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小蚂蚁”搅动“大保险”

发布时间:2015-10-19 09:52:03    作者:张爽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从渠道力量到服务生态,再到赋能传统保险业,蚂蚁金服保险业务的发展似乎预示着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脉络。

□记者 张爽

当昨天的保险公司在进行激烈的价格战、网点战、服务战和渠道战,彼此虎视眈眈、纵横联合时,他们也许不会想到,在今天,从遥远的地平线外,涌现出一些强有力的选手,他们正在改变保险业的未来。

就在眼前,余额宝、招财宝、网商银行、芝麻信用、京东白条、大数据,这些词汇正一次次敲击着保险业大佬的耳膜,躁动他们的神经。仅仅创立两年,余额宝的用户数就达到1.8亿,半年的管理费收入为9.89亿元,超过42家基金管理人管理费收入总额。怎能不令人颤栗?

在强大的互联网裹挟下,跨界竞争的时代已经到来。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以BAT们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凭借海量的用户流量,恐怖的大数据能力,强大的云计算,正对传统产业形成席卷之势,诸多产业纷纷拜服,为前者所改造,进入他们的生态,成为他们的伙伴。

冲击带来了传统产业效率的提升、理念的升级、与运行模式的变革,一切都是以客户为出发点的,一切都是颠覆性的,一切都将为互联网所改造,保险也绝不例外!

一贯保守、理性而严谨的保险业也正在感受到这种脉动,“拥抱互联网者生,排斥者亡”正在形成业界共识。但目前许多保险企业还只是将互联网作为一个渠道,他们感到了改变的迫切,但却又无从下手。我们很需要他山之玉以资借鉴。BAT巨头在保险业的尝试是非常不错的样本。为此我们以蚂蚁金服做保险的案例为切口,希望这能给那些探索中的保险企业以启发。

作为阿里系的重要支柱,拥有强大技术力量的互联网金融巨头蚂蚁金融服务集团(下称“蚂蚁金服”),无疑是这场变革的重要推动者。首席战略官陈龙在10月16日举行的蚂蚁金服分享日上表示,今后,金融领域不会再强调互联网金融和金融互联网的区别。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机构将进行深度合作,新金融2.0时代已经来临。

《中国保险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从渠道力量到服务生态,再到赋能传统保险业,蚂蚁金服保险业务的发展轨迹刚好应和着蚂蚁金服的互联网金融发展脉络。或许,我们对其保险事业的解密能从另一个侧面揭示“小蚂蚁”的“大象”逻辑,这背后所预示互联网金融的未来。

产品从哪里长出来?

从服务阿里电商交易的支付宝发展到如今的金融服务集团,日益强调自身品牌独立性的蚂蚁金服始终难以摆脱“阿里印记”,也一直被视为马云手中最具增长潜力的王牌。

正如旗下子品牌的发展几乎都与阿里生态有着深厚渊源,蚂蚁金服保险事业的起步同样来自淘宝的需求。

“既然是万能的淘宝,为什么不能卖保险?”蚂蚁金服保险事业部产品总监梁越平这样描述公司保险业务的起源。

最初,在“流量为王”的理念下,淘宝网开设了相应的频道,出售保险产品,仍然以传统保险产品的网络版为主,同质化特点明显。但是,运营时间久了,蚂蚁金服的保险团队逐渐意识到,保险其实对电子商务的生态体系有很大的帮助。

“淘宝本身是一种交易,那么交易过程中会产生许多风险,能不能引用保险的机制来解决这个问题?”梁越平说。

目前已覆盖淘宝全网所有实物商品类目的退货运费险就是在这个思路启发下被设计开发出来的。退货退款是淘宝交易中最易引起买卖双方纠纷的流程。

早在2010年前后,已经有保险公司在淘宝开店销售航空意外险、航班延误险等产品。在这些网上保险业务的启发下,蚂蚁金服的保险团队开始设计一种小而精准的经济补偿机制以解决退货运费问题,即针对退货运费补偿问题提供保险服务,让买卖双方在淘宝的交易过程更加流畅,全称退货运费险。

“互联网的核心思想是以用户为中心,解决用户的痛点,满足用户的需求,给用户最好的体验。因此我们的每一款保险产品都是因用户的需求而产生。”蚂蚁金服保险事业部业务总监李华说。

