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互联网金融的四种未来模式

发布时间:2016-07-04 10:51:53    作者: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在过去的3-5年,互联网金融在全球范围内上演了一场盛宴,金融科技创业公司、创新的业务模式与解决方案不断涌现。在中国,其火爆程度更是令人瞠目。截至2015年底,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市场规模达到12-15万亿元人民币(占GDP的近20%),互联网金融用户人数超过5亿为世界第一。其中,P2P网贷交易额(数千亿元人民币)为世界第一;第三方支付交易额(超过10万亿元人民币)亦为全球领先,远超Paypal等欧美领先者;理财领域以阿里的余额宝为代表,在短短两年内资产管理规模达到7000亿元人民币,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货币市场基金。

同时,中国互联网金融产业也深受资本市场青睐,相关企业的估值远超其他行业。在全球上市的互联网企业前10名中,中国占据4席(腾讯、阿里、百度、京东)。此外,中国的35家“独角兽公司”(估值超过10亿美元)占据了全球20%以上份额。互联网金融公司也不断刷新估值纪录,如蚂蚁金服(600亿美元)、陆金所(185亿美元)、微众银行(55亿美元)等。

2013年被广泛认为是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元年,出现了一连串热点事件,例如余额宝和微信支付的问世,以及百度、京东、苏宁等多方巨头宣布进军互联网金融。各类创新主要围绕着以下四个细分板块,每一领域都各有领跑者。第三方支付是中国互联网金融最早、最大和最成熟的细分市场,也是其他众多金融应用的基础,各方正努力争取用户对其支付工具的好感和粘性。支付细分市场主要被先行一步的行业巨擎所主导:阿里巴巴旗下的支付宝占据约一半“江山”,而腾讯的财付通也拥有将近五分之一左右的份额。其他的领先者还包括银商和快钱等。财富管理是第二大板块,其中货币市场基金的销售占据最大的份额。其他产品(如信托、私募股权、共同基金等)也陆续推出,但市场份额及影响力仍然很小。与支付产品类似,理财产品在所有互联网和移动用户中的普及率非常高。相比银行的理财产品,互联网理财产品回报更高,几乎没有准入门槛,且具有T+0产品的高流动性。阿里旗下的余额宝和腾讯的理财通,以及专业的理财公司如诺亚财富和汉唐,都是领先的从业者。

融资领域的创新模式最为丰富多彩。当前主要存在四种模式:(1)供应链融资;(2)消费融资;(3)P2P借贷;(4)众筹。前两类为电商、零售巨头所用最多,例如京东和国美。中国的P2P借贷始于2007年上线的P2P平台拍拍贷,并从2013年开始爆红。然而,P2P平台良莠不齐,其风险控制也一直是市场参与者的一大顾虑。目前陆金所被认为是最好的P2P平台之一。

其他板块例如互联网保险、云服务、虚拟货币等尚未形成规模化的市场,但其中不乏一些新兴机会。如国内首家互联网保险公司众安保险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和互联网直销,将保险的理念引入生活的各类场景。

六大机遇即将到来

在未来几年内,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将从一个多方混战的“战国时代”进入整合期。现有的互联网金融业态将被逐渐纳入监管体系而进入更有序的增长阶段,而新的技术与应用也将不断涌现。未来五年内,有六大机遇值得重点关注。

机遇一:移动支付和理财

作为互联网金融各领域中最早、最成熟的一个板块,支付的应用场景日益丰富,消费者的使用粘性也逐渐提高。尽管第三方线上支付出现了较大优势的领先者,且市场集中度已初步形成,然而作为其他诸多金融应用的基础,基于手机、连接线下的移动支付仍是各方必争之地,市场格局充满不确定性与潜在机遇。

线下移动支付是O2O商业闭环的关键环节,可能为互联网金融带来下一个热点。目前由于其涉及相关方较多而产业链较长,消费者尚未形成稳定的使用习惯,各方业者正进行激烈博弈以争取市场份额。除了互联网企业通过二维码等方式进行的线上线下结合,传统金融机构联合手机硬件生产商(如2016年3月苹果支付在中国上线)以近场支付的方式带来了强烈冲击。线下移动支付具有更多小额、高频的属性,便利性、安全性和个性是消费者更为看重的因素。在这三点形成差异化优势的从业者将成为主流。

同时,中国资本市场不断开放,业务模式和产品种类不断丰富,中国的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市场近年来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中国消费者在不断成熟和积累财富的过程中寻求更高的投资回报,几乎所有非储蓄类的投资产品预计都将保持快速增长,给互联网理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机遇二:线上消费金融和小微信贷

在2C端,随着中国消费者需求的提升,互联网金融将继续释放其潜力。过去十年间,消费对于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一直差强人意。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单靠投资拉动的经济不可持续,而消费正日益成为当前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驱动力。为了提振消费和国内需求,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刺激政策。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和购买力的增强,中国的家庭消费增长迅速,从而催生了更多金融需求。

