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超市 > 保险案例 > 正文

订阅《中国保险报》 订阅《中国保险报》电子版

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让疫苗注射与保险“联姻”

发布时间:2013-12-25 10:40:02    作者:王方琪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12月21日,四川眉山一位婴儿出生次日接种乙肝疫苗。10多个小时后,新生儿死亡。家属怀疑,孩子死亡疑似与接种乙肝疫苗有关。目前,专家组已就此事展开调查,暂不能确定与疫苗有关联,需尸检后才能得出结论。有报道称,已有8位疑似因注射疫苗致死的婴儿。

疫苗接种本是为了让婴儿远离病魔侵扰,但因注射疫苗导致死亡的悲剧频频发生,致使一些家长非常犹豫——要不要给孩子打疫苗,打国产的疫苗,还是打进口的疫苗。

注射疫苗致死属于比较极端的事件,但因为注射疫苗发生不良反应的事件却屡有发生。

小明(化名)是一位8岁的男孩儿,和同龄儿童相比,他重复语言多行动刻板,在学校跟不上功课。小明两岁之前是一位聪明活泼的孩子,两岁的时候,注射乙脑疫苗之后发高烧,后来到上海住院40天,医院三次下发病危通知单。虽然被抢救过来,但大脑发育受到影响,留下终生残疾。

小明的遭遇并不是个案。

2010年,山西近百名儿童不明病因致死、致残或引发各种后遗病症,之前这些儿童都曾接种过疫苗。

目前我国每年疫苗接种数量超过10亿次,按照最低百万分之一的疫苗不良反应计算,每年也将造成1000名儿童留下疫苗后遗症。

之所以会出现疫苗后遗症,不外乎两种原因,一种是疫苗本身质量存在问题,另一种是个体对疫苗产生不适应。但无论是哪种情况,都会给疫苗后遗症患者的家庭带来巨大的灾难,其中包括对高昂医疗费用的支付和康复费用的支出。

对于疫苗后遗症的赔偿,国家还没有明确的法规。受害者家庭要拿到对自己有利的鉴定非常困难,要拿到赔偿更是难上加难。

因此,患者家庭承担着数额庞大的后期治疗费用。

小明在医院抢救时医疗费用高昂,一个星期就花了30多万元。医生告知家属,即使小明被救活了,也可能会成为植物人。此时,小明的爷爷奶奶都决定放弃救治。只有小明的妈妈拼命借钱,恳请医生尽力抢救。最终,孩子被抢救过来了,也没有成为植物人。小明的妈妈感到很欣慰。但是,小明的智力发育已经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为了让孩子得到更好的救治,小明一家搬到北京,每月到医院进行康复治疗,这项费用每月都要2000多元。维持孩子的康复费用已经成了小明父母拼命工作的动力。

目前已经有商业保险将疫苗不良反应纳入到理赔范围之内。近期,有保险公司推出了疫苗接种保险,提供预付免疫5万元保障。其中预付免疫专门针对疫苗接种保障,被保险人在接种约定的儿童计划免疫预防范围内的疫苗后,感染接种范围内的传染病或不良反应,由保险公司承担合同约定的治疗费用,刨除100元的免赔额可以100%赔付。

但仅有一家商业保险公司的力量,并不足以覆盖此类风险。美国的经验可供借鉴。1988年10月,《美国国家疫苗伤害补偿计划》获得通过,该计划为针对疫苗伤害索赔特定的“无过错责任”体系,由政府部门负责实施。法案实施12年间,全美有1500多人得到11亿多美元的基金救济。

成立基金固然有效,让疫苗注射与保险“联姻”也是现实的做法。如果在儿童接受疫苗注射的时候,防疫部门能给儿童一份保险单,对在一定保额内对产生疫苗不良反应的儿童进行补偿,那将是广大儿童乃至家长的福音。至于保额多少,是否实行强制保险,期待有关部门能进行调查研究。