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陈东辉:车险市场的三重宇宙

发布时间:2016-08-01 10:34:35    作者:陈东辉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要颠覆现有市场,至少有三个障碍还需要跨越:怎么解决低频服务的问题?怎么解决线下重资产投入的问题?另外,如果所有的投入,所有的创新带不来新的业务,那怎么办?

□瑞士再保险中国再保险业务负责人、中国总裁兼北京分公司总经理 陈东辉

三重“平行宇宙”

第一个观点,一讲到车险,好像存在着几个相互之间完全没有交集的平行宇宙。走到一个会议室,一波人讲的是一套语言;走到另外一个会议室,另外一个场合,可能讲的完全是另外一套语言。

如果参加一个精算界的研讨会,精算人员凑到一起讲的都是一些很“高精尖”的东西,车型定价、各种风险细分,甚至客户行为的量化研究、客户生命周期价值……非常精细化,好像我们已经进入到了一个非常先进的、车险精细化经营管理的时代。

而如果走到基层,与基层一线的业务伙伴们欢聚一堂的时候,大家讲的完全是另外一套语言:这家公司点位给多少,那家公司手续费是多少,4S店有些什么新颖的保险促销手段……讲的全是这些,好像我们还生活在十年之前,市场上还是渠道和费用主导。

最近,参加一些互联网保险创新为主题的会议,大家聚在一起的时候讲的又完全是另一套语言:流量从哪里来?怎么能增强用户黏度?用户量对应什么样的估值?怎么把PE故事讲好……感觉我们的车险经营已经完全进入到互联网时代,好像线下的东西基本不用再看了。

这几个“平行宇宙”都是跟车险相关,但是他们之间差别真的太大了,有的时候有点时空错乱的感觉:到底哪个宇宙才是真实的、我们目前所生活的宇宙?

进步巨大,顽疾仍存

第二个观点,在这个行业里参与了这么多年,想总结这么一句话:进步巨大,但是顽疾仍然存在。

进步巨大,这真的是怎么说都不过分。2002年、2003年那个时候,我们只有一重宇宙:刚才讲的三重宇宙中的第二重,我们不管什么场合开会,坐下来讲的都是市场上怎么乱,手续费怎么给,打折怎么打,非理性竞争有一些什么新的招数,怎么解决业务发展和合规之间的矛盾……只有那一重宇宙,根本谈不上精细化管理,更谈不上新技术的应用。

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现在至少有了不同的、几重平行的宇宙。当然,我们还没有汇聚到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还没达到一重宇宙的效果,但是至少大家已经开始研究精细化管理的问题、精算技术的问题、新科技应用的问题。所有这些东西都已经很好地体现在了我们的车险生态圈当中。所以,进步是巨大的。

实际上,近期参加的行业会议上,精算人员所研究的问题已经一点都不亚于国外的同行,甚至很多方面已经远远超过了国外的同行,包括采用的模型、采用的定价技术等。这在十年之前是不可想象的。

同时,我们有了强有力的偿付能力监管,同时又有行业经营管理理念的提升,已经不会出现群体无意识的情况,即使对于个体,进入到一个非理性状态的概率也大大降低了,所以,毋庸置疑,进步是巨大的。但是不得不说,进步巨大的同时顽疾仍然存在。目前市场上还是有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中介成本没有受到挤压,行业的效率在现阶段没有明显的提升,整体费用率还非常高,整个市场所有主体,无论大公司、小公司都感觉压力非常大,三重宇宙中第二重仍继续存在。

基层的朋友们只要在会议室里坐下来,一股脑讲的全是这个问题,根本没人会关注精细化管理的问题、精算定价的问题、新技术应用的问题。那两重宇宙好像还没有影响到基层,没有影响到一线。这个问题不解决,我们就无法进入到一个美好的新世界。

发达市场的车险业常态

第三个观点,是不是我们一直以来对车险寄予的期望过高?

为什么对于车险这个问题,媒体也很关注?为什么监管部门各方面都不停地给车险把脉?大家不断地聚在一起讨论车险的问题,国内关心车险或者说处在这个行业当中的人,心中隐隐约约地都对车险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好像有一个非常理想的世界在等着我们:大家都非常理性,业务快速增长,盈利性也非常好,新的公司可以很容易进来,可以很快做大,可以实现自己的价值……我觉得这种期望是不是过于理想化?其实,短时间里,车险是承担不了这样的预期的。

为什么这么说?可以看看发达的市场,真正稳定下来以后车险是一个什么状态?实际上就是一种很不起眼的常态:真正关注车险的人并不多,客户不关注,监管部门也不是很关注;它的增长非常平稳;产品也没有太大的差异,整个行业的产品大同小异;经营结果也比较稳定,利润非常微薄,能够赚钱很不容易;整个竞争格局也比较稳定,没有很大的波动。

