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保险科技抵达彼岸需铺好三块“桥板”

发布时间:2017-03-07 11:05:29    作者:高笑寒 王小韦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高笑寒 王小韦

保险科技,是新生概念,位居保险创新的前沿阵地。透过大量资料、各家说辞,笔者认为当前趋于流行的保险科技,是互联网保险的代名词,其核心内容是通过采集庞大的数据对投保客户进行风险识别、风险管控和出险后理赔等,给保险经营注入全新的内涵。

结合当前保险市场上新出现的保险科技理论探索和实务尝试,笔者分析了未来保险科技发展面临的新环境、新挑战,并提出完善的建议,供保险同业交流。

新环境:万事俱备 借力起步

保险科技是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对传统保险业的更新和再造。目前科技保险对传统保险业务的改造有三大“东风”:一是目前传统保险业,无论是寿险还是产险都面临着人力投入多、成本大、效益低、消费者满意度不高的发展瓶颈。二是无论是监管层面还是公司经营者层面,在业内都形成回归传统的保障型业务的共识。三是目前改造传统保险业务的技术条件已经开始探索,并逐渐发展成熟。

从监管层面来讲,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保监会屡屡要求保险业回归保障职能,要求保险公司开展保障型保险业务。2017年全国保险监管工作会议上,保险监管部门明确提出“保险业姓保,保监会姓监”,随后对个别寿险公司开展检查并予以行政处罚,为保险回归保障功能奠定了政策导向。

从公司发展经营来看,保险保障功能回归势在必行,保险回归保障机遇和挑战并存,如果不下大力气精耕传统保障型业务,意味着挑战大于机遇。个别寿险公司跑偏航道,大力发展万能险等热衷于发挥保险融资功能、淡化保险保障功能,对于寿险公司来说无异自废武功、舍本逐末。寿险公司在大力发展理财型保险产品,风险管控节点就主要集中于保险公司总公司资金运用的风险,经营中风险管控战线短、节点少、参与度低;现在回归转到保障型保险产品经营,战线长、节点多、参与度高,对于很多保险公司无异于另造。在财产险公司中,除了极个别保险公司大力发展理财型产品外,绝大多数财险公司主要业务仍在车险方面。但是,从近十年来车险经营看,除了极少数大型公司盈利外,绝大部分中小型公司处于亏损的边沿。车险经营陷入“红海”,亟待探索“蓝海”区域。

此外,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为保险行业进行技术改造提供了可能。近年来,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智能手机的高度普及,有利于提高经营主体和消费者信息对称程度,当然对于保险行业也不例外。例如,在车险经营领域,通过数据资源的整合,可以采集到投保车辆年度行驶里程、行驶区间、驾驶习惯以及遵守交通规则等信息,便于针对具体个体计算对收取予以风险状况向适应的保费,做到“一人一车一价”;在寿险经营领域,如果广泛实行电子病历档案、并且能够在全国范围内联网,再配合以基因检测等技术,可以提高对投保人健康状况掌握的准确程度,便于针对具体个体收取与其健康状况相适应的保费。

运用保险科技,升级传统保险业务,有利于保险业回归保障功能,有利于保险产业提效升级,有利于提高保险消费者满意度。而当前市场已经为保险科技的发展,创造了风口,可谓万事俱备,只待实践检验。

新探索: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

保险科技到底是什么?目前为止没有一个权威的答案。笔者从当前保险市场的最新动向,归纳了以下事件或者现象,试图从中解读出保险科技的本质或勾勒出保险科技的粗线条。

事件一,最近有一家从事车联网大数据服务的公司,携手汽车制造商、保险公司共同开发UBI车险产品;事件二,美国一家代理公司发展为保险公司,拳头产品是按照汽车行驶里程计费,对传统的车险经营模式发起挑战;事件三,最近中国人寿和百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其中包括人工智能、机器人、大数据、车联网等技术领域,显现出保险行业巨头和互联网行业巨头强强联合;事件四,沃尔沃、特斯拉等汽车制造公司,大力发展无人驾驶汽车,将汽车价格和车险保费打包整合,可能颠覆传统保险业的思维模式;事件五,人脸识别技术、基因测试技术等新型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对投保对象未来健康状况预测能力;事件六,平安保险、阿里集团、腾讯等不同行业的巨头强强联合,直接设立互联网保险公司,而各自主体也涉足了金融、医疗等领域。

