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保险电子化的现实困境与未来构想

发布时间:2016-12-26 08:39:00    作者:单鹏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中国保险信息技术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单鹏

金融电子化浪潮强势来袭

金融电子化是指采用各种电子设备、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化科技手段,实现各类金融业务处理自动化,从而为客户提供快捷服务,支持管理经营决策。金融电子化持续推动着世界范围内的金融革命,诠释了金融科技对金融生产力乃至生产关系的重大影响。

早期的金融电子化成为提升金融服务和管理效率的方法和工具。电子化的发展带动了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如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跨银行、跨地区乃至国际间的网络和资金清算体系,现钞、票据在计算机网络中被电磁信息形式的电子货币取代。证券、期货、同业市场等电子化的交易场所和交易规则的建立,促进了直接融资和金融证券化发展。

20世纪末以来,人们已深刻地感受到金融科技强势奔袭着传统金融模式。1995年11月在美国亚特兰大开业第一家网络银行--安全第一网络银行,客户可以在任何地点、时间享有在线交易登记、支票转账等银行服务。1999年美国新兴支付PAY-PAL的诞生触发了全球第三方支付的发展,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开始反客为主,驱动传统金融的颠覆性变革。面对世界金融电子化浪潮,中国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和覆盖度,快速复制和本土化国际最新的金融科技创新。支付宝、网络借贷、众筹、手机银行、网上支付、网上银行开始在中国大行其道。

保险电子化的“三部曲”

保险是金融的重要分支,保险电子化也应当是金融电子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险电子化的进程以金融电子化为基础,基本遵循着金融电子化的发展逻辑和整体趋势。但由于保险自身的业务属性,特别是交易分散性、契约复杂性、服务长期性等特点,使得保险电子化的发展路径、重点难点、内涵外延与传统金融电子化多存在着诸多差异。

保险电子化进程伴随着保险发展模式的演进,大致可以分三个阶段:

第一步:以产品为导向的运营电子化。保险需求的潜在性,以及销售导向的运营体系决定了早期保险电子化主要解决保险公司内部业务流程的电子化问题。各保险公司均建立核心业务系统(ERP),取代手工记录作业流程,实现投保、核保、缴费出单、批改、报案、查勘、定核损、单证收集、理算核赔、结案完整业务流程的信息化管理,极大提升了客服响应效率、降低了运营成本,实现了运营体系的标准化、集约化和规范化。

第二步:以互联网为特征的服务电子化。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以及电子签名技术的成熟应用,保险渠道的网络化、服务的线上化、单证的电子化、展业的移动智能化得到迅猛发展。从1997年我国第一家保险网站--中国保险网上线,到目前每家保险公司均建立的官方网站、移动端应用、微信公众号,提供一站式保单和理赔信息查询、产品报价和保全服务;从2005年人保开出第一张电子保单,到目前保险公司基本具备电子保单服务能力、委托第三方进行托管和验真,在短期意外险、车险等产品以及网络渠道推行电子保单;从2014年中国人寿试点签发第一张电子发票,到今年营改增落地实施,保险公司自建或通过行业共建实现了电子发票的签发、存储、推送和查验服务。

第三步:以账户为中心的交易电子化。伴随金融综合化、保险集团化、网络资源账户化的深度发展,账户越来越成为虚拟经济中资源汇集和争夺的载体,“得账户者得天下”的时代已经到来。国寿、平安、阳光等保险集团相继构建集团内部“一帐通”的统一账户体系,为客户提供跨公司、跨渠道、跨产品的超级支付体系,提供便捷的移动资金通道和金融理财的一站式解决方案,实现集团对客户的综合金融服务战略布局。2016年6月成立的上海保交所建立了以保险为主题的电子交易市场,在推进保险证券化和提升市场效率的同时,开辟了保险交易电子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新篇章。

保险单证电子化的现实困境

由于保险服务是以复杂的保险合同为载体,保险合同电子化是保险电子化的前提和基础。虽然早在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就确立了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但投保单电子签名、电子保单、电子发票等电子单证的推广应用备受掣肘。比如电子发票尚没有广泛普及,电子保单由于交强险纸质验车等问题,其社会公信度和消费习惯难以确立。