需求在场景中产生,当保险为场景服务的时候,本质上就是在为需求服务。这也是为什么蚂蚁金服推出的保险产品几乎都植根于场景的原因。

2014年10月开始运营的“账户安全险”就是典型的场景保险。

快捷支付是依附于支付宝的一种付款方式,无需开通网银,只要关联用户的银行卡,付款时输入支付宝的支付密码就可以完成付款。

然而在运营过程中,业务团队发现了一种现象:有些用户在支付前绑定一张银行卡,支付后就立即解绑。在进行了调查研究之后,得到的结论是,用户认为将银行卡绑定在支付宝账户中存在风险。但是这“一绑一解”的过程无疑会影响用户的支付体验。

基于这个场景,蚂蚁金服保险团队设计了账户安全险。按照保险合同规定,投保人,即支付宝用户,只需支付0.88元保费,所有支付宝被盗刷所产生的资金损失,账户安全险都将100%全额赔付,最高赔付金额为100万元。为用户免去了支付交易的后顾之忧。目前,账户安全险已经覆盖了8000多万用户。

蚂蚁金服保险事业部产品总监梁越平说,业务发展到今天,他们对于场景的理解越来越深。无论是基于电子商务链条的交易场景风险,还是呈蓬勃发展之势的金融场景中蕴含的风险,保险团队已经逐渐梳理清楚。这些风险也是未来的机会所在。

接下来,蚂蚁金服计划针对线下O2O设计相关的保险服务。“O2O开拓了非常大的一个场景,我们将把这个场景中的一些核心价值挖掘出来。”梁越平说。

蚂蚁金服保险事业部业务总监李华认为,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如何能够将保险嵌套到某一个场景中,形成一种服务的组合。“当场景化的保险足够一体化,用户不需要付出单独的购买行为的时候,保险就变成了场景的配套。此时销售已经不那么重要,抓住用户的需求,才是关键。”

从“客户”到“用户”,一字之差反应的是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背后商业逻辑的区别,需求和体验取代成本和利润成为战略制定的原点。蚂蚁金服CEO彭蕾曾经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电商业务起步时,阿里提出了用户第一的理念。能否为用户带来价值是决定互联网企业存在的基础。互联网金融同样如此,一个金融创新好不好,首要衡量标准不是利润,而是能否改善消费者体验,能否为用户创造更大的价值。

风控难题靠什么破解?

在发现需求后,蚂蚁金服保险团队会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保险公司作为合作对象,共同进行产品设计,最终实现保险产品的开发上线。

在整个产品开发流程中,对于保险产品的风险控制和定价最具挑战性。虽然突出的“逆选择”现象和微观层面复杂的概率波动也存在于传统保险业,但是互联网保险服务带有高频次、碎片化、动态化、个性化等特性,使得这些问题解决起来比在传统保险业务中要难的多。蚂蚁金服的保险团队在这一方面确实走过一些弯路。

传统的保险精算是根据较为宏观的历史数据来测算风险概率,进而设计产品并定价,由此设计出来的传统产品风险概率相对稳定。上线之初,退货运费险的费率就是按照这种模式确定的。精算师依据整个淘宝平台的买家退货率以及各个商家面对的退货率进行精算,得出风险概率和产品定价模型。

问题很快出现,以退货运费险的买家版为例,退货意愿高的买家才愿意购买,反之则不然。这样一来,后发的现实退货率总是高于预测的概率,逆选择频发,保险定价很容易被实际的赔付率给“击穿”。

或许很多人都已经忘记,在2014年“双11”当天创下保险行业单日同一险种成交笔数最新世界纪录(1.87亿笔保单)的退货运费险在2013年初仍经历着严重亏损。蚂蚁金服保险事业部产品总监梁越平就是在此时接手这个产品的。

“当时压力特别大,一方面合作的华泰财险亏损得很厉害,公司也给我下了死命令,必须在2013年扭亏为盈。如果做不到,我的工资全部充公,拿去赔给用户。”梁越平再回忆当初面临的压力时已满是轻松。

保险公司最初想到的策略是涨价。梁越平不能认同,因为此前保费已经调价两次,“涨了以后,赔付率下来了,没过多久,赔付率又上去了。”循环往复,难以根本解决问题。

唯一的办法就是改变策略。当时,随着大数据应用的广泛蔓延,保险团队提出了新的理念——通过大数据的计算,使得每一次交易的退货概率都可以计算出来。不是依据传统的宏观层面的大数法则,而是深入到微观层面,针对每一笔交易的具体情况进行退货风险概率的计算。

基于这个思路,保险团队开始挖掘整个淘宝市场的总体退货率及其季节波动规律,各个商家及各类商品的退货率、消费者的购物、退货偏好以及购物策略特征、前后交易风格的变动等。最后在这些与退货相关的元素的基础上构建一个针对每笔交易的退货概率的预测模型。