通过对上述新现象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传统模式受到挑战。有两点表现,在车险领域,倒逼加快商业车险改革的步伐;在寿险领域,由于引进了基因检测技术,影响甚至颠覆传统的寿险经营。二是市场格局遭遇重大扭转。不同行业之间大公司的“强强联合”后,增强的是市场竞争能力,对于中小型公司来说,不是市场份额蛋糕切多切少的问题,而是还能不能继续同场竞争的问题。

新思路:统筹兼顾 重点突破

保险科技改造传统保险业的趋势已定,无论是保险行业中个别公司率先突破,还是行业整体推进,都需要破解一系列难题。保险科技抵达彼岸需铺好三块“桥板”。

锁定商业模式,奠定发展格局。无论是人工智能、车联网、物联网或是可穿戴设备,通过大批量的数据收集,解决的都是风险控制的问题,即将不确定的因素最大限度地确定下来,最大程度地降低不确定性。风险控制是保险行业的运行规则,但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盈利才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能否借助技术突破实现一个有效、成熟以及参与各方共赢的商业模式是保险科技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所在。

目前保险科技尚是新生事物,发展也处于最初阶段,无论是专门的硬件设备提供商、数据采集提供商还是保险公司都处于科技保险商业模式的探索阶段。一方面技术本身的开发和应用还需一段时间与保险实际需求相互磨合,另一方面就是对于已开发成熟的技术或数据的应用尚未形成较好的商业模式。下一步,在保险科技产业链条上,无论是上游硬件制造商、中间的数据收集商还是下游的保险经营者,谁能够整合产业链资源,打通商业模式闭环,实现商业流程的再造,就能占领下一次产业革命的高地。

构建数据体系,掌握发展关键。掌握大数据是传统保险行业的“看家本领”,更是保险科技的“生命线”。对于传统保险行业来说,数据采集数量少、质量差,导致信息不对称,制约了保险行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从整体上来说,科技保险的核心是通过诸如物联网、云平台等技术手段采集大量数据,以实现保险产品个性化和保险定价的准确性。

因此,如何能够准确、高效的采集到保险经营者需要的数据是科技保险发展的第一步。保险科技对数据体系的要求,一方面要求数量足够庞大,另一方要求质量足够准确,以便保险公司精准识别风险、精准实施风控、精准开展查勘、精准支付赔款。

界定利益格局,确保发展后劲。传统的保险公司实现了产品、销售、理赔、投资等全链条管理,即仅有保险公司一个经营者,最多加入一个前端的保险销售代理公司。在传统的保险经营时代里,保险经营的利润分配只在保险公司一个企业里面完成。但在科技保险时代,传统保险公司难以在独自领域里实现保险产品、销售、理赔的闭环管理,诸多先进技术如车联网数据的采集,一些设备在汽车制造的同时就需要安装完成,设备技术提供方、数据采集商甚至是上游的如汽车制造商等制造商都需要加入保险产业链条中来。

因此,在各方共同参与的局面下,保险经营的利润如何分配就显得尤其棘手。目前已有保险公司与汽车制造商、设备提供商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也有汽车企业通过成立保险公司进行探索。但总体来说,保险公司要跳出过去闭起门来,单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思维模式,而要借助技术外力,把互利共赢作为出发点,与合作企业优势互补,在差异化中寻求共赢。

科技改变生活,科技改变生产,体现在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保险科技就是科技改变保险的明证。发展保险科技,既需要保险行业与时俱进,顺应发展,更需要保险行业不忘初心,恪守本职,充分发挥经济补偿、社会管理等基本功能。

(作者单位:陕西保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