保险区别于一般的金融数字化交易,作为一种低频的、复杂的、射性的客户交互行为,其交易电子化难度很大。仅仅利用电子保单替代纸质保单是远远不够的。比如保险的传统理赔调查与审核,需要大量的现场查勘和专业技能,以及政府执法部门、技术鉴定部门、司法部门介入;从风险管控的角度,重要的投保确认和保全环节需要客户现场签字和明确的意思表示。这些环节和问题都制约着保险业务的全流程电子化进程。

电子化的巨大想象空间

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的成熟应用,将通过激发金融科技创新,深度定义未来保险电子化的内涵和外延。

“一个客户,一个账户”。未来基于综合金融保险集团内部的账户统一,乃至保险行业内部的统一账户,是符合金融综合化和拓展保险功能服务的主要载体。依托保险信息共享平台作为底层基础平台,以保单登记制度为监管依托,可以构建以人为本的保险统一账户体系,实现实时的保单基本信息登记查询、保费缴纳、保险金领取、保单借款、自助保全,与银行卡绑定、转账支付、金融理财、便民服务等综合金融服务。

IT的云端漫步。随着云计算在金融体系中的大规模成熟应用,云端服务的稳定性、安全性不断提升。面向保险产品市场化、碎片化、场景化发展,要求产品快速上线、系统敏捷迭代升级,迫使中小企业选择轻资产和互联网战略,其IT系统实现方式必然从内部软硬件自我建设,转变为依托私有云迅速搭建IT系统,低成本实现大数据计算和存储能力,有效实现敏捷、弹性、灵活、可持续的IT平行拓展。

保险“去中心化”。区块链的加密认证技术和全网共识机制可以弥补传统互联网的信任与风控的短板,建立不可篡改和分布式的连续账本数据库。基于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的证券交易、登记结算纷纷进入纳斯达克等国际交易所的技术验证和尝试阶段。从技术特征和理论上讲,区块链完全可以在如保险资产发行登记、转让交易、结算清算等同业交易领域实现去中心化的智能化应用。区块链本质上是要颠覆以保险公司为中心的运行模式,可以率先在互助保险领域应用。

人工智能的保险运营。以智能化为代表的第四次产业革命同样将对保险业的服务运营产生深刻影响。在前端展业环节,未来的人工智能“代理人”可根据授权使用的在线个人信息对消费者形成账户画像,从而设计投保方案,提供人性化在线展业服务,大幅降低中介渠道和获客成本。在后端理赔环节,通过打通供应端的线上流程,并结合智能合约、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实现理赔的自动触发,提供多元救助服务,由单一的“财务替代” 过渡到“资源替代”、“服务替代”。

顶层设计与基础设施保障

保险电子化是在金融电子化浪潮中自我孕育和发展的,面对金融同业者、跨界者的渗透和冲击,我们不得不主动思考保险电子化新的内涵、外延和形态,做好顶层设计与基础设施保障。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与行业规划。顺应金融电子化的发展趋势和科技创新方向,应着眼于保险业务属性和自身特点,开展保险电子化课题研究,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围绕企业管理电子化、客户服务电子化、业务流程电子化、保险交易电子化、单证电子化、账户电子化,完善电子化相关监管规定、业务规范和技术标准,为电子化发展营造和配套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是电子单证的推广与应用。单证电子化是深化保险电子化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监管部门应当研究制定电子保单、电子发票、电子签名等监管规定,制定数字签名技术、加密算法、灾备建设等技术标准,以及电子保单要素、签发、模板、推送、验证等业务规范。建立第三方数据托管、验证、查询的公信机制,向全社会宣传推广保险电子单证,提高保险消费者的使用习惯和信任度。加强与交管、司法、海关等部门的数据交互与互认,提升电子单证的法律效力和社会公信度。

三是电子化基础设施保障。推进电子化发展是保险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主题,基础设施保障将有助于提升行业整体电子化水平和科技金融的普惠性。积极探索以保单登记制度和保险信息共享平台为基础,构建全行业的电子账户体系,建立电子保单的第三方托管、验证、查询平台,研究建立保险电子化专门机构或研发应用机制,促进电子化的新技术应用和新产品开发。积极依托保险交易所,逐步针对保单资产、财务再保险、保单贴现、大宗保险交易、特殊风险及共保市场探索电子化交易模式,促进信息对称、交易透明和交易安全。积极探索保险基础设施与金融其他基础设施之间的互联互通和彼此兼容,推动金融征信体系完善和综合金融服务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