80后与90后的一代现已成为消费的主力军。作为依赖互联网和电商的一代,他们既是创新的早期接受者,也是创新的积极推动者。这一代人的消费能力较强,金融风险的承受力也更高。他们也更容易接受网络的金融产品,例如电商产品(包括家电、服装、旅游等多种类)的分期付款等。与此同时,大数据和云计算使得迅速的远程决策成为现实,加快了传统消费金融产品(如信用卡和消费贷款)互联网化的进程。另外,中国小微企业的金融需求仍然在很大程度上不能为传统银行服务所满足。小微企业是中国规模最大、最具创造力的群体,为国内生产总值和就业机会做出可观的贡献(分别达到将近80%与60%的比例)。然而,小微企业的发展持续受到资金短缺的困扰。随着经济趋于下行,银行为它们提供融资的意愿进一步减弱,如此一来形成了恶性循环。而互联网金融的高效率、低成本,有望在普惠金融的大势所趋之下解决其融资难题。

机遇三:B2B互联网金融

到目前为止,互联网金融已经在2C端取得了较大发展,而2B端的尝试只局限于某些领域,参与者的数量也相对有限。在未来五年内,公司银行业务仍将贡献中国银行业收入的主要部分,并预计在中国进行大规模产业升级的阶段进入改革转型期。B2B业务的长价值链会催生出更多互联网金融的机遇和创新。

中国企业正在从单纯的以借贷为主的金融需求向更复杂、更定制化的金融需求转变,比如交易银行和资产管理。在交易银行业务中,互联网金融有能力提供更方便快捷的供应链融资及银行服务,从而能更好的贴近企业客户自身的经营模式,协调资金流、货物流、单证流的统一。同时,大型企业对自身的财务及资金管理有更高、更精细化的要求,而互联网金融可以助力推动数字化现金管理系统的发展。

在资产管理业务中,由于其信息的广泛性与传递的低成本,互联网金融可能成为一个更好的搜索及匹配平台。中国的市场现状是资金相对充裕而优质资产匮乏,互联网平台能发挥网络优势,在客户需求复杂度不断升级时,快速对接差异化的资金需求,并且具有客群拓展和市场营销优势。

机遇四:金融云等基础设施

与金融机构在内部自建并运营其数据/IT中心的传统模式不同,金融云为其客户(各种金融/非金融机构,尤其是小型公司)提供了远程的、基于需求的服务,而客户按照服务的使用情况来进行付费。整体开支的节约与具有灵活性的架构是金融云受到欢迎的两个关键原因。

节约成本是一个重要优势。金融云使其客户能够花最少的建设与日常管理费用而轻松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同时也避免了常规的更换和升级费用。客户按其具体的商业需求来使用并付费,从而可以更灵活高效,提高了对需求把控的前瞻性。

另外,客户可以通过灵活的架构来迅速扩大或缩小规模。由于金融云服务可以对用户使用量的预期变化做出较好的应对,客户就可以根据需求来增加或减少其容量。这对于小型公司(甚至是从未涉足过金融业务的小公司)来说尤为重要,因为它们需要快速建立IT能力来满足其爆发式增长的用户基数和波动剧烈的业务量。

中国成千上万的地区性/村镇银行及非金融公司对于金融云计算与存储服务形成了旺盛的需求。阿里巴巴、IBM、华为等许多IT企业正在利用其技术专长,提供云解决方案和平台。随着越来越多的从业者进军互联网金融,我们将看到金融云服务带动更多充满活力的金融创新。

机遇五:大数据应用

大数据在互联网金融中具有战略意义,尤其在产品创新和风险控制方面。精准预测消费者的行为及其演化方式,对于如何定制化设计与定价产品至关重要。大数据应用帮助金融机构收集并分析消费者数据获得洞见,从而能够以更个性化的产品、更精准的营销体验来获取并服务客户。

而在风控方面,大数据通过先进的统计工具模型挖掘内外部数据,建立并理解风险与各种影响因素之间的关联。再通过与云计算的结合,大数据可以进一步支持实时、低成本的信贷调查、决策和授权。金融机构如果能够掌控这些先进的数据技术,便可以大大提升运营效率与业绩表现。

这些优势催生了可观的、却又尚未被满足的大数据应用的需求。越来越多的数据分析公司正在兴起,为无法从内部建设这一能力的机构提供商业化服务,如销售线索开发、精准营销、客户细分、风险管理、贷后管理等方面迅捷的解决方案。与云服务类似,商业化的大数据分析服务可以令成千上万家无自建数据分析能力的中小型参与者大大受益。

机遇六:以区块链为代表的颠覆式技术

近来,区块链等颠覆式技术成为了金融领域高度关注的话题,而与其相关的创业公司也成为了硅谷等地投资人的热点目标。区块链技术通过数据的分布式存储和点对点传输,打破了中心化和中介化的数据传输模式,其特点是安全、透明且无法篡改。区块链是支撑比特币交易和流转的技术基础,但区块链本身包含的潜力和应用要比数字货币广泛得多。

