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等待和思考

发布时间:2016-06-06 10:44:50    作者:邓遵红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邓遵红

读到一个题为《患者应该懂得Waiting(等待)和Thinking(思考)》的微信帖子。讲的是协和医院消化内科主任钱家鸣对患者看病的思考。钱主任的思考是从一个病人看病引起的。这个病人刚从以治疗消化疾病见长的友谊医院出院,马上挂了钱教授的号来看病。钱教授是中国医师协会消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可以说是领域头牌,能找全国最好的医生看病实乃患者的梦想。本无可厚非。

但钱主任的思考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开始的。人是一个有活力的生命体,具有很强的自我修复能力,包括大部分疾病。如果患者急匆匆看病,一则没有必要,因为很多病不治而愈;二则达不到效果,有很多疾病不到一定的病程无法检查、确诊,无从医起;三则过度医疗,浪费宝贵的医疗资源。

病人通过适当时间的Waiting(等待)和Thinking(思考),可以减少上医院进行不必要医疗的机会,也可以把疾病想清楚,更好地配合有必要的治疗。同时也可以节约医疗资源,改变医疗生态。

我们身边,在就医时不愿Waiting,不愿Thinking或胡乱Thinking的情形实在不在少数。究其原因,除了医疗体制设计的问题,我觉得最大的原因在于医疗知识和文化的缺失,这个缺失,一方面是知识和文化缺少或压根儿就没有,另一方面是缺少有效途径传播,或者传播了,没人信(这与目前医患关系互为因果)。儿童医院每每人满为患,我们作为家长都曾推波助澜。孩子一发烧就奔医院,验血、打点滴成了常规治疗方式。特别是初为人父母的时候。后来逐渐明白,感冒发烧大多可以自愈,起码等个两三天,未见好转再去医院。去医院也不要急着吃药打针。这些都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自己就信了。别人说的,断不愿轻信。缺乏信任的社会是很可怕的,是老百姓的噩梦。

岂止是看病的时候缺乏Waiting和Thinking。严格来说,我们的人生都是在不愿Waiting和Thinking中度过的。

刚出生,Thinking的不用,但Waiting还是需要的,只是父母是不会让小皇帝Waiting的,要什么恨不能立马送到手。怕营养不好,想千方设百计弄好吃的,一不小心,养成一个小胖子。

学龄前,本来是天真无邪,以傻玩为业的。但,家长担心“输在起跑线上”,开始急匆匆的学前教育,识字(中英文)、乐器、绘画、运动、算术、舞蹈、朗诵,不一而足,早早地变成了一个学生。家长缺乏Thinking,孩子无法Waiting。

上小学了,又早早地为小升初急;上初中了,还有高中等着;上高中了,又急着千军万马挤独木桥。上了大学,学业可以不急了,但还有就业等着急。走入社会,机会有限、资源有限,不急不足以慰平生。急急急,不想不愿不能Waiting,结果当然也就无法Thinking了。Thinking的习惯也就无法养成。于是,人云亦云者众。

不Waiting是因为着急,一着急就忘了Thinking(“急中生智”毕竟是少数,更多的是“脑子里一片空白”)。倒不是中国文化本就如此,这应该是社会转型时期的特征。其实中国文化是劝人不急劝人多思的。比如: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是贬义词;急不择言;不急不躁;欲速则不达。——这是劝不急。“三思而后行,二思可也。”“吾尝终日而学矣,不如须臾之所思也。”“心之官则思。”“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熟读而精思”。——这是全多思。

要做到Waiting,大概需要“三有”:有信仰、有保障、有修养。有信仰,则心有所安;有保障,则身有所安;有修养,则可雍容大度、不急不躁。

要做到Thinking,也需要“三有”:有独立、有自由、有见识。思依附于独立人格;不自由无思想;无见识思无益。

只有Waiting,才能有Thinking。西哲有言:闲暇出智慧。不是还有一本书叫《漫步遐思录》吗。同时,有Thinking能力和意愿,能践行Thinking的人,一定能够理解Waiting的意义,并乐于Waiting。

思考(Thinking)未来,等待(Waiting)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