美国、澳洲、欧洲的很多国家在车险费率市场化很多年以后,进入到一种稳定的常态以后,都显示出一些共同的特点:车险行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偏重服务的、没有多少金融属性的、经营比较稳定的、不被人很关注的、在金融行业里相对偏低端的一个行业。这是我的观察,这是一个常态。

我们也是朝着这个常态走,要有信心,现在面临的这些问题都是可以得到解决的,都是暂时的,但是又不能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希望我们会发生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前景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美好。

低频、重资产的红海市场

第四个观点,为什么我要把车险的前景或者说常态描绘得比较低调?实际上取决于车险本身的一些特点。我个人的观察,车险有三个特点很难改变。

第一个特点:车险是一种低频服务,一般来讲,一年只需要买一次,不像其他的金融产品,经常要去和金融机构打交道。理赔也是如此,好司机几年都不出一次险,技术差一点的司机也就是第一年碰个两次三次,跟保险公司打打交道。正常状态下,发达车险市场,出险概率基本上在10%以下,即十个客户中只有平均不到一个客户在一年当中要跟保险公司打交道。所以,车险是一种低频的服务。接触点很少、间隔很大的基础之上想做很多差异化的服务就会有难度。

第二个特点:很多媒体,包括行业内的朋友们也都说过车险是个重资产的行业,线下很难完全抛弃,最终还是要提供线下的理赔服务,不像其他很多金融行业可以比较好的解决线下重资产的问题。车险是特别典型的重资产行业,需要考虑维修网络、服务网络的问题,完全把这一点忽略,车险是没办法经营的。

前几天,一家新公司的伙伴就提到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在北京开了一个分支机构,查勘车怎么解决?买十辆、二十辆?忙起来后基本上解决不了服务的需求,闲的时候闲置的成本又很高。类似的线下服务问题,通过科技的应用,我相信能找到比较理想的答案,但是服务对资产的占用还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

第三个特点:车险是一个已经比较饱和的市场,强势的新产品、等待我们开拓的蓝海基本上没有,也就是说路上跑的车八九成都已经上了保险,无论再创新、品牌再好、服务再好,完全吸引新的客户,做大整体蛋糕的机会很少。我觉得这个是车险有别于其他金融服务行业的一个很大的差别。

这三个特点,是让我们在行业里服务比较久之后,可能思想倾向于比较僵化、保守的原因。

所以,我也承认互联网、新技术对于车险的影响是实实在在的,也在不断地体现出来,但是要想产生根本性的冲击,甚至颠覆现有市场,我觉得至少有上面讲到的三个障碍还需要跨越:怎么解决低频服务的问题,创造场景来提高服务的频度?怎么解决线下重资产的投入?舍不舍得投入,投入对估值会不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另外,所有的投入,所有的创新带不来新的业务怎么办?也就是只在现有的蛋糕里抢,空间是比较有限的。

未来科技尚未对车险行业产生实质性冲击

第五个观点,对于未来科技的冲击,我们已经实实在在的感觉到了,也在做一些准备,但是应该讲,目前仍然没有一个很好的方向感。

对于瑞再,我们关注很多新的研究领域,其中一个就是互联网对车险的冲击,这里面包含了车联网,包含了无人驾驶汽车,包含了车的共享(也就是个人不再拥有汽车,车商也不再卖汽车,而只是大家共用汽车)。这些我们笼统打包成新技术对车险风险特征的改变。这是瑞再的重点研究领域之一。我们也愿意与国内的合作伙伴共同开展这方面的研究。

实际上,对于未来科技的冲击,我们已经实实在在的感觉到了,也在做一些准备,但是应该讲,目前仍然没有一个很好的方向感:到底会如何产生冲击?达到新常态的路径是什么?感觉不太清晰。所以,目前都还处于一个研究和摸索的状态。

例如,我个人参与研究车联网已经有四年的时间,感觉车联网在保险领域的杀手级应用还没出现,目前还只局限在车队和营运车的应用,对于家庭用车还没有找到一个很好的业务模式,也就是说目前都还处于一个投入的状态,还没有看到真正的回报在什么地方。

同时,对于场景化的产品——UBI,我们也总感觉它对现有的车险生态的冲击是有的,但是目前来看还没有形成主流,无论是中国,还是成熟的市场,好像都没有形很好的、令人憧憬的新业务模式。

(本文摘编自陈东辉在“费改及技术双重助力下的车险发展机会”专题研讨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