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企业年金管理: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发布时间:2014-08-05 09:30:38    作者:张绍白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在现行政策下,作为企业年金的所有管理机构,从受托、账管、托管到投管,除非是依托主业、附加年金,或者年金与团体保险业务协同发展,否则指望从亏本到实现赢利,还有待时日。目前,只有从国家政策、企业关系、综合保障、市场营销、个性服务等多角度进发,建立适合本企业的小生态环境,立足长远,企业年金机构方可走上持续健康发展之路。

从亏本到赢利有待时日

人社部《2013企业年金基金业务数据摘要》显示,截至2013年底,我国已有6.61万家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参加职工2056.29万人,积累基金6034.71亿元,实际运作资产5783.6亿元。无论从企业年金的制度设计、政策配套,还是参保人数、基金的积累规模,以及业务运营与投资管理等方面,和国际先进水平及我国养老保障需要相比,我国的企业年金发展都还处于起步阶段,远远未能承担起养老“第二支柱”的期望。

经过十年的发展,我国企业年金市场现状呈现“三高一低”的特点,即:政策定位高,是国家养老保障的“第二支柱”;决策层次高,对建立年金的企业而言,资金规模大、政策监管严,且涉及每个职工长期切身利益,所以,在选择管理机构上往往由企业最高决策机构经过长期、慎重研究、公开招标才能决定;服务要求高,从国家监管部门到企业领导及普通职工,都对企业年金有很高的服务要求,而且由于制度设计的复杂,致使管理机构间也需要较高水平的协作与服务。

但是,在前述的“三高”之下,为企业年金服务的各家机构所收取的管理收费却较低。按照目前规定,现行受托、账管、投管、托管等四项管理费合计仅5‰左右,以企业年金的复杂管理服务,收费远低于其他类似的金融服务与投资管理的水平。企业年金实施十年,积累基金规模超过6000亿元,看似庞大,而实际管理费仅为30亿元左右的水平,分摊到几十家管理机构,投入产出相比,实在不敢恭维。这些年来,各管理机构各展其能,明争暗抢,但确确实实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经过七、八年的蜕变,当年因企业年金法人受托而设立的五家养老险公司,发展至今,已大不相同。

平安养老,具有企业年金管理全部三项资格,率先实现了企业年金与法人团体保险业务与机构的整合,到2013年,平安养老已持续三年总体赢利,且利润额逐年提高。与平安养老的集中略有不同,泰康养老尽管也将团险与企业年金的前端销售整合,但后端的企业年金投资管理资产仍由泰康资产负责,基于团体保险业务与企业年金管理的共同贡献,泰康养老也已持续三年赢利。太平养老是进入企业年金市场较早的机构之一,但近年来似乎后劲不足,到2013年底为止,太平养老还处于亏损状态,但亏损额已较上年明显减少。

以上三家公司养老保险公司,尽管名称仍为养老保险公司,但实质上是法人业务寿险公司。

长江养老保险的企业年金管理业务主要是上海市原社保转移而来——“衔玉而生”,基础好、管理细,且近年来在企业年金服务方面做了一些创新与优化。据称,到2014年一季度,长江养老已实现经营性赢利,成为行业内首家实现年金业务盈利的养老金管理机构。作为年金市场最大的受托管理机构,国寿养老到2013年底仍只经营企业年金与养老保障管理等信托型业务,既没有像平安、太平、泰康那样将年金与团体保险整合,也没有像长江和平安那样扩展资产管理领域,经营仍处于亏损状态,还在努力探索专业养老金管理公司的发展出路。

至于其他银行与基金系的企业年金管理机构,尽管拥有企业年金资格多少不同,但才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不以年金为主业,从某种程度上讲,做年金只是“搂草打兔子”——顺带。尤其是像工行、建行这样的大银行机构,本身综合实力与市场地位都很高大上,其对企业年金市场的影响力也不一般。尽管其占企业年金管理市场的份额很大,但年金业务在其主体的影响却很小,其对企业年金管理的定位与期望也与前述五家养老险公司不可同日而语。目前,华泰保险、安邦保险、新华保险等已或正在设立养老险公司,后续将会进入企业年金与养老保险市场,如何定位与发展,前五家养老险公司的经历与现状,当为前车之鉴。

可以说,以过去十年的发展来推算,在现行政策下,作为企业年金的所有管理机构,从受托、账管、托管到投管,除非是依托主业、附加年金,或者年金与团体保险业务协同发展,实现“1+1>2”的效果,否则指望经过亏本血拼积累到足以实现赢利的年金管理规模,还真有待时日。这就是我国企业年金市场的真实格局与管理机构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