生服务满意度影响都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无现金是科技创造这个东西之后,把选择权交给用户。在国内,我经常不带钱出去,偶尔也会遇到一些尴尬。上周我在一个酒店门口,等朋友给我送钱来。另外一个朋友很惊讶地发现我站在酒店出租车旁边,我说我没有钱,无法付车费。

今天可以看到科技带来的便捷性非常大,无现金有几大便捷:让金融更普惠,让商业更智能,让百姓更满意,让社会更高效,让信用体系更完善。

蚂蚁金服和各行各业、各科技公司、金融公司、网络公司、支付公司一起推动无现金的发展。

中国的移动支付受到海外的热烈欢迎。“一带一路”会议期间,听说20个青年讲出了心目当中中国的新四大发明:高铁、支付宝、网购、共享单车。这可能因为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背后有一个意思,都是“通”,不管是交通,还是支付方便,或者是货物的流通,都是一个“通”字。

第三个特征,信用体系成为新金融的重要支撑。

我认为信用是未来十年经济领域最大的红利。我们看到信用体系构建之后,对社会治理发展,乃至于对整个商业模式的重构,都有非常大的价值。

第四个特征是,人人参与的绿色金融。

以前的绿色金融往往和大公司、大机构有关。今天我们努力实现,以数字化的方式,让每个人可以参与到绿色金融当中。 支付宝推了一个“蚂蚁森林”,用很多数字化的方式,节省碳排放。

新金融,并不是外生的新事物,而是金融本身所谓的内生创新和增长。面对新金融,没有竞争者,都是同路人。毕竟新金融的路上,万米长跑才刚刚走了10米。我们需要理解、把握未来的趋势,大家携起手来,一起把未来新金融的图画画出来,代表未来和过去做竞争,代表中国为世界的可持续发展、普惠金融的发展做出贡献。

(本文摘编自蚂蚁金服CEO井贤栋在“第七届上海新金融年会暨第四届金融科技外滩峰会”上的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