区块链在金融服务上的应用场景包括支付和清算等,它能够规避繁杂的系统,在付款人和收款人之间创造更直接的流程,低价、迅速实现银行的价值存储和资产转移的核心功能。在交易领域,区块链技术可实现点对点交易,无需清算中介,使得交易时间和成本都大幅降低,结合智能合约将数字证券自动发行和金融衍生品交易变为可能。另外,保险领域也将给区块链应用提供新机会。

密切关注三类风险

尽管中国互联网金融市场空前繁荣,各种创新模式层出不穷,然而从业者、消费者、投资者仍需要谨慎应对一些尚未暴露的风险。

风险一:个体行为不够理性

个体行为的非理性是一种常见风险,尤其是老年人和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而他们恰恰又是互联网金融所瞄准的“长尾”客户。在中国互联网金融环境中,不成熟的投资者习惯于或显性或隐性的刚性兑付,并往往被“高收益”轻易打动,缺乏辨别潜在风险和影响的能力。而中国互联网金融的规模之大足以引发系统性蔓延。一旦市场出现巨大波动或失去信心,其影响将是难以估量的。

风险二:欺诈和设计缺陷

这在贷款领域尤其应引起警惕。继2014/2015年的P2P热之后,许多平台后来以破产告终。在近3000家P2P网贷平台公司中,有近三分之一存在信用风险或流动性风险。去年底曝光的e租宝案件更引起了市场的震惊和关注。许多P2P公司受利益驱使,不做完善的尽职调查,甚至出现伪造投资组合的现象。有些公司甚至通过非法的第三方信托公司设立资金池。在互联网基金销售以及保险和信托投资业务领域,也存在着欺诈、信息不对称与合规风险。

风险三:监管环境演变

另一个重要的不确定因素是监管收紧的趋势。2015年7月,央行等有关部委颁布了具有纲领性质的《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而在此之前该领域在法律法规上一直存在空白。预计各监管机构将很快公布更详细的规则。

中国监管机构决心强化对互联网金融的管理,保护投资者利益,以促进市场秩序建立与行业健康发展。我们预期这将对市场参与者产生显著而深远的影响。意在参与其中的公司应做仔细评估,并密切关注监管政策的动向。随着各种细化法规条例的出台与消费者进一步的成熟理性,中国互联网金融势必将经历一场大浪淘沙,优胜劣汰的过程,最终留下真正的成功者。

未来的四种发展模式

互联网金融彰显出了从根本上打破现有金融市场格局的潜力,当前的竞争格局尚未明确,市场参与者们可能在未来短期内发生商业模式的变化和革新,并朝着四个方向发展。

模式一:全面数字化的全能型银行

全能型银行提供传统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甚至保险等多类金融服务,业务规模庞大且涉及范围广泛。通过前中后台的数字化再造,这类从业者以优秀的数字化能力提供传统金融业务,包括基于数据的洞察和分析、数字化营销技能、精简高效的数字化流程以及相应的组织架构和文化氛围。这一模式要求银行具有全面强大的专业能力,并能快速实现全面的数字化。如英国劳埃德银行(Lloyds Bank)从客户需求出发重新设计十大客户体验旅程,通过数字化转型扭亏为盈,一跃成为欧洲领先银行之一。

模式二:生态圈的营造者

生态圈营造者是以客户为中心,通过迅速拥抱互联网/数字技术、拓展业务领域,满足消费者日益多元化的需求,通过多样的合作和伙伴关系构建较为完整的互联网生态圈,并成为生态圈的营造者。生态圈业务覆盖日常生活各方面,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而金融中介业务仍是其主要收入来源。这类模式可能具有较高的ROE回报,但同时也需要调动最大的资源。比较典型的案例如蚂蚁金服、平安集团等。

模式三:专业的规模供应商

另一个方向是成为专业性的服务者,通过效率、成本、专业化来聚焦制胜。受到较严格管制的银行可能转而成为低成本、大规模的资金提供者,积极降低成本,并迅速扩大规模,以确保合理的利润,从长远来看类似于水电煤公用事业公司的定位。由投资者出资、只提供贷款服务的非银行机构也可尝试这一模式,它们侧重于中后台的运营和服务,ROE和风险相对不高。

模式四:细分市场的深耕者

此类参与者通常聚焦于某一细分领域,提供高度精简化与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如捷克的Air Bank堪称银行业的极简主义派——只向客户提供传统的活期、储蓄、现金贷款三个业务,所有业务都可在手机、互联网等移动终端办理。

展望未来,我们预计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将继续蓬勃发展,并对金融服务业产生深远影响。然而,随着监管环境的成熟,以及竞争加剧和行业整合,快速猛烈的增长将逐步放缓至较为合理的水平。未来的成功者将是那些能够巧妙运用自身在客户体验、数据分析、风险管理与成本控制等多方面优势的参与主体。与互联网和数字化缔结关系的速度和深度,将决定参与者的未来地位。无论来自哪个产业,无论采用何种商业模式,从业者都必须把握其成功要素,精进其核心技能,方能在中国互联网金融市场未来整合的激烈竞争中存活并实现长足发展,立足当下,连接未来。

(本文摘编自麦肯锡大中华区的最新报告《颠覆与连接——解密中国互联网金融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