这样一来,针对每笔交易的风险测定和保费定价的精确度大大提高。在新的模式下,价格档位的划分可以越来越细,逐渐趋近于因人定价,从而避免“劣币驱良币”的现象发生。

“因此,退货运费险可以看做是大数据助推精算的一种大胆尝试。我们把精算发展到最微观的层次。”梁越平说。

此后,蚂蚁金服推出的保险产品都依据这一设计原则。以账户安全险为例,保险团队会分析每一个用户的设备使用环境和风险偏好,进而将用户划分成不同的风险等级。同时,通过数据模型预测用户的现金流情况,估算自损区间,形成一个矩阵。由此,每个账户的风险等级可以被划定的非常仔细。

事实上,精算能力只是大数据技术的冰山一角。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发展企划部总监王飚表示,蚂蚁金服拥有的海量交易数据,以数据为核心的信用体系以及数据分析挖掘技术,为保险公司的风险管控、客户洞见提供了良好的分析依据。其金融云技术则保证了数据的安全传输和系统的稳健运行。

作为商业文明的变革力量,大数据+云计算正在以底层技术的形式,在新经济中扮演着基础设施的作用,推动互联网从IT时代迈向DT时代。

为伙伴赋能,靠什么?

从渠道到场景,蚂蚁金服的保险业务与其他业务一样,并未止步于渠道和工具,而是致力于为金融领域赋予更多的能量,改变传统的金融生态。

“我们希望将多年积累起来的技术能力、渠道能力、数据能力、征信能力等等,输出给保险公司,帮助他们更好的服务用户。”保险事业部业务总监李华说。

目前已经有68家保险公司与蚂蚁金服展开合作,共同推出的保险产品达到2000多种。

蚂蚁金服保险事业部总经理表示,无论是增资控股国泰产险,还是与保险公司合作开发产品,蚂蚁金服的最终目标都是打造一个保险生态圈。

这也是蚂蚁金服一直以来的战略目标:构建阿里巴巴式的开放平台和生态圈。在蚂蚁金服的体系中,包括保险在内的业务板块只是外界观赏到的表象,真正起支撑作用的是由云计算、大数据和信用体系搭建起来的戏台。蚂蚁金服要做的就是开放这个戏台,让各方机构都能在此表演,开拓金融新生态。而这个新生态将以互相融合,开放共享,融合创新为特征。

一般而言,基于互联网场景的保险与前端业务融合非常深,需要将保险业务中的核心环节和生态场景进行对接。而这种对接是传统保险公司难以负荷的。一方面,保险公司不具备对接所需要的计算能力。像退货运费险是针对每个交易进行报价的,每天上亿的交易次数就意味着上亿的报价,并且要实时计算价格,这种计算能力是任何一家传统保险公司都难以承受的。另一方面,前端业务千变万化,只有具备丰富的数据能力才能够快速响应业务端的变化需求。

而这两种能力正是蚂蚁金服的优势所在。用保险事业部产品总监梁越平的话说,蚂蚁金服把这些“脏活累活”做了,保险公司就可以很快切入。“我们把产生的数据批量提供给保险公司的后台,保险公司可以将这些数据输入到其核心系统里,形成后端可控的保险数据。”梁越平说。

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发展企划部总监王飚表示,将这些能力与传统保险公司在风险定价、风险管控和线下资源等方面的核心能力进行结合,就可以在商业生态圈共建共享方面实现1+1大于2的协同效应。

就在上个月,蚂蚁金服宣布,已经有20家财险公司与其旗下的招财宝平台合作,为超过200万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人提供信用保证保险,累计承保金额超过1500亿元。参与合作的财险公司表示,这种合作模式可以降低中小微融资成本,缩短融资流程,有效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当传统金融已经为高端人群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个性化,以互联网精神和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的互联网金融就应该思考如何让金融变得更亲民,更接地气,让普通人、小微企业“也能享受到如大客户一样的金融服务”,享受到真正意义上的“小确幸”——微小而美好的幸福。

在10月16日蚂蚁金服的分享日上,CEO彭蕾说,真正接触到保险以后,才发现这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它起源于人们的互助合作,那么在互联网生态体系下,也应该借助数据的力量,让保险回归初心,继续发挥保障作用的本质。

这就是蚂蚁金服做保险的逻辑,以用户为核心,实现普惠金融。也许传统保险企业和新金融之间真正的鸿沟不是互联网,不是大数据,而就是这个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