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中小险企在跨界与重构中的突围之路

发布时间:2016-11-07 14:47:46    作者:邹水平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百年人寿总裁 邹水平

目前中小公司呈现的特点是主体多、主题多、成长难。许多中小公司还没有解决自身发展优势的形成等问题,甚至连生存的基础优势都还在积累的过程中,跨界和重构又来了,这给中小公司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和压力。

跨界与重构是一种必然

中小公司在跨界与重构的市场大潮之下,势必会寻找新的机会,在跨界与重构探索中,积累经验,砥砺前行。我也想借这个机会,就自己对跨界重构的学习认识,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第一,跨界是什么?跨界思维是一种新型的策划理念与思维的模式,通过嫁接其他行业的价值对企业进行创新改造,制定全新的企业和品牌发展战略技术,让原本毫无关系甚至相互矛盾的行业相互渗透。跨界思维有三个特点,第一,跨界是一个外向型的思维,它的属性就是外向,更愿意到外面的世界开辟出一条新的天地。第二,跨界思维是三只眼睛的全新思维模式,同时也是一种多向型思维,商场中很多企业将这种思维模式做到了极致。第三,跨界思维更具有综合性,跨界思维涉及多行业、多领域、多文化,所以更具有综合性,即要实现由多到一的融合创新,在这个前提下,对跨界思维的要求会更高。跨界对于中小型公司意味着什么呢?并非是否定,而是行业和企业的重塑,跨界思维对中小企业来说意味着融合、普惠、反哺与颠覆。

具体地说,融合就是指跨界思维将帮助险企进入新领域,实现大资管的发展战略;普惠是指在新技术的带动下,互联网技术将保险的门槛再一次降低,进而将进一步惠及社会大众及各个阶层;反哺是指中小险企借跨界融合之机以拳拳之心反哺实体经济,形成联动,打通上下游产业链,布局大金融;颠覆是中小险企既要在业务范围上,沿保险产业链上下游进入非保险业务市场,也要重塑所进入领域的各个环节,全面、彻底改造客户体验和业务流程。

第二,跨界对中小险企是一场卡位战。新时代下的跨界思维,是综合性多角度、外向性的思维,是一种符合大时代潮流的、能够将企业带出困境的整合营销思维模式。每个遇到瓶颈或者想要获得更大成功的品牌企业,都需要具有各种跨界思维模式。像阿里巴巴做金融,做保险;做视频网站的卖电视机,而卖电视的也玩起了互联网。

在迈向大互联的今天,跨界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互联网发展带来跨界的现象,可以分三个层面。一个是产业层面,不同领域的实体经济,虚拟经济与实体,相互融合、渗透的商业模式;二是组织层面,不同产业类型相互渗透,让传统组织的管理面临新的调整,组织边界越发模糊;第三,是人才层面,企业不得不主动和被动进行跨界知识储备,专业人才和两栖人才成为企业竞相邀请的对象。

跨界与重构带来新机遇

跨界竞争必将会对原有的模式进行重新洗牌,如果不先跨界,那么别人就会对你先下手为强,先过来打击你,你将成为企业跨界过程中的牺牲品。这对于中小险企来说是尤为值得认真思考对待的。对中小险企来说,这种跨界竞争是一种生死攸关的挑战赛,卡位失败,将丧失发展机遇,逐步成为其他大型集团兼并的对象。这其中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将取得举足轻重的作用。谁率先用互联网思维指导业务发展,谁率先将最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引进销售和服务的环节,谁将实现快速的成长,甚至实现弯道超车。

从操作层面看,中小险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切入:一是利用互联网技术深耕传统业务,降低销售环节成本,适时推出新产品、新体验。二是利用互联网技术打破保险业务壁垒,进军新领域,提供新服务,从而实现企业的多元化、集团化发展。

首先,如何应用互联网技术深耕传统业务?这一方面主要专注于对保险价值链条上的多个环节进行优化创新。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通过深挖客户需求,与互联网、医疗等领域跨界合作,去改善业务效率,进行产品创新,并通过保险体验的线上化、移动化和全渠道化,实现保险业务的全方位升级体验。

第二,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突破行业边界?这一方向主要是致力于沿保险产业链上下游进入非保险业务市场,如金融服务、健康医疗、养老地产、汽车服务等领域,为自身客户提供更多元化的产品与服务,增加客户贡献度,并充分利用公司旗下品牌、渠道、资金等方面的协同效应和交叉销售,扩大客户基数,提高客户粘性。

第三是在不同的纬度实现跨界颠覆创新,既要在业务范围上沿着保险产业上下游进入为保险业务领域的各个环节,全面改造客户体验和业务流程,保险集团将真正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充分发挥集团化运作的协同效应,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优质服务。改变产业竞争格局和上下游之间的关系。

跨界意味着变革和新生,重构意味着瓦解和淘汰。中小公司在选择道路的时候不能按照大公司已经设定好的道路走,而要考虑好自己应该选择的道路。市场给我们的时间并不多,不进则退。中小险企只有快速应对、顺势而为,才能在百舸争流的保险市场面前乘风弄潮,扬帆远航。

(本文摘自邹水平在第九届中国保险文化与品牌创新论坛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